胡永剛
[摘? ?要]教學研修是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方法,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路徑。由于城鄉失衡、領雁匱乏,農村小學研修常浮于淺層,急需構建一種小區域、針對性強、學科優勢突出的研修模式。而聯片研修是以問題為導向、以片區為平臺、以學校為基點、以教師為主體構建的研學一體化研修模式,具有模創式、診斷式和認領式三種操作范式,通過導師引領、團隊創生、平臺建構三方面支持,打破教學研修的校際壁壘,實現研修范式轉型和教師團隊發展。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學研修;課程改革;聯片研修
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教師研修工作,發揮研修的支撐作用,是提高農村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推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路徑。調研發現,農村小學地域偏遠、散點分布,教師專業素養不高,學科優秀教師匱乏,研修方法古板老套,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改變教學研修模式,尋找教師積極參與且能有效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的研修方法迫在眉睫。
一、剖析:聯片研修的內涵與價值
1.聯片研修的內涵
聯片研修是以問題為導向、以片區為平臺、以學校為基點、以教師為主體構建的研學一體化研修模式。它突出校際協作,由一定地域的學校組成學科研修組,運用各校的資源優勢,遵循相應活動規劃開展系列教研活動。它是一種新興的突破自上而下傳統的教學研修樣式,成為重組學科資源、學校資源、教師資源,滿足教師研修需求,推進片區學校教師之間合作共享的切入點[1]。
2.聯片研修的價值
聯片研修是教師成長的有力支撐。教師的專業成長必然會受所在團體以及團體成員的影響,而聯片研修是有共同愿景的成員之間的合作研究,成員之間的積極互助能推動教師不斷前行。
聯片研修是傳統教研的有益補充。校本研修有助于解決學校的教育教學問題,而區域研修能夠引領區域教育教學改革。但校本研修的協作性較弱,會日趨疲乏;區域研修的系統性較弱,呈點狀分布。而聯片研修恰好可以彌補這兩種研修的不足。
聯片研修是教研均衡的有效途徑。聯片研修通過盤活片區內學校的人力資源,組建跨校的不同層次的研究性團體,采用任務驅動、項目研發、問題解決等方式引導教師抱團發展,促進區域內教師教研水平整體提升,縮小城鄉學校間教師專業發展的差距。
二、探索:聯片研修的實踐操作
1.聯片研修的操作范式
(1)源于教學能力提升之“模創式”
“模創式”是應用于新教師能力提升型研修活動的運行方式。其中,“模”是指廣泛學習、模仿眾多優秀教師的教學風格,掌握名師的教學技巧;“創”是指在嫻熟掌握教育教學技能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一是借模。新教師觀察研究大量名師優秀課堂教學案例,將自己直觀感受到的內容、教學風格在自己的課堂中進行模仿。
二是解模。在導師指導下,新教師對名師的教學風格和自己的特點進行解析,對課例內容進行取舍。
三是創模。新教師依照各自特點(如個性特長、興趣愛好等)選取相應內容,通過對課堂教學進行深化探究,形成全新組合,漸漸展現特有的教學風格。
(2)源于實踐智慧創新之“診斷式”
“診斷式”是指發現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疑惑,然后激發學科教師的潛力,剖析疑惑的成因,同時通過團隊合作找尋對策,并在典型的課堂教學中驗證策略的運用成效。它是一種循環交替、螺旋上升的運行樣式。
一是小組群診。個體首先要向小組成員展示自我診斷報告,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小組群診交流,指導個體對問題成因形成準確的認知,以便對癥施策。
二是應用驗診。在經過小組群診獲得理論上的最佳策略后,必須重新尋求同類教學內容,經各自驗證、群體考證來判定方法的適用范圍與成效。同時,也可以發現新問題,形成螺旋上升的診斷式研究方式。
(3)源于研究技能提升之“認領式”
“認領式”適用于項目研發型研修活動。在研修活動中,發布研究核心課題的若干子課題,研修成員根據各自特點領取相應任務,并在一定時限內完成,產生的項目成果與大家共享。
一是項目發布。課題項目的發布會影響其本身對研修成員的吸引力,因此研修組要把項目的名稱、目標、具體內容、標準體系等信息詳細地告知研修成員,使之明確項目研發能帶來的效用,從而對課題項目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踴躍地參與[2]。
二是任務分解。研修組依據一定的標準,將課題項目分成幾個相互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子項目,使繁雜的項目簡約化,以降低整體性研究的難度。然后,激勵研修成員積極參與,讓全體成員體會到自己既是研究活動的貢獻者,也是研修成果的共有者。
三是認領研發。研修成員依據各自特點認領一項或幾項子項目。各單位根據認領的研究項目設計研究任務表,安排研究流程。
四是合成驗收。認領項目的研修成員按照既定的時間節點完成各自的研究工作,然后根據需要,由研修成員所在單位承辦現場成果展示會,依照課題項目發布的要求上交物化成果,最后匯總形成課題的總研究成果。
2.聯片研修的支持策略
