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小學旨在促進學生的閱讀、思考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和學校德育水平的提高。同時,應該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表現,重視對小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立足于課外閱讀,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以及小學語文基礎能力發展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課外閱讀
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從核心的角度進行。為了開展學生的教學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外閱讀教學的同時接受適當的培訓。因此,課外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課程知識感,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課程知識基礎,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
一、 語文核心素養
任何學科都可以培養核心能力,但不同學科的核心能力是不一樣的。小學教育中小學語文基本能力主要體現兩個方面。《新課標》旨在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能力,使學生在現實語境中具有良好的語言素質,如小學生的語言技能、與語文相關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等,從而使學生建立起自己的語言體系,發展漢語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傳承和發展能力。
二、 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指課后閱讀課文以及書本等刊物的實踐,是語文課堂之外的一種學習內容的延伸方式。進而有效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與素養,小學教育是教學的重要內容,雖然小學生認為他們的知識課后不能馬上提高,但建議進行課外閱讀教學。無論學生怎樣認真閱讀課文,最后都不會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那是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成績有限,他們只有在課堂上閱讀文章時,才難以掌握合格的閱讀技巧,知識也變得十分狹窄。課外閱讀能使學生變得更好。通過長時間練習,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另外可以在課堂上多讀多學,因此課外語文閱讀能夠很好地支持課堂學習,這種幫助在短期內不會產生效果,但對小學語文學習來說,這是必要的。
三、 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發展中的重要性
課后閱讀的好處很多,小學課外閱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進入一個更加未知的、令人驚奇的世界,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世界,并且試著去理解世界,正確地從錯誤中走出來。通過課外活動,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形成影響其思想行為的文化遺產,培養其內在素質,促使其在課外閱讀中形成故事、人物和知識,培養其對待世界的態度,教師在選購校外書時,選名人傳記、歷史書等精品書籍,選擇有許多杰出人物的書籍。有一種進取的生活態度,一種忠心報國的精神,一種強烈的抵抗。這種現象將逐步影響小學生對世界的態度,進而影響到他們對學習和行為本身的認識等,都能對小學生的內部和外部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積極影響有助于小學生基礎技能的培養。
四、 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小學課外閱讀課內指導措施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大量閱讀
營造環境。為了讓學生真正熱愛閱讀,學校需要一個有閱讀氛圍的校園圖書館和開放的閱讀長廊。可以在教室使用書架,挑選適合小學生年齡階段閱讀書架打開排列閱讀角,進行書本操作。例如,針對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我們向他們推薦各種經典兒童讀物,如童話、名著、科普讀物、歷史書等,可以在課前三分鐘講故事,也可以是電影錄影帶,表演,讀人物對話,或者是講故事作者。課內遷移到課外。很多小學生的文章都是從小學生的優秀作品中選出來的。學習和理解課文之后,學生開始閱讀。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作者信息、年齡和寫作特點等,鼓勵并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廣泛閱讀即從一個自然段到一篇課文乃至一本書,從一篇課文到所有作者的文章,從幾篇課文到一個時間,從幾個課文到一個閱讀主題,試著閱讀“整本書”與“閱讀主題”以及“小組閱讀”,由此學生就能從一篇課文到一本書,從幾篇課文到一個閱讀主題,再從一個小角度進行大量的閱讀。
(二)有效指導,培養學生閱讀品質
小學生應具備良好的閱讀素質,尤其是說話能力,應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養成每天獨立閱讀、理解內容、提問、解決問題的習慣,正確、流暢地再現內容,主動記筆記、讀筆記,搜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與品質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與品質。一周一次的課外閱讀課。針對學生的閱讀內容和特點,教師可開設好的閱讀指導課、閱讀促進課和交流報告課,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語文素養,使學生掌握初讀、精讀、熟悉閱讀;學會抓住不同的重點,學會閱讀不同的文章;了解作者的思想、寫作方法和中心思想。學生要讀書思考。教師指導學生理解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和分析,捕捉文本的內容和細節,閱讀,整理,接受作者字里行間的含意,得出邏輯結論,了解人物性格,體會感受,學生提取,收集,注釋動畫。課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教學生畫圈注解、讀筆記等書寫方法,如注解、解、引、寫經驗、記繪圖等,鼓勵學生提煉好字好句,有選擇性、有重點地朗誦優美語篇,以豐富閱讀知識,掌握必要的閱讀方法和能力。
(三)搭建平臺,鼓勵學生閱讀交流
