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龍
摘 要:育人乃教育之本,高質量人才應當接受到高水平的德育、美育以及智育培養。在小學教育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水平會直接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對學生日后思想道德以及品行的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文章以《道德與法治》科目教學現狀為切入點,對高效、科學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可行方法展開綜合分析,進而總結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教育;德育;生活化教育;思辨能力
當今社會,無論是展現出不道德行為普通群眾,還是觸碰法律底線的不法分子,歸根結底都是道德法治教育的缺失。小學是塑造品格的關鍵階段,因此,道德與法治教育更應當受到小學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視。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展開深入研究,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品行,促進學生的良心發展,從宏觀層面來看,還會有助于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提高。
一、 小學道德與法治科目教學實況分析
全面推動高質量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開展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良性發展,同時也會對我國精神文明層面建設帶來積極影響。自小學道德與法治工作教育開展以來,相關的教育工作者付出巨大努力,積極探索,認真思考如何在課程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理念,使學生的修養和品格得到有效提高,達到育人的目的。長期以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進步,也逐漸成為了小學必不可少的課程,但教育體系仍有待完善。在保證現有師資水平的前提下,教師和學校在教學方法與策略、教育理念以及課程評價體系等方面仍有問題存在,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教學方法及策略相對單一、陳舊,創新度不高
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優劣關系到課堂質量以及學生參與熱情的高低。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新策略,是當前階段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科目教育工作者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近幾年的調研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習慣于采用傳統的一對多講述灌輸式教學方法,課堂教育浮于表面,缺乏實質作用和影響,部分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持續推動課堂進程,卻忽略了學生的反饋,學生課堂參與熱情并不高漲,對于法制知識和具體案例并未進行深入分析,思想道德意識和個人修養也未得到有效提高,這和國家大力推動道德與法治科目教學發展的初衷相背離。當今階段,時代的主題已經發生變化,陳舊的教育模式和單一的教育策略已經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策略及方法的創新刻不容緩,但是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教學和認知水平上,未能充分利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化教育工具,創新度不高。
(二)教學內容和生活聯系度較低,吸引力不強
小學生對于生活中發生的熱點事件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道德與法治》和語文、英語等文化課程不同,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其包含的大多數法治教育內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符的案例,各種行為道德規范也能夠通過現實生活中某一個體或特定人群得以反映,從而給學生帶來啟示,這也說明《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和生活有效聯系起來,依托于書本,又能通過豐富的生活案例吸引學生,豐富課程體系,從而引發學生思考。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未能意識到這一點,甚至完全依賴教材,學生對于一些抽象的法治知識還缺乏清晰的認知,難以跟上教師的思路,除此之外,部分教師未能合理布置課外實踐活動,實現對于學生的鞏固和拓展教育,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掌握與理解情況并不理想。
(三)課程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但在很多小學,《道德與法治》科目的教學評價體系并不完善,學科特色不鮮明,課程評價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和數學、語文等傳統的應試文化課程不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不應當以學生分數為核心,機械地背誦知識不能讓學生深刻體會法治知識的實際應用,也難以給學生帶來道德行為上的啟發,試卷的分數不應當成為評判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情況和教師教學水準的唯一依據,學校應該引導教師互幫互助,共同探索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之道,通過多維度實現課程評價。
二、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分析
小學《道德與法治》科目教學的重要意義在于給學生帶來積極引導,潛移默化之中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遵紀守法,使學生成為可塑之才。為提高教學質量,落實素質教育,摒棄形式教育,教師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教學策略展開小學《道德與法治》科目的教學。
(一)合理開拓教育資源,將生活化教育之道應用于《道德與法治》科目教學中
《道德與法治》科目具有鮮明的學科特征,主要立足于兒童的日常生活,課程的設立意義在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意識,使學生成為熱愛生活、遵紀守法之人,屬于綜合課程。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時應當秉承生活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原則,在科學分析其課程標準和教材核心要義基礎上,開拓教育資源,強調生活化教育,在和學生解釋法治知識和思想道德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例,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法律的尊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慣性思維,在向學生解釋抽象知識的基礎上,轉變立場,轉換身份,思考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理論的方法,拒絕傳統的講述灌輸式教學,重視和學生的有效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以部編版小學二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應當重點啟發學生對于公共場所中個人行為規范的思考,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實例,教師可以在講解課本中“我們不亂扔”的相關理論知識時,列舉生活中同學們去電影院觀影或外出郊游的實例,讓學生思考觀影結束時以及郊游過程中,如果有垃圾,應當如何處理?電影院和郊游場地是公共場所嗎?公共場所中學生應當怎樣做?教師可以鼓勵有想法的學生積極回答這些問題。同時,教師也可以列舉生活實例讓學生進行評判,例如教師可以在講解課本中“我們排好隊”相關知識時,讓學生判斷小紅在和媽媽去超市結賬時,拉著媽媽直接跑到第一個結賬人的位置,不顧身后排隊者的議論,只為快速完成結賬然后趕回家看動畫片,這樣的行為是值得推崇的嗎?小紅做錯了什么呢?在生活中,如果涉及到排隊,我們應當如何去做?通過讓學生評判生活實例中道德行為的正誤,進而引發學生的一系列思考,加深學生對于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印象,使學生得到思想層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