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生琴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及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秉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尊重學生的思想以及對待事物的看法。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還應在此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情感的表達以及能力的培養,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以人為本;小學語文;教學評價
小學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以及提升整體素質的關鍵時期,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恰當的評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還會間接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從而實現語文的實效性教學。
一、改變傳統教學方案,明確教學目標
通過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我們會發現絕大部分教師因為受到之前教學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更加偏重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考試成績的高低。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常忽略了對學生的情感表達以及素質的培養。小學階段正是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更應該對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學目標以及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重新規劃,在教學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明確教學目標,同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整體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秋晚的江上》這篇散文詩時,教師最重要的不是讓學生對文章內容以及文章中的寫作手法進行強制性的理解和背誦,而是要讓學生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對文章內容有所了解。首先,在本篇文章的學習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去感受作者借景抒情的寫法,感受作者通過在秋天對黃昏江上景色的描寫所表現的喜悅之情。因為該文章大多都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所以教師也可以通過對文中鳥兒馱著斜陽的引導及講解,讓學生從內心出發對文章內容有所了解,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增加評價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對該學生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會使考試成績較低的學生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識,喪失自信心,同時還不利于全班整體成績的提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評價方式評判學生,比如通過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情況或者課后表現等綜合表現相結合對學生進行評價,對表現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對正在努力的學生及時鼓勵,從而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另外,還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以及家長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確保評價的公平性。
例如,當教學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這篇文章時,教師要秉著公平、公正的態度進行教學,對該文章進行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對《小英雄雨來》這節內容進行預習,然后結合教材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例如“小雨來為什么要拼死掩護通訊員李大叔”以及“雨來被日本人丟進河中是否全身而退”等問題,通過小組探討的方式對文章內容有所了解,然后通過小組代表回答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解答。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討論結果對回答優秀的小組成員進行表揚,并對在此過程中比較努力的學生進行鼓勵,從而使學生在探索中提升整體能力。
三、評價與課堂指揮一體化,提升學生能力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都缺乏判斷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日常生活以及授課中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同時除了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之外,還要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以及不足之處進行指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進行改正,從而促使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
例如,學習五年級下冊《他像一棵挺脫的樹》這節內容時,教師首先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對本篇文章的主人公、生活背景以及人物身份有所了解,使學生從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以及自身特點出發對文章內容進行學習。同時通過本篇文章中將祥子比作挺脫的樹為題,讓學生在文章中對祥子買車—丟車—攢錢等艱辛的經歷有所了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內容。同時,在觀看視頻以及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可能對文章中的部分內容有所誤解,曲解文章內容,比如,學生很有可能只是單純地對祥子的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入引導學生對祥子所在的生活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現狀進行指導,使學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內容,改善學習方式,從而使自身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通過上述內容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評價探究最重要的就是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中心地位,以學生為基礎進行教學并正確評價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整體成績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春丹.生活化資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9):245.
[2]黃志兵,夏軼美.“經驗”核心到“智能”核心:大數據背景下小學語文精準教學模式建構[J].教育科學論壇,2020(2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