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課題從身處西部農村城鎮和鄉村的廣大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現狀的幾個指標出發,研究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途徑方法、時間狀況、正確度、深刻度、支持度、接受效果以及與課堂教學的結合程度等,從而揭示中學生時事政治教育的規律性結論,提出相對應的對策,促進時事政治教育質量的提高,創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時事政治教育體系,培養出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和世界變化,擁有責任感這樣主體意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時事政治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一、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目的
關于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調查研究,鮮見于各類學術論文,該課題在很大程度上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自處信息社會之中的中學生,身邊無數的信息紛繁復雜地圍繞著他們,生活中的小事、個人身心發展的矛盾性事件、繁重的學習壓力都在影響著他們對國家時政大事的關注程度,再加上當代中學生思維文化價值觀趨于多元化,主導核心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地位有待積極構建,也影響著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價值取向。文章研究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與前瞻性。
二、 調查過程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是在會寧縣50所初級中學中選取15所中學,每個學校選取一個班的學生參與問卷調查。訪談組主要選取城區中學和兩所鄉間中學,組內劃分為在家居住與寄宿兩種情況,努力做到面上的情況調查與細致訪談相結合。
(二)問卷調查的指標體系
1. 中學生接受時事新聞的途徑:主要有電視、報刊、網絡、教師宣講、學生相互傳播等。
2. 中學生接受時事政策的時間分布:課余報刊閱讀、課余閑談、定期報告會、校園廣播和社區宣傳欄、午間新聞、七點新聞、晚間新聞、星期天新聞等。
3. 中學生接受時事政策的內容選擇:學生在接受時事政治教育過程中主觀的傾向性,有哪些板塊學生喜歡。
4. 中學生接受時事政策的深刻度:主要是指中學生在了解時事政治過程在對事件本身背景的了解程度、對新聞政治的影響性評價。
5. 中學生接受時事政策的正確度:主要是通過一組發生在2019年國內外重大事件的調查,以檢驗學生了解的正確性。
6. 中學生接受時事政策的支持度:分為家庭、學校和社區。
7. 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效果:主要調查中學生在現有條件下接受時事政治教育后,在個人思想價值觀念上的影響程度。
8. 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課堂結合程度。
(三)訪談
為了進一步了解學校態度、價值觀念、升學意愿、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與中學生時事政治接受之間的細致關系,課題組制訂了訪談計劃,抽取樣本進行訪談,并在此過程中使用一些量表收集數據進行分析歸論。
三、 調查結果
(一)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途徑
調查表明,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途徑有電視新聞、報刊文章、教師宣講、家長宣傳、同學傳播等途徑。它們的比重是:電視新聞70%,教師宣講10%,同學傳播8%,報刊6%,網絡傳播5%。而電視新聞主要是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報刊的家庭訂購只占調查學生的1.51%,所以報刊主流是學校報刊。
(二)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時間因素分析
時間要分為上學期間和假期。在假期里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主要途徑是電視,網絡極少;而在上學期間,接受的主要途徑變為電視、報刊和教師。假期里家長對電視管制較松的家庭里,時事政治新聞在學生中的收視比重中反而低,原因是其他節目加入進來;而家長對電視管制較嚴的家庭里,學生極少看別的節目,接受時事政治新聞的比重比較高。
上學期間,又分兩種情況:在家居住的學生,它們可接受時事政治的途徑有中央電視臺的晚間新聞、午間新聞和星期六星期天的全天新聞節目,平時每天七點的新聞聯播由于晚讀而無法進行。寄宿的學生整周無法看到電視,主要的時事政治接受途徑變為教師宣講和學生傳播,部分學生看學校報刊。
(三)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內容因素分析
這次調查課題組把時事政治內容劃分為國家政策類、科技創新類、軍事新聞類、戰爭沖突類、經濟新聞類,分別就學生各自關心的內容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學生關注的順序依次是科技類、軍事類、戰爭類、會議類、經濟類。學生對科技發現發明比較感興趣,常常在課余談論諾貝爾獎為什么中國人獲得不了之類的問題。為什么會議類內容學生比較不感興趣,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理解能力、社會知識背景不足,覺得難懂。
(四)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場所因素分析
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場所有家庭、學校、和社區等,主要場所在家庭和學校。對于在家居住的學生,主要場所在家庭,對于寄宿學生來說,主要場所在學校。
