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 陳艷艷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成為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信息化背景下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更新與變革,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必要性。通過智慧教學工具可以更好地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課堂,有助于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推進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營造多元、開放、協同與創新的信息化應用環境。
關鍵詞:智慧教學工具? 混合式教學? 線上線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3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1(c)-0025-03
Abstract: In the era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how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concern of education departments, educators and even the whole society. Mixed teaching mode is the renewal and reform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has strong reality and necessity. The intelligent teaching tools can better construct the "student-centered" interactive classroom, help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effect, promote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reate a diversified, open, collaborative and innovative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Intelligent teaching tools; Blending teaching;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reform
教育部在2018年4月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是繼2016年6月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之后,時隔兩年再次發布教育信息化整體規劃性文件[1]。文件中提出了到2022年要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三全);與此同時,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兩高),并要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一大)[2]。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注重全面發展、終身學習、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共建共享等八大教育現代化基本理念。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3]。
通過解讀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可知順應智慧教育的發展是必然選擇。此外,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教育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改變,面對這次極大的挑戰,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迎難而上,做到“停課不停學”,基于智慧教學工具的各種“線上”課堂先行全面開展。經過全國上下數月的齊心協力,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也得到進一步的驗證與推廣,從全方位、多渠道整合了優質的教育資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通過智慧教學工具等技術手段,推動我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實現個性化教育的普及化。智慧教學工具基于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應運而生,豐富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與眾不同的學習新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使得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有助于構建智能化教育體系,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
1? 智慧教學工具介紹
“微助教”是在2016年3月由華中師范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聯合推出的一款課堂互動輕應用工具,具有操作簡便、方便實用、富有趣味的過程評價和教學等優點。“雨課堂”是在2016年4月由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的一款基于PPT和微信的智慧教學輔助工具,通過智能終端使教學的每個環節更容易實現師生互動,提供個性化報表、自動任務提醒等多項貼心功能,讓教與學變得更加便捷明了。“慕課堂”于2019年3月正式發布,是中國大學MOOC在慕課平臺的基礎上,研發的一款混合式智慧教學工具,以微信小程序前臺與web端管理后臺構成,能夠與慕課平臺無縫銜接,各類交互功能幫助教師搭建多元立體的課堂教學模式,讓老師統籌設計與管理教學環節的各個過程。“超星泛雅”網絡教學綜合服務平臺是由超星公司開發的數字化學習系統,可以開展輔助教學、翻轉課堂、網絡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以課程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做到線上課程及資源的實時調用,構建網絡環境下的自主教學活動,協助教師方便快捷地建設網絡課程和開展課堂教學以外的輔導答疑和主題討論,學生學習進度的監控與成績管理,滿足師生隨時隨地的移動學習,訪問個性化學習空間,推進了網絡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更新。
2? 混合式教學
隨著教育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培養”活動,在課堂講授中學生的差異性容易被忽視,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如MOOC等完全在線學習模式因為沒有教師的主導與監管,缺乏師生互動,也存在完課率不高、教學效果遠離期望值等缺點。因此,傳統教學與在線教學可以實現優勢的互補,混合式教學也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
