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佳華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域”;語場;語旨;語式;“牧式表達”
一、厘清:“語域”理論對兒童“牧式表達”的哲學思辨
(一)什么是“語域”
“語域”是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提出的概念,是語場、語旨、語式的總稱。語場,即語言發生的環境,它有豐富的組成要素;語旨,是說話者的某個用意,也就是言語動機,它可以是陳述一個事實,確認某個事件,發出某個指令,表達某種情感,作出某種承諾等;語式,是指語言的表達形式,是語言的外在密碼,是語言交際的渠道或者媒介。[1]
(二)什么是“牧式表達”
表達能力的提升過程即言語發展的過程。在“表達”前面冠以“牧式”二字,是從兒童和語文的角度還原他們學習的真實狀態。“牧式表達”的“牧”意為“放牧”,是行動的“放牧”——自由、自主、自然;是心靈的“放牧”——陶醉、悅納、生長。“牧式表達”源自兒童需要又創造兒童需要,讓兒童的言語表達既有意義又有意思,其核心關注的是每一個兒童的生命成長。[2]
(三)“語域”理論對兒童“牧式表達”的價值分析
“語域”三要素中任何一項發生改變,都會引起交流意義的改變,產生不同的語言效果。從語場層面看,“語域”理論為兒童“牧式表達”提供了語言環境,使兒童的表達更自由、更自主、更自然。從語旨層面看,“語域”理論為兒童“牧式表達”指出了不同維度:從散點到序列,彰顯邏輯之鏈;從單向到多維,凸顯選擇之蘊;從封閉到開放,拓寬研究之域。從語式層面看,“語域”理論為兒童“牧式表達”理清了語式圖譜,幫助兒童喚醒自發感受,增強自主理解,經歷自然表達。
二、探尋:“語域”理論推進兒童“牧式表達”的教學策略
(一)“語場”營造:呵護自由表達
1. 心中有“域”,讓“牧式”有場。
兒童每一次語言的發生都和情境密切相關。兒童在一定的情境中,或關聯原有的生活體驗,或喚醒相類似的情感活動,或引發情感的需求和沖動,有助于形成兒童“牧式表達”的語場。心中有言語的“域”,“牧式”便有場。在統編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人文主題的編排都圍繞一種語場。兒童無論是宣泄苦悶,還是分享樂事等表達活動,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相關聯的場域,找到相類似的情感體驗。如統編語文教材五下第一單元中的四篇課文分別是《古詩三首》《祖父的園子》《月是故鄉明》《梅花魂》,雖然文體不同,但課文內容都是兒童感興趣的事或場景,這就為兒童進行言語自由表達、靈動表達提供了一個個語場。這樣的語場,有助于促進兒童言語表達。讓“牧式”有場,才能呵護自由表達。
2. 眼中有“人”,讓兒童在場。
“牧式表達”僅僅“有場”遠遠不夠,還需要兒童(主體的“人”)的參與,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兒童在思維的閃爍中表達自我、認識世界、擴展自我的過程,也是把語文內在的語言智慧化為生命智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在場、入場,與發現相遇,能夠喚醒他們自由、個性的思考,并激發他們自由言說的欲望與興趣。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四下《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中“過孔隙”一段的教學,教師以“你認為哪兒最有意思?為什么?”為教學總領,讓兒童自主發現文本中“有意思”的地方。因為主體在場,兒童則暢所欲言,有的認為描寫小船最有意思,有的認為船的進出方式最有意思,有的則認為作者的仰臥方式最有意思……教學隨著兒童的發現不斷深入,“作者僅僅是在寫小船的小嗎?”“怎么不搖櫓?怎么不劃槳?”“你見過這樣的坐船方式嗎?”“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在一次次追問中,兒童因為“在場”,其言語表達的火花自然會被點燃。讓兒童在場,才能呵護自由表達。
3. 口中有“魂”,讓“表達”合場。
合場是指兒童與文本、教師、生活的融合,兒童只有浸潤在這種自然、舒展的環境中,才會實現發自內心的自由表達。例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中“感受”一段時,教師不妨這樣來設計:創設情境品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為什么要寫“感受”;啟發遷移運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情境寫一寫到某個景點游覽之后的感受;教師隨機點評,當堂分享經典語句。這樣的教學,既緊密聯系生活,營造了“語場”,又為兒童提供了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實踐機會,落實了語言與形式的“吸收”與“傾吐”。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語場”中,兒童能切實感受到言說帶來的愉悅,言語的感知力、創造力得以發展,言語表達的潛能得以開發。讓“表達”合場,才能呵護自由表達。