幾乎全部學校擁有電視廣播等現代化的媒體,但對寄宿學生是不開放的,廣播也只用來做通知、放歌曲,很少有播放時事政治新聞的機會。在升降旗活動中,15所學校中只有3所學校有間斷宣傳上一周發生的時事政治的情況。
課堂上時事政治的宣講只有政治、語文兩課的教師進行,其余學科幾乎不講。
(五)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正確度分析
在問卷中,課題組布置了幾道2008年重大的國內國際時政大事測驗,借以調查正確度,結果正確率55%。將學習成績作為變量引入,學習成績較優秀的學生正確率為70%,而學習成績較后的學生正確率為30%多一點,可以粗略發現學習態度、學習成績與中學生關注時事政治呈極大相關性。進一步地分析發現:興趣是第一位的相關因素: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和較落后的學生在興趣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較落后的學生的興趣大多在運動、娛樂和社交方面。動機是第二位的相關因素:學習成績在前的學生往往基于對個人前途與國家發展的關系的功利性理解,才比較關注時政新聞。知識背景是第三位的相關因素:同一時政新聞,學習成績好一點的學生就容易理解,當然更容易接受了。
(六)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支持度分析
就家長的支持情況看,80%的家長支持學生收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晚間新聞、午間新聞,有10%的家長反對學生收看任何電視節目,剩下10%的家長采取自由放任主義態度。
城鎮在家居住的學生,47%有收看午間新聞的習慣;鄉村在家居住的學生只有15%收看午間新聞的習慣,主要原因是午間往返學校費時較多,少部分是家長的態度所致。寄宿制學生幾乎無法看到午間新聞或晚間新聞。
家長的支持態度與家長的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是:知識層次較高的家長支持度較高,大多主動要求學生去了解時政新聞;而知識程度較低的家長采取放任主義的多,個別持反對態度。
就學校的支持講,寄宿制學校的電視廣播等媒體在時政新聞方面對學生的開放嚴重不足,在調查的15所學校中,只有兩所學校在晚間新聞時電視開放,其余13所學校均不開放,學生在時政方面的信息閉塞。就報刊而言,100%的學校擁有報刊欄,60%的學校報刊欄中有報紙,但及時更換的不足30%;40%的學校的報刊欄里沒有報紙或者一張舊報紙張貼半年。就時政報告會的召開講,100%的學校沒有組織過。就政治課的地位與任課教師的地位而言,普遍職位較低,政教處領導的選拔是政教專業的只有3%,15所學校中有政治課專任教師的學校僅占30%,70%的學校政治課是由語文教師等作為副科兼任。
就社區的支持講,80%的社區沒有時政報刊欄或宣傳欄,僅有的宣傳欄上面是廣告或者涂鴉。75%的社區不具備廣播設施或雖具備但不使用。
家長的支持度處于上升趨勢,而學校和社區的支持度處于不足狀態。
(七)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的效果分析
課題組確定學生接受時政教育與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培養、與社會責任感的增強、與個人成長欲望的升華、與個人價值觀的改變四個指標來調查。結果是:越了解時政新聞,學生對國家前途的認可越強,對改革開放的成就越感到自豪,而相對組則相對淡薄;越了解時政新聞,學生越容易把目前的學習生活與未來國家建設聯系得越緊;就個人價值觀的受影響程度而言,熟悉時政的學生中大多數思路開闊,善于自我修正價值觀,而遠離時政的學生相對穩定而缺乏自我揚棄。
(八)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與課堂的結合情況分析
調查表明,時事政治與課堂教學的結合主要受制于政治課教師的資格水平的限制。在專任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時事政治與教材內容比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教學;在其他文科教師兼任政治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時事政治與教學處于分離狀態;而在理科教師兼任政治課的教學中,及時的時事政治一般不提及。這個問題另有詳細的調查。
四、 結論與建議
(一)思想教育現狀與中學生時事政治接受的關系
由于中學生一直處于學校生活狀態,缺乏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生的砥礪與磨煉,思想上的不成熟性是基本特點,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的,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如果不進入學生的大腦,不正確的必然存在于其中。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一旦失準,青少年身上自我中心主義、過度權利主義就會隨之而來,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過度依賴個人興趣而學習的傾向也會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嚴重危害。所以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意義深遠,時不我待,其中加強青少年學生時事政治教育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教育的途徑、時間、支持措施應該得到保障。
(二)教師的建議
1. 全社會應該重視中學生接受時事政治教育這一問題,因為它意義重大。
2. 適度提高中學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待遇,造就一批政治方向堅定、理論水平高、能力強的學生思想教育師資隊伍。
3. 家庭、學校、社區應該在多層面上提供中學生時事政治教育的支持。
4. 大力建設學習型社會,造就中學生學習接受時事政治的良好社會氛圍。
作者簡介:劉德,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枝陽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