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娥
摘 要:課程改革的具體內容包括對教材、教學方法的使用目的、標準和效果進行新的實驗和變化,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堂。要真正認清推進學校課程規劃與實施的中心點,找準深化課堂教育改革的關鍵點,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優秀人才。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和諧的,是實現學生和教師能力、身心的發展,最終實現學校發展的課堂教學;“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課堂就是高效課堂,這樣的課堂也是好課堂。和諧的課堂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縮小差距、彌補差異,課堂改革是在不斷地實踐與總結中逐步完善和落實的。
關鍵詞:新時期;理想和諧課堂;策略研究
一、 引言
課堂教學為什么要改革?理想中的課堂教學是什么樣的?自夸美紐斯提出實行班級授課制以來,課堂教學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大面積地對受教者實施同步教育,的確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培養了無數的人才。但是,班級授課制在實踐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原因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客觀原因,主要是班級授課制因為要“齊步走”,要滿足大部分學生的要求,對小部分后進生可能顧及不足,在評價機制上,教育的主管部門更多強調終結性的評價,因此,一些教師片面追求成績,而忽視學生的身心發展。主觀原因,一些教師在教育上墨守成規,在教學方法沒有創新,一味地灌輸式教學,并沒有以學生為中心,反而教師成了教學的主體部分;無法實現新課改對以學生為中心,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能更好地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三維目標”、核心素養;存在教學效率低下的情形等等。因此,課堂教學要進行改革。
二、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在和諧的課堂環境氛圍下,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促進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比較順利地達成教學目標,落實“三維目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達成學生和教師知識、能力、身心的發展,最終達成學校發展的課堂教學。
對“有效課堂未必是好課堂”的質疑,我們認為,存在質疑的原因可能是對“有效教學”標準的內涵存在認識上的偏差,用不同的標準去衡量,答案當然是豐富多彩的。是不是可以這么說,從有教育開始,教育者都一直在進行有效教學、為有效課堂而努力,比如班級授課制,相對于個別教學,大面積提高了教學效率,這難道不是有效教學、有效課堂?按照對“有效教學”“有效課堂”的通常認識,即課堂教學要有效,必須使教學“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那么,我們認為,這樣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有效的,這樣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好課堂”,關于“有效課堂”和“好課堂”,我們同意華東大學葉蘭教授的觀點。即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這大致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有意義
在課堂上,學生學習首先是有意義地進行學習。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汲取到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煉了他的能力,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越來越會主動投入學習中去。
(二)有效率
有效性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就班級而言,每堂課有多少學生會有成效。包括好的、中間的、困難的,他們有多少效率;
第二,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些是較低的,但如果沒有效率或只是為少數學生,這個班不是一個好班。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節課應該是充實的課。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
生成性,即豐實。一堂好的課不是事先完全設計好的了,而是在課堂上有一個真實的、感性的、智能的、有思維和能力的師生,有一個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堪稱富有實踐性的課堂。
(四)常態性
常態性,即平實。很多老師深受公開課和觀摩課的影響,一旦開課,問題就是準備過度,老師上課前很辛苦,學生來上課時也很興奮,他們會用自己準備好的東西表演,但沒有什么新東西可以展示。備課自然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其獨特的價值,這種價值在于它是一個需要思想碰撞和相應討論的公共空間。公開課和觀摩課應該是“神學院班”,葉蘭教授告誡老師:“無論誰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長或市長,你都要像沒有這些光環映襯下一樣;你是為孩子和學生而教,而不是為公眾而教。”她把這種類型的課稱為普通班,并強調這種類型的課通常可以上,而不是有多人幫著準備,然后才能上的課。
(五)有待完善
有待完善,即真實。課不可能是完美的,完美是最容易造假的。只要是真的,就會有瑕疵,這是一個指標現實。如果公開課沒有問題,觀察課本身就是課程的默認目標。這就假定了教師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然后再做大量的準備,最后的效果往往并不豐富多彩。有了問題,才會是有進步的開始,不能把自己裝扮起來、遮掩起來,要含有真實性。
三、 基于差異性組織教學的策略
學生的學習有差異。在班級授課制的背景下,應該如何基于這種差異組織教學?學生的發展、學生的學習存在差異這是毋庸置疑的。在班級授課制的背景下,我們認為,實踐“和諧課堂”,運用“和諧課堂五個環節”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縮小差距、彌補差異。我們認為,“和諧課堂”,就是基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如果在課堂教學上能建基于合作學習的四要素“互賴、責任、互動、機會均等”,則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縮小差距、彌補差異。通俗地說,即通過“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做法來達成我們的目標。美國教育家沃爾特認為“合作是近十年來教師教育中最重要、最成功的形式”,在改善課堂教學模式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良好的非認知素質的發展。所以,筆者覺得應建基于小組合作學習來組織教學。
四、 讓學習真正發生是課堂教學的理想追求
什么樣的課堂才能讓學習真正發生?筆者認為,這樣的課堂才能讓學習真正發生。
(一)有恰當的目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