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云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個性化能力的教育和培養對于教學改革和創新的進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更多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借助數學知識的開放性,以小學數學的個性化單元教學的現狀和問題為出發點,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重組和變革,對學生的個性化單元教學改革進行了相應的思考和研究。本文就小學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的改革策略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改革
小學數學作為我國小學教育最基礎的課程之一,對于培養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義。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應該利用數學學科的邏輯思維性和開放性,分析學生的自身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以教學目標和標準為準繩,按照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綜合性將教材中的單元和主題內容進行重組和整合,結合當今的社會發展情況對知識進行補充,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更適合學生的學習,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一、樹立個性化教育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下,學校和教師們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個轉變。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直是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學生則充當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能有效的發展和提升,這對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還是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也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相對比較小,認知能力還不夠,學生的思維還沒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在性格、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很多方面都是有自己的獨特的個性存在的,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樹立個性化的教學理念,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入手,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重組和整合,利用科學的教學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在小學數學的課堂學習中能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提升自己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力,提高小學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將單元教學內容進行重組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具備一定的連貫性和綜合性,但是在教材內容中并沒有真正地體現出來,導致很多內容雖然具有關聯,但是并沒有設置在一個單元中進行統一教學,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知識掌握相對分散,對于數學知識的連貫性和綜合性應用能力不夠高,數學解題能力低。想要提高個性化單元教學改革,教師應該以教學目標和教學標準為依托,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和教學內容,再根據學生的性格和學習狀況,將教材內容進行有機重組和結合,構建個性化的單元教學方式,在保持學生對于知識的新鮮感的同時,也將數學知識進行連貫性教學,促進學生對于知識掌握更加全面和綜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需要以實際教材內容為出發點,將知識重組當作一種課堂內容組織形式,在連接不同單元的教材內容的同時,還可以深化教材內容,將同類型的知識進行整合,將一種問題的解答方式進行整合,將數學問題以知識點的不同進行分類,引導學生將同種類型的知識進行統一綜合記憶,掌握數學問題的解答規律,掌握方法之后學會舉一反三,更好地掌握知識。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知識整合的方式發散學生的思維,將課堂知識進一步延伸,實現教師的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問題解決、分析能力。
三、優化教學組織形式
在提高個性化單元教學效率的過程中,除了將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小學數學教師還需要將教學組織方式進行優化和變革。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課堂組織形式有很多種,包括小組討論形式、合作探究形式以及動手實驗形式等,在活躍教學的課堂氛圍的同時,還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是有效教學課堂的主體,教學活動也是有效課堂開展的重要的支撐,因此,在小學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社會形勢的發展,結合現實社會,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優化教學組織形式,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實現數學教學效果的突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重視學生的學習差異性,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來說,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基礎性課題。該部分課題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完成規定教材中的內容,為學生的基礎知識提升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就是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開展的發展性教學內容,在教學課本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挖掘,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幫助學生在掌握基礎數學知識之后,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高自己的數學解題能力,建立自己的數學邏輯思維,發展自己的優勢和學習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對于小學生來說,在應用個性化單元教學之后,他們對于小學數學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高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提升,對于課堂學習的相關紀律等也有了很好的了解,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也有了更高層次的提升。在這樣的教學基礎下,教師就可以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重視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單元教學目的為基礎,科學組織教學活動,根據不同的單元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采取不同的學習形式,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的同時,還可以利用互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采取合作學習、獨立學習等不同的學習形式,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促進小學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學習方式的不同是以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同為主要依據的。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譬如在學習立體圖形的時候,采用動手操作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行制作立體圖形,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教學,長方體的頂點、面等,學生就會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習到數學知識,并掌握圖形知識的規律。學習方式有很多種,包括小組合作交流、獨立思考、實踐探究等。在多種學習方式的影響下,不僅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能力,還能更好地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的提高。
五、教師指導補充學習
在實際的個性化單元教學中,有一些教師存在一定的教學誤區,就是機械地將學生學過的知識進行單純的羅列,忽視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樣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對于成堆的知識羅列顯然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基于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和分析,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展和補充,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小學數學的教材內容中,主要分為基礎內容和基礎知識,對于學生更好地發展和提升自己的數學素養,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此,教師在實行個性化單元教學的過程中,在將單元內容進行有機重組和整合之后,要為學生進行一一羅列。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三角形的各種類型以及特點等進行集中展示,并進行集中講解,方便學生更好地將三角形的知識進行綜合學習。除此之外,還需要提出相應的問題,并設計一定的具有提升作用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思考和學習的過程中既可以鞏固知識,又可以提升自己的對于學習內容和知識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六、布置個性化作業
對于任何一門學科來說,作業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合理、科學的作業,不僅僅是對學生學習知識的有效評價,更是為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生開闊思維,養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對此,在小學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內容結束后,也需要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個性化作業。對于傳統教材來說,教材課后會有課下作業,另外,還有很多的練習冊或者習題冊以供學生進行練習,但是習題冊會出現的問題就是沒有顧忌到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特點,認為學生都是一樣的水平和特點,呈現出來的作業內容也幾乎千篇一律,長久以往,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培養。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的進程,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為學生設置分層個性化作業。作業內容中既包括基礎性作業、發展性作業、又有提升性作業,開放性作業,將在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補充和提升。這樣多層次的作業布置,適合多個層次的學生,可以讓每一名學生在作業的完成過程中都能夠有很好的提升和發展,有效提高小學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小學數學的個性化單元教學的改革也已經提上日程。教師通過實行個性化單元教學,以小學教學目標為準繩,豐富教學活動和教學組織形式,在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加深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學習,發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和數學學習能力。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下,希望更多教師能夠積極開展個性化的單元教學,將數學知識進行有機整合與重組,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數學知識,養成獨特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
參考文獻:
[1]劉艷平.小學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改革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2] 歐陽晨.基于個性化教育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36).
[3] 夏丹丹.小學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改革的個案分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