在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其智力發展都會受到年齡的限制,教師在其中應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例如,教師可以采取課前預習與晨讀措施,給予學生地理閱讀與思考的空間,并且在課后讓學生搜集、背誦、講解、欣賞好字句和優美段落,培養學生的語感,加深閱讀理解。還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相互合作,交流閱讀經驗與感受,讓學生在深入閱讀、思想碰撞、收獲成長。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鼓勵學生多寫感想和練習信,并逐步提高。除了這些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有趣的“書信”,比如寫關于閱讀印象的文章,讀大街上的傳單,出版帶有閱讀主題的小報,以及設置閱讀主題的展板。教師組織各種形式的閱讀比賽,如“閱讀比賽”“敘述比賽”“理科選修課”“閱讀教學展示與評價”等。通過評價活動,使學生了解閱讀的意義、目的、內容、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合理評價,促使學生堅持閱讀
合理的評價與適當的鼓勵能夠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加激勵前進,在此基礎上達到促進小學生閱讀的最終目的。根據學生的情感態度、興趣和收獲,建立一套有效、合理的評價體系。不應該用抽象詞匯和抽象句子的負擔來衡量學生的閱讀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學生通過閱讀交流進行自我評價;認識并評價他人的益處,要實事求是。評價教師時,要力求實事求是、坦率、端正態度,才能認識到自身需要積極改善之處,而針對一些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該以鼓勵的方式去尋找到學生的獨特優點,讓有很大熱情的學生投入到未來的閱讀中去。
(五)以課內閱讀為基礎,拓展課外閱讀
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課外閱讀文章。小學階段的每一堂課都是內容不同的,而每一篇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也不一樣。教師應從課文內容入手,推薦適合學生的課外文章,讓學生對不同學科所表達的不同情感有深刻的體會,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小學階段,課外閱讀一直起著重要作用。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典型的人物形象幫助學生思考,許多中國的教科書上都有這樣的描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生課后閱讀時,可以從人物的人生經歷入手,從人物的生平事跡入手,讓學生去思考人物的形象,從而避免出現一種以正面描寫為主,以回避人物特征的描寫方式。
(六)以課內閱讀為指導,開展課外閱讀
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閱讀興趣教育應改變單純的“灌輸”模式,多利用智能技術豐富教學內容,達到激發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目的,在有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背景下,教師才能更好地開展與發揮閱讀工作作用,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向他們推薦不同類型的書籍,如向女孩推薦一些體態優美的童話,向男孩推薦英雄類書籍等,以此激勵學生積極閱讀。
1. 鼓勵學生記讀書筆記
要鼓勵學生做筆記,為了積累閱讀。讀書時,你可以把你認為能達到知識積累的好詞好句記錄下來。
小學生語文教師在學生的帶領下進行閱讀,學生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辦理閱讀許可,例如,在《小白兔和小灰兔》上,通過閱讀活動向同學們推薦一本課外讀物《吃虧的小猴》,讓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閱讀活動,要求同學們在閱讀課文時做筆記,然后讓同學們在課堂上記筆記。老師能鼓勵和表揚學生做筆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 組織學生進行讀書心得交流
閱讀過程中更多的是要與學生交流,碰撞思想,增強閱讀能力。小學教師應為學生課外閱讀活動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從不同的角度鼓勵學生理解文章。
(七)保證課外閱讀活動的有序性,增強課堂內外的閱讀效果
首先,確定課外活動的計劃和目標。為了減少小學生閱讀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教師應該制定合理的課外閱讀課程。與此同時,只要條件允許,按照興趣高、質量好的原則,訂一到兩份適合學生的報紙雜志。教師可以用圖書館的一些書來指導學生的借閱。教師也應該選擇一些內容活躍的書籍陪讀。另外,教師還可以在一開始就把這些書發給班上任何一個學生,讓他們有意識地引導讀和寫。
五、 結論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既要把學習內容局限于教材,又要搞好課外拓展活動,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來鞏固知識,提高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擴大知識的基礎。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以適應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漢語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殷夢妤.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課外語文:下,2020(11):88-89.
[2]晏琴.基于核心素養的農村小學中年級學生欣賞細節及描寫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20(94):53-54.
[3]張佳強.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課外閱讀指導策略[J].學周刊,2020(32):59-60.
[4]左建平.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課外語文:上,2020(11):81-82.
[5]孫向陽.我國整本書閱讀研究現狀與趨勢——基于CNKI期刊文獻的可視化分析[J].教育文化論壇,2020(5):97-103.
[6]李楊.基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下的閱讀教學探究[J].課外語文:上,2020(10):123-124.
作者簡介:
岳建萍,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文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