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桂巧
摘?要:隨著教育的飛速發展與進步,現代化的小學語文課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需要引進和創新更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促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活力四射,帶給學生更多重的感官刺激,進而促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更加高漲,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地探索和實踐如何進行恰當的語文教學,從而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積極性;實踐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把握教學前進的航向,與學生進行知識的交流、情感的溝通,展示學科教學的人文性特點,建立自由寬松的課堂環境,消除學生的倦怠心理,切實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感染、影響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那么,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教學藝術,實現有效教學呢?筆者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借助微課,優化寫作教學
小學階段是培養寫作的黃金時期,而年齡尚小的學生小學語文有效教學往往不知該如何寫好一篇作文。傳統的作文寫作教學是靠教師一字一句地教授學生寫作方法,效果欠佳,學生收益甚少。因此教師可以把微課運用到作文寫作教學中,充分發揮它的優勢。
例如,第四單元的習作內容為《形形色色的人》,筆者在課下給學生布置了一篇作文作業,字數為300字。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學生的第一反應是噓聲嘆氣,臉上都浮現出了不滿與無奈的神情,而且學生上交的作文大都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于是,筆者運用微課對這項作業作出了講解。首先,筆者在微課中給學生展示了一幅冬天院子里孩子們玩耍的雪景圖,學生看到這幅圖畫的時候都睜大了雙眼,被美麗的雪景和孩童深深吸引。筆者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事物的顏色是什么?事物的形態是什么?其實這些問題都呈現在畫中,畫中的景致將這些問題的答案生動地呈現了出來。于是筆者告訴學生,把看到的東西用優美通順的語句寫出來即可。其實,微課就是把抽象的想象變成具體的圖畫或者視頻,引發學生思考,訓練他們自己在頭腦中構圖識圖并把腦圖變成文字的能力。課上,學生觀圖后再動筆,表情嚴肅,態度認真,完成的作文也比先前的作業水平高出很多。
二、豐富課堂活動,培養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活動中產生,所以課堂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便成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轉變過去單純說教的教學方式,打破課堂教學的封閉狀態,嘗試根據學生的興趣、具體教學內容和環節來巧妙設置課堂教學活動,包括游戲活動、競賽活動、角色扮演活動等等,將語文知識寓于趣味化的課堂活動之中,再選擇合適時機來推動活動的開展,活躍整個課堂的氛圍,促進全體學生的課堂參與,使學生能夠在游戲和娛樂的同時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興趣的最終目的。
例如,在教學《猴王出世》內容時,為了讓課堂變得更加活躍,讓學生感受語文課堂的樂趣,筆者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開展了豐富的課堂活動。上課后,筆者讓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的發展路線。然后,筆者再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將課文內容以表現的形成呈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根據課文中的描寫,將自己的語言、行為進行完善。這樣一來,筆者通過開展豐富的課堂活動,不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科學分組,合作學習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分組很重要,合理分組是合作學習成功的基礎。筆者認為,應該采取差異化分組的策略,所謂差異化主要是指:學習能力的差異化、性別的差異化、性格的差異化。通過差異化分組,能夠形成組間學生特性的互補,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首先教師應該就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根據學生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目標,設置具有探究價值的任務。
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內容時,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時代意義的故事,再教學這篇課文時,有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為此,筆者給小組布置了這樣一個朗讀任務——小組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看看哪一個小組朗讀得最好。任務布置下去之后,各小組都積極投入到朗讀訓練中。小組成員試著找尋自己最合適朗讀的角色,對人物對話的語氣拿捏,旁白的語速、語調等共同商討,出謀劃策,實現了良好的互助與合作,大大提高了朗讀訓練的效果。
有合作,就有探究。自主探究并不是說學生個體單獨地進行探究,而是指在教師不加任何干涉的情況下,由學生自己進行自主探究,將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知識的探究,最終實現合作學習的目標。例如,在教學《從軍行》內容時,筆者給學生布置完合作探究的任務之后,就不再言語,完全以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審視。當然,這并不是說將學生完全置之不顧,不予理睬。當學生實在無計可施,尋求教師的幫助時,教師要根據學生遇到的困惑,給予一定的點撥和提示,讓學生能夠進行探究。
四、切入核心問題,促進知識理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核心問題設計不能橫空出世,需要找到適合的切入點,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性,教師可以采取如下策略進行闡述:第一,抓住課文題目,以疑導究。通常情況下,文章的題目基本上都是文眼,也就是說文章題目概述了文章的主體思想,還有凝聚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師在進行核心問題設計時首先要想到恰當的題目。
例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內容時,教師設計如下核心問題:《威尼斯的小艇》是通過對哪幾類事物的描寫來突出主題的?然后要求學生通讀課文,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自然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找到這幾類事物;第二,抓中心詞語,巧妙勾連。每篇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章主旨,而這些主旨體現在文章語句之中,還有部分存在于關鍵詞句或詞語之中,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從這個層面著手進行核心問題的設計,于此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對文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核心問題設計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活動,只有適宜得當,才能真正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我們在教學時必須關注教學的有效性問題。筆者以上提到的幾點僅是自己在教學實驗中得來的經驗,實屬粗淺,還望諸位能夠對小學語文有效教學不斷探索,尋找更為有效的實現路徑,使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好,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上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閆鈺.小學語文閱讀高效教學課堂創設策略指導[J].學周刊,2021(05):75-76.
[2]劉亞麗.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03):40-41.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興坪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