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陳倩 馬志強



摘要:制造業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對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和推進制造業產業升級有著重要的意義。文章通過對420名制造業產業工人的問卷調查發現: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接近“比較認同”水平;不同產業工人個體的職業認同呈現出一定差異,其中由年齡、工作年限、教育程度和技能等級帶來的水平差異較為顯著。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提升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的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工人;職業認同;調查分析
在制造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我國制造企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產業工人作為制造企業的一線員工,是制造企業有序運轉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斷被突出。2017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強調,產業工人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有生力量。《改革方案》提出,要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和基礎保障。
可以說要實現我國制造業再上一個臺階,建設一支高素質、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很有必要。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不斷推進,制造企業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己發生了一些變化:由過去簡單的體力勞動者,到現在擁有一定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的產業工人。然而,現有的產業工人隊伍從數量和整體素質上,都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如何提升產業工人就業能力已成當務之急。職業認同是就業能力的一項重要維度,積極成熟的職業認同不僅利于產業工人作出理性的職業生涯選擇,更有利于產業工人主動學習提高自身能力。因此,研究產業工人職業認同,對提升制造業產業工人整體素質,推進制造業產業升級有重要意義。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的研究方法,全面考察制造業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水平現狀,探究造成職業認同個體差異的影響因素,并進一步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工具與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自評量表。為測量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由于目前缺少針對產業工人開發的職業認同量表,因此參考前人的做法,在Mael和Ashforth(1992)開發的組織認同量表的基礎上,將組織認同6條目量表中的“組織”一詞改為“制造業產業工人”一詞從而形成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的測量量表。
此量表采用 Likert 5點計分方法,由被調查者根據題項描述與自己真實情況的符合程度進行選擇,完全不符合(同意)記為1分,比較不符合(同意)記為2分,不確定記為3分,比較符合(同意)記為4分,完全符合(同意)記為5分。另外,本研究將產業工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技能等級作為控制變量加入問卷,如對于性別,“男”記為 1,“女”記為 2,以此類推。在進行數據分析時,為使研究結果更為準確可信,充分地考慮了各控制變量可能產生的影響。
本文以全國范圍內制造業產業工人為對象,通過個人發放、問卷等渠道,共發放問卷 505份,通過對明顯不認真作答、漏答、重復填答等無效問卷的篩選和刪除后,得到有效問卷420份,有效回收率 79%。
(二)信度效度檢驗
職業認同共包含6個條目??傮w的 Cronbachs 系數為0.792,大于臨界值0.7,表示量表具有較高的內在一致性,KMO值為0.753,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的統計值的顯著性概率是0.000,說明測量數據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三)樣本情況統計
在420個制造業產業工人中,男性與女性的分布較為不均,男性所占比例接近2/3,明顯多于女性;年齡主要聚集在21~25歲和31~35歲這兩個區段,分別有 138 人和 114人,占比 32.9%和 27.1%; 20 歲以下最少,僅有 7人,占比19%;樣本選取的產業工人的文化程度以高中(中專)及以下居多,有 180人,占比 42.9%,大學本科文化程度的最少但仍占有一定比例,具體有80人,占比 8.0%,無研究生學歷;就工作年限而言,在本公司的工作年限僅為 1 年以下的最少, 僅有 15人,占比 3.6%,工作年限五年以上人數最多,有183人,占比43.6%;就技能等級來看,初級工、中級工占比較高,分別有21.9%和43.1%,較高技能等級的技師和高級技師相對占比較少僅有11%和6.7%。 420個產業工人樣本的具體基本情況如表1 所示。
從樣本的基本情況來看,被試產業工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技能等級等各個指標的分布情況良好:一方面與理論上的制造企業內部實際情況較為貼合,例如男性多于女性;年齡階段方面,占較大比例的產業工人年齡介于 26~35 歲,與當前制造業產業工人多為新生代產業工人的現實相符;學歷情況的分布較為集中,大專以下占絕大多數,高學歷占比并不高等,與產業工人就業人員多為職業院校畢業較為吻合;技能等級集中在初級和中級,等級較高的技師、高級技師人數較少也反映了當前制造企業缺乏較高水平的技能人才的狀況。另一方面各個指標值分布較為廣泛,說明調研數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結果
利用SPSS24.0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首先對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基本情況進行總體分析,其次對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技能等級水平下的職業認同進行差異性檢驗。
(一)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的總體情況
利用SPSS24.0對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情況進行描述統計分析,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總體均值為3.59,表明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接近“比較認同”水平,結果如表2所示。
(二)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的個體差異分析
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了性別,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考察年齡、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技能等級的個體差異因素對制造業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的影響。
1. 性別因素
