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俊峰

[摘? ?要]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河北省唐山市康各莊小學從校情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依據地域和校本資源特色,科學構建了“互聯網+”視域下的本土化STEM課程體系,并應用多種學習模式實施課程,有效促進了學生跨學科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互聯網+;STEM課程;學習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1]。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河北省唐山市康各莊小學構建了“互聯網+”視域下的本土化STEM課程體系。
一、STEM課程體系構建
學校STEM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是:圍繞一個核心,堅持一個理念,整合多種課程資源,基于三種學習方式,著眼四個維度,關注N個問題。即圍繞核心素養,以STEM教育為切入點,整合校本課程資源,構建“魅力教育”;運用基于問題、基于設計、基于項目的三種學習模式;結合地域優勢、傳統文化、體育藝術、創客創新四個維度進行資源構建,從N個學生發現的現實問題出發,形成多元、開放、共享、個性化選擇的課程體系,促成課程體系的橫向交融與縱向貫通,并在這一課程體系目標下,以立德樹人為根基,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能。在“互聯網+”和STEM理念的指導下,學校根據地域特色和時代特性,構建系統課程群,培育學生面向未來的能力(見表1)。
1.地域資源課程。學校位于開平區現代裝備工業園區,利用區位優勢,學校與園區各廠企系統連接,組建教師團隊,帶領學生開展研學實踐。在調研的基礎上,編撰了五、六年級必修課程《走進家鄉工業園》,將社會資源引入校園,培養學生的社會關注力、科技創新的運用力、問題解決的實踐力。如:走進上海大眾關注低碳環保問題,并由此展開實踐研究;走訪住友集團“探秘挖掘機”;參觀德邦物流,設計“讓快遞服務插上科技的翅膀”;在河北相香宇食品有限公司單元中提出“食品安全與人民的生活問題”等,引導學生結合現實問題思考、探究、實踐,學會解決問題,培養責任意識。
2.傳統文化資源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2]。學校充分利用師資優勢和學校特色,整合傳統文化資源,創編了《水墨童年》和《陌上茶軒》等課程。讓學生以自主探究為主渠道,經歷與之相聯結的其他學科綜合課程的學習。如:根據課程內容設計策劃畫展,實踐裱畫工藝,探尋茶文化及泡茶中的科學等。既讓學生實現跨學科學習,又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讓傳統文化植根校園。
3.創客創新資源課程。“互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無一不給學校教育和人的發展帶來巨大沖擊。如何面向未來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合作溝通能力的合格公民成為學校的重要課題。2017年,學校開始投入資金購進設備設施,創建了創客空間。“能力風暴機器人”“比特”“創客實驗”“科學訓練營”“趣味編程”等一系列以創客創新為內容的課程應運而生,以不同領域的技術和創新為核心,在情境問題中加入思維設計,以動手、迭代更新、技術、創意分析等理念開展跨學科研究。
4.體藝資源課程。健康和藝術鑒賞是學校培養全面發展的魅力學生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標,更是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學校創編了“少年搏擊”“和諧之聲——筷子操”“魅力衍紙”“中國結藝”等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藝術之美、創新之美、健康之美,歷煉和諧共融、和而不同、個性蓬發的團隊精神。
二、課程實施方式
1.基于問題的學習。STEM課程既有專業知識的學習,又有探究式學習。如在“水墨童年”布置畫展一課,學生希望“使膠帶紙切割更方便”,于是在“科學訓練營”中進行了探究,各組學生經過“討論—設計方案—動手制作—相互評價—試驗改進”的過程,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充分利用生活道具,制作了切膠帶器,并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榮獲唐山市一等獎。
2.基于設計的學習。基于設計的學習是將學習目標“倒置”,根據目標設計學習過程。如在“趣味編程”的“編程搭建與應用”單元中,教師提出以下設計目標:運用編程與搭建,實現智能捕鼠和智能灌溉。學生通過視頻觀看生活中的捕鼠和農業灌溉過程并獲得創作靈感,經過“發現—設計—再設計—實驗—論證”等環節,設計了模擬裝置。作品《智能捕鼠籠》和《智慧農業》在河北省第三屆中小學生創客設計及STEM教育展示活動中獲得一等獎。從簡單項目搭建到復雜傳感器的應用,學生逐漸提高了邏輯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
3.基于項目的學習。以改善照明系統項目為例,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探索,完成了從設計到模型制作的全過程。學生結合現實問題,獨立設計、修改、完善調查問卷,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了解多種類型的照明設備,計算、測量、分析數據、設計方案;實地走訪電氣公司,邀請工程師對方案提出修改意見等,促進了高階思維和科學素養的發展。學校還將“走進家鄉工業園”地域資源課程與網絡環境相結合,依托開平區教育局城域網平臺,將相關素材投入學生的網絡學習空間,形成了“線上自學—課上交流—線下研學”的學習模式。
三、結語
本土化STEM課程已成為學校的優勢與特色,多元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實現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音樂、體育等多學科的深度融合,既在縱向上實現了不同學段不同年級的階梯發展及學生素養的螺旋上升,還在橫向上實現了不同領域知識的補充。學校還需不斷地科學構建并優化符合本土特點的課程,讓學校因課程實施而獨特,讓學生因課程學習而自信,讓教師因課程開發而幸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3/c_1115383959.htm.
[2]陳通.試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論[J].文化遺產,2019(5):1-5.
(責任編輯 郭向和? ?校對 姚力寧)
185850118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