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的教育理論就是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全方面地發展。數學學科的教育實踐中,教師不能只關注數學專業知識的講授,還要注重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在數學學科之中,熏陶學生的情操,注重對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數學是一門偏理性的學科,它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想性,
要探尋傳統文化同數學學科的契合點,將傳統文化與數學學科有機結合,文章主要展開了傳統文化與數學學科有機融合方法的研究。
關鍵詞:傳統文化;數學學科;有機融合
一、 前言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自然學科,數學本身就蘊含著很強的哲理性。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就學習算術理學知識,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家的著作也流傳至今。所以教師也要將傳統的文化元素與數學學科的教育結合起來。在數學教學中挖掘傳統文化的思想,引導著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內涵與價值,讓學生在感受中國數學文化遺產的同時,培養數學的文化素養。中國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重視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建設,提升我國公民道德素質,要建設優秀文化傳承體系,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針對這一指示精神,要對如何在教育體中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展開深入思索?中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主要是為了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終身發展。培養社會未來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需要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將傳統文化融入多個學科教學中,并貫穿到教學各個環節中,推動學生的個性、品質全方面發展,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二、 數學同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意義
中國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已經逐漸在中國的大中小學推進,國家對中國未來接班人的素質教育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數學在所有學科以及整個教學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應當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小學階段的數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影響到學生之后的數學學習;傳統文化對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及學生的身心成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與數學學科的有機融合,能夠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數學素養,通過對數學文化的解析,能夠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利用傳統文化同小學數學學科兩者的有機融合,對數學學科發展中的一些小故事以及一些歷史名人為了數學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教師可以通過數學課堂教學為學生講解,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熱情,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數學,從而促進學生將來的發展,使之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三、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合傳統文化教育
(一)利用數學課本中的圖呈現數學之美
數學這門學科蘊含著極多的美學元素,如果將傳統文化與數學學科結合起來,學生就能從數學的視角來探索中國傳統圖案的豐富內容,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師可以將中國文化寶庫中的傳統圖騰圖案與教學相結合,就可以使學生發現數學之美,學生既可以了解中國燦爛輝煌的文化,又可以學習到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圖案的來歷和發展。當前的數學教材中出現的一些例題以及注釋中,出現了不少弘揚傳統文化、形象生動的繪本以及說服力較強的數學材料。所以可以將當前的中學數學課本作為一個綜合性載體,不僅保護知識傳授、培養學生能力,同時還是與素質教育為一體的重要載體,深入挖掘數學課本中含有的精神品質以及道德素養內涵,通過數學學科同傳統文化的融合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圖呈現數學之美。中國傳統當中具有較多的圖案種類,圖案內容也較為豐富,它不僅代表了中國偉大民族的悠久歷史以及社會的進步,同時它還是世界文明寶庫中蘊藏著的巨大財富。從傳統圖案的變化莫測、淳樸渾厚中,人們可以看到不同時代呈現出的工藝水平以及中國優秀民族文化。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幾何內容的時候,可利用傳統文化與數學的滲透作用。例如數學教學中出現了對稱軸,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當前人們生活中的故宮、天壇等一些具有古典韻味建筑圖片的展示,以及中國傳統剪紙藝術、中國結的展示等,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深入了解這些圖案、圖形的來歷,進而體會中國偉大輝煌的傳統文化,通過這種形式可以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更主要的是學生可以體會到中國數學教材中蘊含的美。
(二)通過數學課堂、教材全面滲透中國的數學文化