混合式教學(Blending Teaching)是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教學與在線網絡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兩種教學模式的優勢,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通過構建情境、交互、體驗、反思為一體的學習平臺,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度學習,提升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學習主動性與創新性。
混合式教學模式不是簡單地將“線上”課堂疊加到“線下”課堂,也不是簡單地將傳統課堂教學內容直接遷移到線上。傳統教學是先教后練,難點是抓課后,混合模式則為先學后練,難點是抓課前[4]。在這種混合式教學中,“線上”教學是教學全過程中的先行活動,“線下”教學是在前期的“線上”學習基礎之上開展的更為深入的教學活動。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認知參與度不足、學習結果差異大等問題通過線上教學得到有效解決,并且傳統教學的時間和空間也都得到更好的擴展,實現了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向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模式轉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3? 智慧教學工具在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
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是教學理念的重要載體,也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在智慧教學中,教學和學習活動的設計更傾向于開放性,能夠讓更多的學習者參與到教學中來,也意味著學習者能夠真正地發揮其主體作用[5]。
為了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教育”時代的變革,促進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我們積極探索以“雨課堂”“慕課堂”“超星泛雅”等多種智慧教學工具搭建“線上”課堂,與“線下”傳統課堂教學相融合,通過“三線”課堂的形式實施因課施教,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多元化學習能力,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3.1 課前——“線上”課堂預習思考
課前由教師在線上平臺發布課前導學、學習任務、課件、微視頻、在線測試和小組協作學習等教學資源和教學任務,組織學生查閱學習信息、進行討論,為學生提供在線答疑解惑并調控學習進程。學生接收教學任務,開展線上自主學習,提出疑問并參與討論,上傳學習筆記并自我檢測學習效果。線上教學資源的搭建是混合式教學的前提,通過課件和視頻等方式把傳統課堂內容進行教學前移,給予學生一定的預習和思考時間。混合式教學中,線上網絡教學比傳統課堂教學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針對每一門的課程學習,學生都可以借助智慧教學工具開展課前預習與思考,實現知識的先行自主探索。
3.2 課中——“線下”課堂協作探究
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主動發現,針對學生先行學習情況的統計與反饋進行查漏補缺,重點講解易錯點,深入剖析重難點,與學生討論在線學習反饋回來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以小組協作學習為模式的深度討論,總結課堂知識點并布置課后作業,對課程知識點進行重組與整合。混合式教學更容易實現課堂的翻轉,通過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鞏固并靈活應用在線學到的基礎知識,有更多的機會在認知層面參與學習,從而充分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針對課程內容組織團隊合作式研討活動,通過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發表見解,提高課堂的有效互動。學生通過教師的面授進行知識整理與糾錯,進行學習效果的反思與自評,獲得新思路,掌握新知識。
3.3 課后——“線上”課堂鞏固拓展
課后教師在線上平臺發布拓展任務、組織討論、答疑解惑、批閱作業。學生通過在線學習的討論,糾錯并調整學習計劃,實現學習鞏固和學習拓展。課后鞏固訓練是教學過程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克服知識遺忘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學生通過反復使用在線平臺上的文本、課件、視頻等學習資源,針對未完全掌握或遺忘的內容進行復習并強化。另一方面,教師通過線上平臺發布拓展性探究任務及課后練習作業,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過程性評價,通過數字化統計結果的反饋,讓教學活動更加具有針對性,及時對教學過程和結果開展評估,進一步優化今后的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
4? 結語
互聯網+時代,把技術納入教師知識結構的范疇,理解技術的教學支持性,使用技術解決教學問題,應用技術重新設計教學活動,運用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是教育緊跟時代潮流背景下對現代教師的必然要求。基于智慧教學工具的“線上”課堂打破了傳統“線下”課堂教學的限制,混合式教學已然成為今后教學的主流模式之一。該文從課前、課中、課后3個不同的時間節點探討了智慧教學工具在教學不同階段的應用,更好地融合了“線上”課堂和“線下”課堂兩部分的優點,有利于掌握學生線上線下學習表現的全景數據,輕松翻轉課堂,實現精準教學,在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和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專業素養和創新精神提供了新的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 鄭旭東.智慧教育2.0: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的教育新生態——《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解讀之二[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4):11-19.
[2] 何克抗.如何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遠大目標[J].開放教育研究,2018,24(5):11-22.
[3]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J].人民教育,2019(5):7-10.
[4] 鄭曉東,朱薇.基于智慧教學工具的混合教學模式應用與研究[J].辦公自動化,2019,24(7):13-15.
[5] 李冀紅,王懷波,楊現民.進化性學習資源支持的高校智慧教學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8(12):57-68,80.
[6] 張文靜,楊俊鋒.智慧教育工具促進課堂教學改革[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1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