(二)“語旨”維系:培植自主表達
1. 序列性——鏈接“目標場”。
一是目標序列。兒童“牧式表達”的生命場域即兒童言語生長的生命場域。因此,語言動機目標的序列化設計尤為重要。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及學科特質,我們將1~6年級各個階段關于“表達能力”的總目標梳理為五個方面,即“認認真真寫字”“大大方方說話”“明明白白學文”“實實在在讀書”“快快樂樂寫作”,并賦予不同的表達要求(見表1)。課標把言語表達能力的提高細化到低、中、高各個階段,并依據學情進行二度細分(見文末表2),把每一個階段的目標進行細化,并與課時教學進行對接,在動機目標的序列化設計中,鏈接兒童言語表達的“目標場”。
二是內容序列。如果把言語動機目標分為功能性目標和動機性目標的話,那么,借助功能性目標的實現,往往可以進一步強化動機性目標,提高兒童的言語表達能力。統編語文教材中的學習內容錯綜復雜,如果將其按一定的維度進行分類重組,就能夠呈現出事物清晰的要素,這是一種相互咬合、螺旋上升的內容序列。在內容序列的基礎上,可以逐步整理出一條適合兒童言語發展的序列鏈。如統編語文教材中三、四年級蘊含著“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試著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等語文要素。這些語文要素體現了兒童言語學習的功能性目標,在課堂中逐步落地實現的過程,也是兒童“牧式表達”動機性目標得以發展的過程。
2. 選擇性——催生“發現場”。
一是“感觸”自發。將語言置于生動的語境中可以使語言產生張力并引發兒童表達的愿望。[4]教師要根據兒童的需求聚焦言語實踐活動的設計,讓兒童在易于觸發感受、引發感想、生發感悟的場域中,自主生發表達動機,培植言語表達。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下《軍神》的課題“軍神”一詞高度總結了劉伯承的高尚形象。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這個詞放在不同的語境中,讓兒童體會其內涵,給兒童創設想象的空間。如放在“手術前,沃克解開病人右眼上的繃帶”,放在“手術中,病人一聲不吭,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床單,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或放在“手術后,沃克醫生詢問劉伯承真實姓名”等不同的語境中,讓兒童自由選擇言說的點。兒童選擇的過程,也是言語動機產生的過程。
二是“意義”自釋。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兒童的思維力、想象力和情感力也會得到一定的發展,從而催生出內心的言語表達欲望。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五上《父愛之舟》一課后,教師可以引導兒童從文中的生活細節中感受父愛的偉大:“每個人對父愛的理解都不一樣。如果是你,你認為父愛是什么呢?用一句話寫下來。”這樣富有選擇性的自我表達,激發了兒童的言語表達欲望,有助于他們自主表達對父愛意義的解讀。
3. 開放性——建構“實踐場”。
一是聯結,在融通中孕育。兒童的言語動機只有與真實的生活相聯結,與生活融通,才能激發和喚醒兒童的言語動力。打通知識(符號)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關聯,讓兒童的言語表達與自己的真實生活及生命成長建立聯結,才能讓兒童在開放的設計中感受到自己的學習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如兒童利用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中學到的關于“感受”的寫法寫生活中曾經游覽過的地方的感受,便是將文本與生活聯結,這有助于喚醒兒童的言語動機,讓兒童的言語表達在與生活的融通中得到孕育。