(1)導師引領:個性化專業支持
實施“名師骨干帶徒項目”,運用“學科導師制”“化整為零法”達成對農村教師的散點培育,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個性化支持。
一是跨區帶徒:共享互通,實現多元化互補[3]。通過自主報名、集體推薦和考核等方式,選拔出每學科1名教師作為培養對象,師從城市名校優秀學科教師。引導培養對象成為學科教學的中堅力量,在課程改革、校本研修、品質提升等方面發揮示范輻射作用[4],帶動身邊教師一起成長。
二是蹲點指導:問診尋源,實現常態化引領。導師每月一次到培養對象所在班級聽課指導,在問診尋源、反思實踐、逐步優化的蹲點指導過程中,不斷提升培養對象的專業素養。
三是基地訪學:跟崗共研,實現個性化指導。學校組織培養對象每兩周抽出一天觀摩導師示范課,聆聽導師對課堂教學的詮釋,感悟導師的教學智慧。如此,使培養對象不僅能近距離觀察導師的日常教學行為,更能在聽課觀摩、參與教研、集體備課等活動中發現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5]。
(2)團隊創生:多維度同伴支持
要充分挖掘地域優勢、資源優勢、管理優勢,聯結點、線、面、體,實施“研訓員聯片指導項目”,力求使每一位培養對象在成為強大個體的同時帶動群體,并以群體影響個體,從而產生“個體—小組—群體”的疊加效應。
一是聯片指導,創生跨校共研共生成長共同體。按照就近原則,把相同學科“一師多徒”的團隊進行整合,并與鄰近片區學科教師一起組成全新的研修聯盟,開展教學指導活動。
二是持續支持,實現專業發展模式的鏈式效應。培養對象在實現自我提升的同時,把導師的支持延續到學校教研組,延續到課題組,將最初的思考和導師的提議整理成課題;把導師的幫助延續到鄰近學校,以展示的方式呈現課例;把導師的支持延續到聯盟組,以點評者的身份參與聯盟活動,逐步生成縱向、多元、階梯式的教師培育和成長研修聯盟。在每次的研習與磨練中,實現由“點”到“線”的鏈式發展。
(3)平臺建構:多模式資源支持
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科學有效的制度建設以及多元化平臺的支持。只有形成高效循環、持續創新的專業發展模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農村小學教師課堂研修能力,縮短城鄉教師教學能力的差距。
一是建設多元支持平臺:多位一體,互利共贏。調查發現,多數農村小學教師最喜愛的研訓模式為課堂觀摩,最希望獲得的學習資源是名師優質課等視頻資料。可見,送教下鄉、送培到鄉是提高農村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方式。學校應主動爭取開展區級教研課等活動,邀請名師和骨干教師來校進行同課異構、課例示范、專題講座等;還應注重以賽促訓,為培養對象提供更多上區級公開課的機會和課題研究專項指導。
二是資源多重循環優化:總結經驗,輻射成果。除了線下研修,還可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把研修成果輻射到線上,與全國各地教師共享。
三、成效:研修范式轉型和教師團隊發展
1.打破了教師教學研修的校際壁壘
聯片研修作為一種響應教師訴求、突破現實困境的研修新范式,獲得了農村教師的廣泛認同。聯片研修突破了校本研修“單校作戰”的困境,形成了校際教學聯動研修模式,建立了跨校研修團隊,打破了教師教學研修的校際壁壘。
2.提升了教師教學研修的參與意識
一是激發了教師的主動意識,點燃了教師專業成長的“火把”。二是為不同專業發展層級的教師提供了合作平臺,增強了教師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三是促進了各校教師持續的思維碰撞與交換,推動了教師對日常活動的深入研究。
3.發揮了教師教學研修的支撐作用
從內容上說,聯片研修主要聚焦課程建設與課程實施兩大主題。其中,課程建設主要指向義務教育階段拓展課程的開發,課程實施則重點指向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的教學研究。近年來,聯片研修的有效運行,積極推動了課程建設。
總之,聯片研修是滿足教師研修變革需求,破解研修困境,實現研修創新的有效載體。實踐證明,不同層級、不同研究取向的聯片研修的組建與運行,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推動學科發展,形成區域性研修特色。鑒于聯片研修在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需要主管部門探索并提供更多平臺,給予更多支持,建立更全面的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邢志新.基于教師核心素養的聯片教研策略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33(5):83-85.
[2]張紅堅,顧興明.片區成長聯盟:改進區域教研的組織創新與運作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0(5):63-67.
[3][4][5]張紅波.散點·聯動·螺旋:鄉村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新路徑[J].中小學管理,2019(10):44-47.
(責任編輯 郭向和? ?校對 姚力寧)
296250118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