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蘭
摘 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發展,小學語文的古詩詞課堂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古詩詞的選題構思精巧,極大地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弘揚發展中華文化應當從小抓起,而小學語文對學生樹立傳統文化意識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滲透;策略研究;古詩詞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這為我們堅持為學生上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指明了方向,小學語文編入古詩詞,這將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這是為了通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的身心能夠更加健康地發展,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走進古詩詞,領略古詩詞的意境。
一、在古詩詞文化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
1.開展相對應的訓練,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要開展有針對性的讀寫訓練。教師教導小學生朗誦古詩詞的基本方法,讓學生掌握基本技巧,這樣可以使朗讀更加優美。相信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古詩詞朗誦訓練,學生就可以把握詩人創作時的思想感情。其次,模仿習作練習,在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模仿寫作的訓練十分重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實情,讓學生根據比較簡單的古詩詞進行模仿創作。這樣的要求并不是特別高,學生只要認真,盡力而為就可以有所收獲。學生模仿完畢后,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開展評比活動,對每一個學生進行點評,給予肯定和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會取得很大的進步,這樣一來,傳統文化便能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當中。
2.學會欣賞,提升文化自信
在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將古詩詞作為普通的文體來講,而是要讓學生在欣賞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才能獲得有效的發展。課本中的古詩詞在小學雖說比較簡單,但是還是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詩詞之美,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怎樣觸景生情。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感受他們的所思所想,利用這種方法就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學問之博大精深,引發學生對古代文人的敬佩之情,同時也增強了文化自豪感,樹立起了文化自信心。很多的古詩詞當中都蘊含著寫物之美,如在教授《憶江南》這一首詞時,教師便可以通過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圖片或是視頻對“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景象進行再現,并輔以背景音樂,讓學生理解詩人為何對江南念念不忘,以及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用多種多樣的活動來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的教學有很多的空閑時間,正適合用來開展課外活動,針對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要想增強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意識,教師應當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實踐教學活動應當與學生的生活和古詩詞文化息息相關。比如可以舉辦古詩答題競賽等活動,尋找古詩詞文化的內涵,讓學生發現生活中存在的美好事物。在這種實踐活動的帶動下,學生不僅對古詩詞有新的認識,同時也接觸到了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4.注重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環境的好壞有時會決定一件事的成敗,而校園的文化氛圍對學校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起著重要作用。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學校要注重傳統文化建設,結合學生自身發展的實際,制訂不同的方案,有針對性地建設校園,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讓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也能更加優化校園的生活,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
二、小學生學習古詩詞對于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古詩詞文化是中國文化自強的底氣,古詩詞文化蘊含著無窮盡的知識與思想,能大大增強國人的信心,也是中國深厚文化的體現,中國文化中沉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這些精神追求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三觀。同樣,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肩負起培養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重擔,從多方面著手,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更加努力地推進古詩詞的發展,讓學生樹立傳統文化意識。
三、讓傳統節日走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設中
傳統節日是一種強有力的催化劑,中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通過重視傳統節日,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其中承載的民族情感。如在教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首詩時,教師將該詩重陽佳節時游子身居他鄉異常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感情寓于其中。通過了解重陽節的起源、習俗等,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生對此并不陌生,所以他們會非常樂意聽課。這大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語文古詩詞文化的興趣,也加強了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加深了學生對古詩詞文化的理解與應用,這樣便可以利用傳統節日的作用,夯實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
四、結語
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階段的體現,就是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既要包含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又要保持對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信心,中華文化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傳承發揚,教師要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使學生增長學科智慧,營造傳統文化的氛圍,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黃艷瓊.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改進策略研究[J].進展(教學與科研),2019(6):89.
[2]胡文香.淺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