以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為因變量,以性別為自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分析數據發現,男性制造業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均值略高于女性,但差距并不明顯,顯著性檢驗顯示,不同性別的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水平并無顯著差異。
2. 年齡因素
以制造業產業工人年齡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產業工人在不同年齡段職業認同水平的差異。結果如表4所示。
數據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的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水平具有顯著差異,多重比較的結果表明,31~35和36~40歲兩個年齡段的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水平要顯著高于20歲以下以及21~25歲兩個年齡段。40歲以上年齡段的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水平與其他年齡段無顯著差異。
3. 工作年限
以制造業產業工人工作年限為自變量,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工作年限也會顯著影響職業認同。多重比較的結果說明,工作1年以下的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顯著低于其他工作時間較長的產業工人,而一年以上工作年限的職業認同水平并無顯著差異,如表5所示。
4. 教育程度
以教育程度為自變量對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做差異性分析。從分析結果來看,不同教育程度的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大專學歷的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水平顯著高于高中(中專)及以下以及大學本科學歷。表6為數據分析結果。
5. 技能等級
技能等級為自變量的差異性檢驗中,發現不同技能等級的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經多重比較后,初級工的職業認同水平顯著低于其余更高技能等級,技師的職業認同水平要顯著高于初級工和中級工。其余技能等級間的職業認同水平并無顯著差異。數據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
三、研究結果與對策
本文利用職業認同量表對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水平進行了測量,同時引入性別、年齡、工作年限、教育程度和技能等級作為控制變量,在對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水平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產業工人個體職業水平差異的影響因素。數據分析結果表明,當前我國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較接于“比較認同”的水平。根據差異性檢驗,發現性別并不是影響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水平的因素;不同年齡的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呈現出20~25歲的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水平顯著低于31~40歲年齡段的情況;工作年限在職業認同水平上的差異體現在工作1年以下的制造業產業工人身上,較之其余工作時間更長的產業工人,他們的職業認同水平顯著較低;教育水平的差異性檢驗則說明,大專學歷的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認同水平要明顯高于更低或更高的學歷水平;通過檢驗技能等級的職業水平差異,發現較之初級工,較高的技能等級水平上,制造業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水平也較高。
基于本文的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1. 關注新生代產業工人職業認同培養,提升職業價值認同
目前有大量新生代產業工人已經成為我國工人隊伍的主力軍,成為企業招收人才新的選擇。他們成長于物質生活充裕的時代,自我意識強等特點使得他們在工作投入、學習意識方面與父輩相比存在諸多不足。在擁有高學歷、高素質的同時,對工作回報的預期也更高,這種期望與產業工人地位不高、工作枯燥等特點產生矛盾,導致職業認同水平不高的現狀。因此應當關注新生代產業工人職業認同培養,對新入職產業工人進行培訓,加強職業認同教育,并實施激勵,提升價值認同。
2. 加強職業教育階段職業認同培育,樹立正確職業價值觀
制造業產業工人是具備高度實踐性的職業,他們的職業認同也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點。在職業教育階段需要不斷增強的其職業信念與技能,不僅需要制造業產業工人自身提高實踐性知識水平,也需要繼續深化他們對產業工人這一職業正確積極的職業價值觀。
3. 暢通制造業產業工人職業發展渠道,優化晉升機制
本研究表明較高的技能等級下制造業產業工人的職業認同水平也相對提高。因此,需要制造企業投入資源對產業工人進行技能培訓,使產業工人有獲得職業成長的通道。規范晉升機制,促使產業工人主動學習,刺激工作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其職業認同。
參考文獻:
[1]唐伶.基于“中國制造2025”的技能人才培養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06):30-35.
[2]李曉楠. 新生代產業工人職業成長對留職意愿的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3.
[3]Fugate M, Kinicki A J, Ashforth B E. 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01):14-38.
[4]Hekman D R, Bigley G A,Steensma H K, et al. Combined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on the reciprocity dynamic for professional employe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03):506-526.
[5]袁慶宏,丁剛,李琿.知識型員工職業成長與離職意愿——組織認同和專業認同的調節作用[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35(01):155-164.
[6]董偉,張美,王世斌,陶金虎.智能制造行業技能人才需求與培養匹配分析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6):131-138.
[7]高青松,李婷.“中國制造2025”研究進展及評述[J].工業技術經濟,2018,37(10):59-66.
[8]周密,趙文紅,姜玉潔.基于工作要求—資源模型的新生代產業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心理韌性的作用[J].軟科學,2016,30(12):67-71.
[9]高艷,喬志宏,宋慧婷.職業認同研究現狀與展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47-53.
[10]李志,布潤,李安然.基層公務員職業認同特征及其對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的影響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6(03):176-188.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管理學院。杜陳倩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