在學生階段,老師常常會苦口婆心地教導學生說:“數學學習要注重對定義的理解”,而大部分數學教材中的一些定義使學生感到非??菰铩祵W教師一定要全面結合新課改教學理念的要求,將中國傳統文化同數學全面結合,尤其是對一些名詞的釋義教學,要利用此數學知識點的由來、發展,通過故事講解的形式,使學生對名詞的印象更加深刻,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數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在課前查閱中國的數學歷史資料。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中國歷代數學家對數學的研究做出杰出貢獻的例子。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也能夠向學生介紹相關的數學歷史知識。比如說,大家最熟悉的勾股定理,又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雖然在學術界上是先由外國人畢達哥拉斯提出來的,但是中國數學家早在畢達哥拉斯之前幾百年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定理。教師在課堂上也要將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數學家向學生介紹,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學習古人的先進智慧與堅持不懈的精神。如數學中非常經典的那個“雞兔同籠”題,利用生動形象的數學語言表達,從而在數學課本當中呈現出來,老師為學生講解這道經典題目背后所蘊含的小故事,從而吸引小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這樣一來,就會使較為復雜的數學難題變得較為生動形象,教師在課堂上對這些知識的講解過程,就是典型地將數學內容同數學文化通過淺顯易懂的形式,進行知識的傳授過程。此外,人們進行教學素材編寫時,也可以采用這種形式,將教材內容融入一些數學小故事等,從而體現中國的數學文化,
具體表現常常有:數學重點知識概述之后,添加一些“數學小故事”,故事的形式主要以小學生容易接受為準,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點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還可以在數學課本后面添加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數字游戲”,利用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對數學教材中一些理解的概念進行簡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教學效率的提升,進而提升數學教師的教學質量。
(三)滲透名人成長經歷,培養學生人文精神
在中國的數學課本上,出現了很多歷代數學家,他們對中國的數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講解這些數學家在過去為了追求真理所具有的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遇到挫折,依舊執著追求的偉大精神,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這門課程的信心,正確分析學生學習當中出現的一些困難,通過積極引導,使學生可以學習中國數學家所具有的優秀品質。如在數學課本中《圓的周長》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祖沖之當時發現圓周率的有趣過程,假想他當時如果依據掌握的劉徽“割圓術”來求,就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付出了許多的勞動,通過頑強毅力從而發現了圓周率,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深入體會到祖沖之具有的聰明才智;教師還可以為學生介紹在哥德巴赫猜想當中,中國數學家陳景潤通過辛苦卓絕的勞動,所獲取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果;教師為學生介紹現代或古代數學家成長過程中的勵志故事,從而激勵學生要以這些數學家為榜樣,要求學生從小樹立起為民族、為國家而奮發圖強的責任感。
(四)展開數學研究活動,從而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不能單純局限于課堂教學,同時還要同課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诖?,數學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從而設計出同傳統文化相關的數學主題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對世界文化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如《計算工具的認識》一課中,人們發現,課本中僅對算盤產生的時間、算盤算珠認讀方面做了簡單介紹,而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計數工具“算盤”,它本身具有悠久的歷史以及獨特的文化,在當時世界計數與計數工具的發展中,也具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因此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非常有必要使學生對此有深入了解。于是,教師指導學生可以在課外時間,利用上網、看書收集有關算盤的資料,加深對算盤的了解。類似的數學教學活動可以在實踐當中積極開展,如在數學《對稱》教學時,教師指導學生收集一些圖案,并通過手動或電腦的形式設計出對稱圖形;在進行《年、月、日》教學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設計一些主題內容,從而對中國古代歷法有深入了解,學生能夠通過日歷更好地認識平年、閏年等問題。這些數學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不但使學生的學習形式發生了改變,同時還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從中還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吸收其中的許多精髓,更加體會到了中國數學本身重要的應用價值。
四、 結語
在數學教育教學中,將數學知識同傳統文化有機結合,這樣一來,一方面,學生可以學習到數學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技能,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一旦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在數學教材中滲透,融入教學,那么數學學科就會顯得平易近人,教師要努力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養成。
參考文獻:
[1]師東利,豐良周.布依文化中的數學元素教學應用:利用布依背帶進行數學歸納法教學[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6):98-104.
[2]陳亞萍,付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民族地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涵、價值與途徑[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5):126-131.
[3]姚閎耀,楊維平.文化共生理念下民族數學教育問題反思性研究:兼議民族數學文化融入數學教育思想[J].數學教育學報,2019,28(4):85-91.
作者簡介:蘭存智,甘肅省平涼市,平涼市崆峒區紅旗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