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有三部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當今,在教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論對于終身教育、素質教育、小學教育內容等方面仍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小學教育
一、 引言
陶行知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杰出的民族主義者。他的一生為改革和發展中國教育事業鞠躬盡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毛澤東稱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贊譽他為“萬世師表”。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小學是教育的基礎,如今的教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進深化當前教育改革,對于當今的小學教育來說依舊是意義深遠的。
二、 生活教育理論的基本內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主要有三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具體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即教育”,提倡以人的生命為教育內容,接受生活實踐中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命教育理論的主體,是對教育本質的詮釋。
(二)“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另一個重要命題是“社會即學校”。陶行知指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統治階級和學者官僚之所以不承認這一點,是因為他們有專門的學校供其子女接受特殊教育。陶行知反對這種特殊和不平等的教育,并提出“社會就是學校”來促進普及教育。“社會與學校”應將“學校中的一切擴展到偉大的自然”。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命教育理論的教學理論。用陶行知的話說,“教學做合一”是對生活現象的解釋,即對教育現象的理論解釋。在生活中,要做某件事是要做的,要學會改善自己,并要教人影響人。教學和做事只是生活的三個方面,不是每個方面不聯系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以農業為例,指出了農業問題,如果您想在田野里做,就必須在田野里學習和教導。陶行知認為,“教學做統一”不僅是一種生活方法,而且是一種教育方法,其意義在于教法要根據學習方法而定,學習方法應根據方法做。“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作為中心”。因此,陶行知特別著重于從“做”活動中獲取知識。“教學做合一”,強調學做結合。
三、 生活教育理論對當代小學教育的啟示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有利于樹立終身教育的思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的保羅·格朗格在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的促進成人教育國際會議上正式提出了“終身教育”一詞。終身教育是一項全球性的教育運動。近年來,中國的初等教育還應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陶行知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求我們改變以書本為基礎的傳統計量標準,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擺脫教師對教材的完全依賴,使教學內容以生活為導向。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可以實現合作:第一,教師應不斷拓寬視野,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將教學內容轉變為日常生活似乎很簡單,但這意味著教師必須面對未知的問題和許多意外情況。它不再是傳統教科書的內容,并且可能存在各種未知問題。以生活為導向的教學內容意味著傳統的教學材料不再允許教師學習,教師必須探索一整套嚴格、科學和準確的知識體系。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拓寬視野,教師才能及時給學生正確的答案,成為學生學習的好榜樣。其次,對于學習者而言,以生活為導向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觀察,發現生活中的語文知識,用雙眼去發現知識,并在課堂上積極與老師合作。
現如今,江蘇省語文教學中,不再使用蘇教版教材,而是統一使用部編版教材。對于廣大熟悉蘇教版教材的老師來說,這種變化,是一個新的挑戰。需要老師從頭開始,從頭鉆研教材,結合課程標準,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也是教師終身學習的一方面體現。所以,在新時期,我們仍需遵循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知識積累,把更好的東西教給學生。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有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999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道: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長遠方針。從此,素質教育便成為我國各級各類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根本特征是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個模擬考試經常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這通常被困在傳統的單一模式中。大多數學生由于害怕犯錯誤而很少主動回答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即使生活中到處都有語文,大多數老師仍然無法將兩者融合。他們只是將語文教學局限于短期課堂教學。人生是一本“大詞典”,課堂教學通常是沒有聯系的。學生無法理解漢語學習的重要性及其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在素質教育中,難以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陶行知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到,應該釋放兒童的創造力。如果教育者想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他們必須認識到學生的創造力。這種認知不能停留在理論或表面上。它應將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滲透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點,營造和諧寬松的漢語學習環境。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長處,參加各種教學活動,并指導學生獨立完成語文教學實踐。
目前,多數小學語文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僅為教學對象而存在。那么,在這種語文課堂中,學生單方面聽老師灌輸知識,卻沒有做到真正的用腦思考。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會受到傷害。語文課堂也很難真正吸引學生,使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并體驗人文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它阻礙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的培養。
在實踐中,教師應讓學生完全融入課堂。陶行知提出的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創造力的建議,要求教師從領導者到指導者適當地改變其職能。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給學生適當的上課時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并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作用。這時,教師需要成為學生的“領導者”,組織實踐活動,解決學生實踐中的問題。更多程度上是一個引導者。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合作,采取多種形式,如教科書戲劇、話劇、詩歌演唱和其他形式的教科書內容二次創作,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果能在課堂上表演,會更加有效果。
教師還可以利用每周的上課10分鐘時間,讓學生討論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大型購物中心的廣告標語,超市中的商品名稱和包裝商品,最近讀過的報紙和雜志等,這些都成為了學生的字典。從長遠來看,學生可以自覺地注意周圍的事物。通過不斷積累,學生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意識,擴大知識面并提高他們的素養。聆聽和交流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充分發展。以此達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目的。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有利于全面優化小學教育內容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學生用的教材編得好不好,是否符合學生生活教育的需求,只需要用三種標準衡量和判斷便立見分曉。”這對優化和調整小學教學體系具有重要的啟示。首先,這取決于小學教材的內容是不是好的。還取決于教材是否可以指導學生良好的發展,以及他們是否具有感染人格的能力。陶行知先生還說過:“中國學生的雙手在舊教育的毒害下已經癱瘓,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使中國學生已經癱瘓的廢手變成具有創造力的巧手,能不斷帶給學生精神上的啟迪,使學生有一雙萬能的手。”實際上,一個好的教材還應該指導學生的思想進步,看教材是否可以引導他們用腦子去深入思考問題。數千年來,中國文人的思想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缺乏進步和創新意識。一本好的教材應具有引導人們創造價值,看是否有可以被引用的能力。引導人們進行探索和創新,可以指導學生追求新的價值觀。陶行知說:“中國教育的弊端在于教用腦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腦,所以中國缺乏創新。”促進小學生身心與大腦的融合,提高小學生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是我們不懈的追求。一本好的教材是對學生思想的指導,可以促進學生的頭和腦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
現在我們使用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與之前蘇教版教材有很大不同。以往一年級新生入學后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而新教材則把漢字的學習放到第一位,把拼音作為學漢字的輔助工具。蘇教版教材涉及的閱讀量遠遠不夠,因此,部編版教材中增加了“快樂讀書吧”以及各種課外閱讀鏈接、名著等。希望可以解決學生閱讀量窄的弊病。再者,蘇教版沒有出現小古文以及文言文的學習內容,但是在部編版中自三年級起就安排了文言文的學習。在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中安排了“猜測文言詞語的含義,以及如何猜出來”的訓練,引導學生學習猜一猜文言詞的含義,是借助他們的認知和生活經驗。在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中安排了“發現文言字詞理解的方法”的訓練,以引導學生發現理解古文言詞語的擴展詞素的方法。因此,對于六年級的學生,建議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第21課《文言文二則》時,指導學生學習使用“猜測法”和“拆字法”分別理解文言字詞,以補充學生對文言字詞的必要知識。學生能夠在小學便接觸、熟悉文言字詞。對于今后初高中的學習會很有幫助。在此基礎上,陶行知先生說的一本好教材能否真正落到實處,需要今后不斷去驗證。
四、 小結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歷經歲月變化、各項變革,但是其中精華的地方,我們還是可以好好咀嚼,提取出促進我們進步發展的部分。在當今,他的生活教育理論對于小學教育的發展仍有深遠的意義。我們要牢記使命,不忘初心。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鄒芳齡,江蘇省昆山市,昆山高新區南星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