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指出在政治學科教學中引入議題式教法,教師有了更清晰的組織設計思路,能發揮主導作用,深潛教材展開深度解析,發掘議題內容,通過多種輔助手段創設學習情境,組織學生進行議題研究和探索,確保議題式教學順利展開;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內容和任務指引,能順利進入到學習活動環節,在深入思考和廣泛互動的基礎上,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政治 議題式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2-0093-02
議題式教學法在政治學科中應用廣泛。教師執教有明確的方向,學生也有具體的任務,教與學達成更多互動,教學效果顯著。在議題內容選擇、議題情境創設、議題活動組織等環節,教師要做出積極探索,組織學生開展多重互動,讓議題研究成為學科教學的主要手段。議題式教學帶有序列化特點,有總議題和分議題之分,學習活動也可以形成系列性,教師對議題學習活動進行優化組織,能夠帶來全新學習局面。
一、精選議題內容,落實活動型教學課程
教師精選議題內容時,要深入到教材之中,深度挖掘教材內容,以提升議題的普遍適合性,滿足學科教學的現實需要。
(一)挖掘教材內涵
議題式教學需要精選議題內容。因此,教師深潛教材之中,對教學內容做深度分析,為學生順利開展議題學習創造良好條件。教材有鮮明的主題,教師設計議題時要緊扣這些內容,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自然進入到議題學習環節,在廣泛互動研讀中達成學習共識。教師的學識比較高,自然能夠做出更多理性選擇,圍繞學生學習主體展開具體布設,進而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教師深度發掘教材內容時,不僅要對教材做深入分析,還要有延伸思維,對相關內容做整合處理,這樣才能設計出合理的學習議題。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一課教學時,教師對教材內容做具體分析,確定了該課議題的核心內容為“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歷史軌跡”,要求學生先對“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等內容開展梳理性閱讀,然后組織學生就“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這個主題進行思考和研究,并設計一些具體的研究任務,梳理馬克思和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的相關內容,對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異同點展開具體分析,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做廣泛討論。學生接受議題后,都能主動展開思考和討論。因為議題內容比較集中,而且來源于教材,因此當教師給出具體要求時,學生都能快速深入閱讀和研究,議題學習得以順利展開。
(二)搜集課外素材
議題內容的選擇主要來源于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之中,需要有延伸設計意識。教師深入閱讀教輔材料,分析校本課程資源,對網絡信息進行整合處理,都可能帶來更多鮮活的議題內容,特別是對接時事政治內容展開設計,無疑能成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議題探索中建立學科知識。教材帶有普適性特征,教師要針對當地學生的學習實際需求做出判斷,利用更多課外素材開展議題設計,以提升學習品質。
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梳理還存在一些認知短板,教師對此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借助更多課外的內容做輔助,為更多的議題研究提供支持。在教學《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時,教師設定的議題為:圍繞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現以及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展開廣泛閱讀,掌握相關認知。學生借助教材開展閱讀學習,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課外信息:“三大改造”是指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學生開始觀看教師提供的媒體信息,在獲得一定的學習支持之后,進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也就是說,教材中雖有相關主題的內容,但學生僅通過閱讀教材很難形成完整的認知,如果這時教師推出一些更為直觀的多媒體課外輔助材料,學生更容易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議題性學習成效明顯。
二、創設議題情境,追求主體性教學氛圍
教師借助多種輔助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觸動,特別是議題的適時投放,能營造適合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議題研讀中啟動學習思維。
(一)投放懸疑問題
議題以話題討論的形式呈現,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思考和互動的機會,教師設計議題內容時,要對其呈現形式進行優化處理。無論是將議題以問題形式投放、將議題以案例形式呈現、將議題以情境形式展示、還是將議題以媒體形式播放,教師合理的設計和組織,都能為學生創設出適合的學習情境,成功激發學生參與議題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進入議題學習環節后,教師需要跟進觀察和指導,確保議題性學習高效推進。如教學《偉大的改革開放》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讓學生了解相關內容,進而推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意義”這一議題。學生面對這樣的議題,可以多方展開思考和論證,教師利用問題設計和組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獲得哪些成功?改革開放不僅讓社會主義經濟健康成長,還給人們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國家地位有何改變?改革開放有哪些新啟示?”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設計思考和討論,課堂學習氣氛濃郁起來。學生先梳理我國改革開放獲得的成就并形成系統性歸結,對改革開放帶來的新變化進行討論時,學生大多能從多角度思考和梳理,而關于改革開放帶來的啟示,學生的觀點則更為新穎和獨特。教師通過歸納、總結并評價學生的議題討論情況,使得議題學習呈現高效性。
