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政治學科中議題式教學方法的應用,提出精心準備案例,創設議題式教學情境;多元呈現案例,啟動議題式教學程序;積極討論案例,提升議題式教學品質等教學建議,以期讓學生在主動性辨識中完成認知構建。
【關鍵詞】高中政治 微案例 議題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2-0095-02
高中政治教學引入“微案例”內容,為議題式教學增加更多內涵,能夠對學生形成更強的沖擊,建立更多的教學亮點。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要精心準備“微案例”內容、優化“微案例”呈現形式、鼓勵學生主動討論,在充分認知、分析、討論、總結等環節中完成知識內化,建立完善的學科認知體系。學生對“微案例”比較感興趣,教師抓住學生的關注點推出議題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有積極促進作用。
一、精心準備案例,創設議題式教學情境
教師精心選擇“微案例”信息,需要深潛教材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梳理,還要對接學生生活,借助多種信息渠道搜集相關素材,為教學設計提供有價值的參數。
(一)貼近生活選擇
高中政治學科教學有固定的教材,教師深潛教材進行對應研究,搜集整理一些“微案例”內容,勢必能為學生的議題性討論提供素材支持。如果有需要,教師對學生的生活認知基礎進行調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一些“微案例”信息,同樣能夠對學生形成心理沖擊,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主動研究中形成議題式認知。
如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生活在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時,教師設定的議題是:公民的政治性義務有哪些?如何履行公民義務?學生先閱讀教材相關內容,了解我國公民需要履行的政治性義務。教師在學生閱讀時給予提示:我國公民需要履行自己的政治義務,以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維護法律尊嚴,維護國家集體榮譽與安全。如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適齡青年,因為拒絕服兵役而被處罰,不僅不得報考公務員或者從事其他公務性質的職業,還要向社會通報。你對這個青年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學生接受問題后,開始熱議,對熟悉的身邊情況開展互動交流。教師在議題教學環節適時滲透“微案例”,讓學生自發展開討論,因為案例貼近學生生活,自然具有調度效果,學生紛紛加入討論,將學習氣氛點燃。
(二)追求案例新穎
教師在準備“微案例”時,不僅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解析,還要對學生的生活認知積累有一定的了解,以提高“微案例”的新穎性,這樣才能形成嶄新的教學成長點。學生對生活、對社會、對國家、對國際的相關熱點問題有不同關注,教師在具體篩選時,要廣泛征詢學生的意見,這樣才能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推出合適的“微案例”信息,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成長學科認知能力。
學生對生活案例比較有感覺,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關注點進行調查,以提升議題式教學的品質。如《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作為高中生,很多人有參與村民選舉的經歷,教師圍繞這個內容投放“微案例”,使學生明白,雖然只是基層選舉,卻關乎百姓生產和生活大計,農村要發展要建設,需要有能力、有良知的人來帶頭。教師深入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的個性觀點進行歸納總結,將議題式教學推演下去。
二、多元呈現案例,啟動議題式教學程序
“微案例”的呈現有多種形式可以選擇,教師講述案例內容、以文字投放案例細節、以媒體展示動態案例,都能夠為學生帶來學習便利,讓學生結合議題展開思考和學習。
(一)媒體展示案例
“微案例”信息確認后,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呈現,如果選擇媒體手段進行展示,可以形成動態情境,對學生多種感官帶來一些沖擊,其激發效果會更為豐富。學生進入議題討論環節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投放一些“微案例”信息,讓學生結合議題內容進行對接處理。學生會自覺進入討論環節,對相關“微案例”內容展開深度研讀和討論。
教師列舉“微案例”有多種渠道,如果能夠現場進行連線,或者借助網絡進行搜集整合處理,可以對學生形成更強沖擊。如《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這一課,教師在講解“權利的行使:需要監督”這個議題時,現場進行網絡信息搜集。教師以我國反腐實例進行授課,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支持,讓學生感覺更為新鮮,其接受更為自然。高中學生平時應用網絡較為頻繁,但大多沒有主動關注此類信息的意識,教師現場進行示范操作,對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也有一定的幫助。
(二)文字講述案例
“微案例”信息投放形式多樣,教師借助文字進行展示,這是較為常見的方法應用。文字具有較高的穩定性,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讓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和交流。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推出的議題大多是文字形式,如果“微案例”也是文字形式,則能夠形成有機對接。教師還可以利用生動講述的方式展示“微案例”,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體驗,形成氣氛渲染效果。