二是順應,在滲透中生發。順應,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點撥、暗示或激勵。教師要順應文本,憑借文本語料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背景,敏銳地抓住兒童言語實踐活動中的言語動機;要順應兒童,使其在身體、心理、情感等多方位體驗中感受語言情趣,引導兒童產生“胸有丘壑,不吐不快”的言語欲求。如學習統編語文教材五上《松鼠》一課時,教師如果順應文本與兒童,用第一人稱來轉述,那么,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也一定會留存在兒童的心間。
三是轉化,在思辨中豐盈。語言動機不同,表達方式就不同。教師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以及實踐活動中運用轉化的方式,讓辨析、評價等高階思維滲透式訓練轉化為兒童言語表達的動機,讓“牧式表達”在思辨中走向豐盈。如統編語文教材五下《景陽岡》一課講述了武松打虎的經過。教師可以圍繞課后習題“對課文中的武松,人們有不同的評價。你有什么看法?說說你的理由”讓兒童展開辯論。如此,思辨的行為便轉化為言語表達的動機,文中的人物形象也會在兒童的思辨中越來越豐滿。
(三)“語式”梳理:涵養自然表達
1. 建模:呈現喚醒之美。
表達形式是言語表達的外在密碼。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就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應,也就代表了不同水平的語言表達。[5]兒童“牧式表達”強調的是尊重兒童天性的自然、本真的表達。兒童通過感知文本中有新鮮感的語句,并加以模仿、運用,可以獲得言語圖式的建構,能有效提高言語表達的質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資源,通過引導、實踐訓練,使兒童不斷加深對排比、比喻、擬人、疊詞等表達技巧的領悟。在基礎圖式建模中喚醒兒童的表達欲望,有助于兒童充分享受表達過程之美。如統編語文教材五下《牧場之國》第二自然段關于“奶牛”的教學可以這樣來設計:一是歸納方法。“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奶牛的?”這一問題既有助于兒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又能引導兒童體會抓住特點來寫奶牛的妙處。二是引導重建。教師引導兒童運用描寫奶牛的方法及句式來寫牧場上其他的動物,旨在訓練兒童的言語實踐能力。三是推倒明理。教師引導兒童思考“除了奶牛,作者為什么把其他動物寫得如此簡單?”旨在讓兒童理解寫作要“有詳有略”。這樣的三步教學策略,對文本結構進行建模,有助于提高兒童對具體表達情境的同化和順應能力,實現對基本圖式的靈活運用。言語圖式建模的過程即喚醒兒童表達的過程,為“牧式表達”提供了基礎圖式,其過程浸潤心靈,直指兒童言語生長,美妙無比。
2. 入模:體現思維之美。
言語發展要在基礎建模之后進行有梯度的訓練,才能“入模”。有梯度的訓練,是指基于文本,緊扣文本,逐層展開,漸次遞進,突破語言范式,實現言語創造與思維生長的同頻共振。這樣的“入模”訓練指向兒童言語生命的發展。如統編語文教材五上古詩《長相思》僅僅三十余字,如何引導兒童體會其高遠的意境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首詞的教學可以分三步走:初讀,了解詩中寫到了哪些景物;想象,仿照樣子寫一寫想到的畫面;悟情,走進這樣的畫面,思考體會到了什么。三個層次,逐層深入。特別是在想象描述環節,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兒童:“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幫助兒童體會跋山涉水、輾轉反側、孤獨沉思之感。這種“初讀—想象—悟情”有梯度的訓練,有助于兒童思維向縱深發展。言語圖式入模的過程即兒童思維生長的過程,為“牧式表達”提供了實踐保障,其過程啟迪思想,陶冶心靈。
3. 出模:顯現創生之美。
“語域”理論下的“牧式表達”,終極目標是讓兒童實現創生,這便是“出模”。教師應該把教學視野拓展到課外,在生活背景中訓練兒童的表達,促使兒童生發創意,顯現創生之美。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五上《牛郎織女》《獵人海力布》等小說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兒童進行劇本創編,通過表演的方式進行整體言語訓練。這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又能夠促使他們生發表達創意。珍視言語獨特,引導言語創造,呵護言語自由,必將催生兒童“牧式表達”的美好境界,“語域”之美自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