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苗
摘 要:唐朝是中國人無法磨滅的盛世記憶,而長安城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文化符號,西安出版社出版的“史說長安”叢書記錄了從西周豐鎬到秦咸陽,漢、隋、唐的長安,再到明清的西安這幾千年以來斗轉星移、波譎云詭的歷史變化。其中,《史說長安·隋唐卷》從多角度、多方面描繪了一個繁華多元又命運多舛的長安。
關鍵詞:唐朝;長安;文化記憶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絲綢之路研究再次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相關研究新著相繼問世。西安,古稱長安或是鎬京,地處關中平原,北臨渭水,南依秦嶺,是十三朝古都。2018年,西安出版社出版的“史說長安”系列叢書記錄了從西周豐鎬到秦咸陽,漢、隋、唐的長安,再到明清的西安。唐朝時萬國來朝的盛世局面,成為了無數中國人引以為傲的輝煌記憶,為繁華的長安城更添濃墨重彩的一筆?!妒氛f長安·隋唐卷》從多角度為讀者展現了全方位的長安。
本書分為九章,共計約18萬字,全書圍繞長安城這一主題,從選址、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物五個方面層層展開,側重對唐代長安城進行講述。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簡潔易懂的語言,描述了唐長安以及當時的事件和人物。
該書首先從隋唐長安城的選址與營建和城市規劃布局兩方面系統地敘寫了這座古城的誕生。長安城始建于漢代,隋文帝時舍棄了漢代長安城另選新址重建,名為大興城。李唐建國后沿用,更名為長安城。漢長安城久經戰亂,破敗不堪且面積狹小,不再滿足統治者的需要。據《隋書》記載,庾季才曾上奏地下水污染嚴重的問題,已不適宜居住。另外漢長安城北臨渭水,存在河流侵蝕的隱患。這些都成為遷都的原因。唐長安城以隋代大興城為基礎,又根據政治、環境、天文等綜合因素對城市的布局進行重新規劃,規劃的依據有三。其一,如《周禮·冬官·考工記》所言:“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逼涠?,如《管子》所言:“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無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逼淙?,如《五經要義》所言:“王者受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總天地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也?!睔v朝歷代對都城進行設計時基本參考這三方面,但也會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變通。該書在述寫唐長安城的規劃布局時,側重于禮制方面的考慮,而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天象觀念的體現有所忽略。例如,書中說到“坊的布局也效法天象和周禮”,只是簡單說明其效法閏月和四季,并沒有詳細展開。都城規劃還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統治者的政治觀念有密切聯系,就像書中提及的唐人疾病觀、東貴西庶、南實北虛等講究對長安布局也有一定影響。故此唐長安城被分為四個區:一是宮殿區(太極宮及其東宮與掖庭宮),二是行政區(皇城),三是官民生活區(坊),四是經濟區(東、西市)。白居易在《登觀音臺望城》中以“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來描述長安城的布局特點,以此向后人展現了唐長安城排列整齊、方向端正、寬闊暢達這一最大特色。
此外,該書選取玄武門政變、李重俊政變、唐隆政變、二王八司馬事件、唐憲宗被殺之謎和甘露之變進行著重介紹,以歷史轉折的時間節點直觀呈現了瞬息萬變的政治風云,為讀者展現了權力之下的爾虞我詐。但是長安城內的明爭暗斗并未埋沒唐代優越的政治制度,北京大學的吳宗國教授總結其歷史特點如下:第一,唐朝最終結束了家國一體和貴族門閥政治的國家體制,開啟了皇帝-官僚政治體制;第二,唐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模式;第三,唐代各級官吏的任用都必須經過考試,官僚形態呈現出新的特點;第四,唐代政治制度一直隨著社會形態的不斷變化而調整,體現出較強的自我完善的機制;第五,在政治制度的運行中,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正因如此,唐長安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獲得了榮耀萬邦的國際地位。
唐長安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的國際大都市之一,還是極其重要的經濟貿易都會?!妒氛f長安·隋唐卷》中將長安城經濟發展迅速歸因于三方面。首先得益于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越的關中平原,良好的自然條件為百姓的生活生產提供便利,也為長安的繁榮富庶奠定了基礎。其次得益于長安城的東西翼,東翼是用來滿足供需的運河,西翼則是絲綢之路,水路、陸路運輸系統的完善,不僅促進了長安的經濟昌盛,也推動了沿線城市的經濟發展。最后得益于它良好的交通條件,“據《唐六典》所載,唐開元時全國設26座關,其中6座上關和6座中關都設在長安周圍”,發達的交通為長安城成為商業貿易中心提供了重要保障。
絲綢之路源于西漢武帝時期,逐漸成為連接中原地區和西域地區的重要交通運輸系統。唐太宗為四夷君長“天可汗”,令漠北漠南臣服,高宗又設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完全控制了西域地區。東西方通過絲綢之路,聯系密切,西域各國人民入住長安也成為風氣,珍奇異獸、異域樹木、西域音樂、胡服胡妝等也相繼傳入長安,成為盛世長安的一部分。該書對長安人民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的歸納,讓讀者從細枝末節處感受到唐長安的繁榮昌盛。
唐詩,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至今依舊生生不息。詩歌在唐代繁榮的原因有很多,該書著重強調了政治層面的原因。唐代的入仕途徑主要有科舉、流外入流、門蔭、齋郎、品子、勛官等方式,但是“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出現了‘行卷制度,即應考人將自己最得意的詩文編輯成卷軸,呈送給當時社會名流和高官顯貴閱覽,然后由他們推薦給主考官”,詩歌成為眾多寒門子弟入仕的敲門磚,這大大提高了詩歌的數量和質量,對推動詩歌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長安,不是孤零零磚瓦的堆砌,也不是冷冰冰文字的描述,而是中華文明燦爛的沿襲。從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到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再到隋、唐,歷經十三朝,是時間的推移,也是華夏子孫對華夏文明的傳承。李唐一代,人才輩出,忠臣良將,口碑載道,詩歌傳誦,膾炙人口。大唐的盛世豪情,不僅得益于英雄豪杰層出不窮,文人騷客自有風華,更少不了盛世紅妝權衡天下,絕美嬌娥起舞清影。長安城內的大唐巾幗,一代女皇武則天、稱量天下上官婉兒、野心勃勃韋皇后、第一公主太平、霓裳羽衣楊貴妃,無論是她們的權術還是愛情,都無疑給富麗堂皇的長安城增添了一抹艷麗的色彩。
唐長安城,締造了唐朝近300年輝煌燦爛的歷史。它與生俱來的特殊氣質,體現著唐人對優秀文化、優越制度的自信,表達的是中華文化的大氣度、大格局、大文明。筆者認為,《史說長安·隋唐卷》這本書,無論是平民日常,還是宮廷政變,無論是長安城中,還是絲路之上,無論是事件描述,還是人物描寫,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敘寫,各篇章主題鮮明,線索明確,敘述翔實,前后呼應,較為全面地展現了一個興盛富強的長安城。
參考文獻:
[1]霍斌.史說長安·隋唐卷[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8.
[2]呂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尚民杰.長安繹古:漢唐歷史考古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4]吳宗國.盛唐政治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5]黎婭.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和中國唐朝墓室壁畫藝術比較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6):19-20.
[6]孟憲實.論武則天稱帝[J].唐宋歷史評論,2016(00):85-108,366.
[7]王熙賽.歷史學科素養“落地”探索:以唐朝三省六部制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3):61-64.
[8]隋唐至以后各朝代名詞解釋與論述題[EB/OL].[2020-12-16].http://www.docsj.com/doc/9686b7335a8102d276a22fe5.html.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