(二)展示案例信息
在日常教學中,以案例形式呈現的議題較為典型和常見。教師推出一些鮮活的案例,并將議題內容進行融合處理,讓學生在案例解讀分析中討論議題。當學生對案例有主動解讀的熱情時,教師針對案例設計一些具體的學習任務,進一步滲透和分解議題學習,學生會激發出更為豐富的學習動力,并在主動介入中形成學科認知基礎。
教師推出適合的議題學習任務、給學生規劃清晰合理的學習路線,也能讓學生順利進入到問題的核心,從而展開深入思考,學生的學習體驗會更為深刻。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發展和完善》相關內容時,教師推出的研究議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以鄧小平為核心領導的黨中央發揮關鍵作用,在沒有可以學習模仿對象的情況下,中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請結合鄧小平理論展開思考和討論。學生對這段歷史有一定了解,他們積極思考和討論,逐漸建立共識:黨中央借鑒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提出明確的建設目標,在不斷探索中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教師請學生深度研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案例,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學習啟示。
三、組織議題活動,突出實踐性教學構建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議題性活動,對應設計課堂辯論、生活觀察、社會調查、案例搜集、網絡交互等與議題關聯度較高的學習,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議題探索學習,能夠給學生帶來多重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學有所樂。
(一)推出生活觀察
議題以生活觀察形式呈現,這是比較有創意的設計。教師對教材內容做深度解析,精選議題設計角度,推出一些議題學習內容,設定具體的學習任務,將這些內容做生活化處理,讓學生結合生活觀察展開相關學習,在實踐探索中建立議題認知,這是比較典型的生活化教學。學生擁有比較豐富的生活經歷,教師做好對接處理,讓學生借助生活認知展開議題性學習,助學效果更飽滿。
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提出的議題是: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學生進入學習小組后,圍繞議題展開具體的討論。有學生說,新時代為我們創造了更多的機遇,作為一代新人,需要傳承前輩的重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好好學習,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也有學生說,不同時代有不同問題和挑戰,新時代已經到來,我們要堅守信念,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之中,成為時代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建設者。教師參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從生活現實出發,引導和要求學生客觀正確地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正視發展過程中的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二)開展社會調查
政治學科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教師圍繞議題推出一些實踐性學習活動,勢必對學生造成一定觸動。學生對社會調查之類的學習活動有特殊感覺,教師要做好融合處理,將議題內容進行分解,設計相應的社會實踐任務,探索更多的學習契機。但需要注意的是,高中學生并沒有太多時間開展社會調查,教師需要作出優化設計,建議學生借助網絡信息渠道進行相關操作,讓線上調查替代生活調查,讓學生體驗線上學習的樂趣。
如教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結合新時代的歷史機遇推出社會調查活動任務:“抓住新時代發展機遇”,這是我們廣大青年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每一個中國公民的共同努力,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你打算如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呢?請對你身邊的人展開實踐調查,以“理想”為題進行采訪,寫出調查報告,梳理分析人們的理想。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對身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進行采訪,盡管調查范圍不是很廣泛,但仍舊能夠獲得一些可用的調查信息,分析歸結素材后,形成調查報告內容。教師借助調查活動推出議題學習活動,對學生成長成才有助力作用。
高中政治學科教學采用議題式教法,具有極佳的適合性。教師主動做好對接和融合處理,深度解析教材內容,選擇適合的議題內容切入,組織更多議題性學習活動,大多數學生都能順利進入到學習活動環節,在深入思考和廣泛互動中建立學習認知。另外,高中學生有比較成熟的思想,他們對不同的議題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教師圍繞議題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啟迪,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為學生帶來了豐富的學習契機,讓更多的學生順利啟動學科思維,在議題活動中建立學科基礎認知。
【參考文獻】
[1]王瑞君.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方式初探[J].教書育人,2021(22).
[2]楊玉花.“微案例”在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1(27).
[3]黃新建.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如何巧設議題[J].基礎教育論壇,2021(20).
【作者簡介】杜金英(1977— ),女,漢族,福建省建寧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福建省建寧縣第一中學,主要從事高中政治教育教學工作。
(責編 柳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