教師適時推出文字性“微案例”,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契機,讓學生在理性解讀的基礎上形成議題認知。如在教學《我國的政黨制度》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文字信息:從1978年開始,中央先后出臺了十多個“一號文件”,針對農村改革做出更多決策,給農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種地免征稅費,還給予補貼,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政府給農民留下了怎樣的溫暖記憶?學生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互動交流。有學生說,農民種地收入不斷提高,而且有進城務工的機會,為家庭帶來更多收入;也有學生說,農民種植、養殖的收入更為可觀,很多種植、養殖戶發家致富了。教師參與到學生的交流活動中,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專業評價。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投放文字性“微案例”,成功激發了學生討論展示的熱情。
三、積極討論案例,提升議題式教學品質
投放“微案例”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深度解析和討論,師生互動交流,生生互動討論,使學生順利構建學習認知,快速啟動學科思維,在議題研究中形成學科認知。
(一)師生交流協商
政治議題教學程序啟動后,教師組織學生具體學習和思考,這是較為常規的選擇。在投放“微案例”之后,教師提出一些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這樣能夠形成更強合力。教師占據學識高地,對學生展開方法推介,對學生的思維展開對應梳理,都能夠形成更多助力,“微案例”討論會更為順暢,其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教師設定政治議題,推出“微案例”信息,能夠快速建立課堂學習氛圍,為學生的探索性學習創造良好條件。如教學《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時,教師先引導學生了解“自治權”“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等相關概念,然后推出“微案例”信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宗教政策高度契合,少數民族就有自己的信教自由。你知道少數民族信仰的主要有哪些宗教嗎?在你身邊有少數民族的居民嗎?他們享受哪些民族優惠政策?”學生對這些問題有一定的了解,都能夠順利進入互動環節。師生互動交流正式開啟,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解讀進行指導,鼓勵學生進行信息交換,確保良性互動活動的順利展開。教師利用“微案例”展開調度,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思考的機會,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生生互動討論
高中學生大多喜歡獨立思考,互動要求不是很高,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指導,提出研究性問題,推出探索性任務,這樣可以順利激發學生的互動需求。如果能夠借助“微案例”展開教學設計和組織,讓學生結合生活認知基礎和社會經驗積累展開對應學習,勢必能對學生形成更多心理沖擊。如果教師能夠推出生活觀察、社會調查、信息搜集、網絡交互等學習活動,將“微案例”與議題式教學進行延伸處理,其教學效果會更為突出。
教師對學生的關注點進行梳理,針對性地做出設計,能夠獲得不錯的調動效果。如教學《走近國際社會》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沒有直接布置學習任務,而是鼓勵學生進行梳理性閱讀,針對我國外交政策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國外交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國際形勢錯綜復雜,一些國家不遵守共識規則,采用打壓、霸凌的手段,我們面對這樣的國家,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應對之策呢?不妨結合最近發生的一些國際事件展開闡述。”學生大多比較關注國際時事,對相關問題有個性認知。教師對學生的個性觀點進行解析,肯定學生的深度解讀,使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建立有形學習認知。
在議題式教學設計環節,教師推出“微案例”內容,符合學科教學規律特點,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分析、討論、總結的機會,促使學生在深度探究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高中政治與學生生活高度契合,教師在選擇“微案例”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現實,滲透生活化內容,對接社會實踐,讓學生自然展開議題性學習。
【參考文獻】
[1]朱昕苗.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議題式教學的有效運用[J].基礎教育論壇,2021(26).
[2]沈青青.政治議題式教學對主題情境探究教學的超越[J].教學與管理,2021(25).
[3]羅花金.議題式教學方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應用研究[J].天津教育,2021(18).
【作者簡介】楊樂雙(1973— ),男,山東青島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第二高級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政治教學與研究。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