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冬煉
摘 要: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現代化教學工作中,引導學生主動提問問題是廣大師生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鑒于此,本文根據筆者長期的工作經驗,淺談如下幾點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問能力;自主學習
引言:
小學生不僅處于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也是智力發育的關鍵階段。小學生對外界世界充滿好奇心,探索新事物的動力非常濃郁,普遍有著較強的求知欲。小學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從學生的基本情況出發,思考教學設計,營造適宜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群體的問題意識,推動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有效自主學習,善于并主動提出問題,并具備初步的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及解答數學問題的效率。
一、營造適宜的教學環境,激發小學生的問題意識
小學數學老師進行教學設計期間,應該充分考慮到小學生具有明顯較強的好奇心等相關特點,藉此打造活躍溫馨的教學環節,打造他們的提問能力,跟進相關指導和點評。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小學數學老師的教學設計,應該強化師生及生生互動,藉此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推動提高學生學習及提問的積極性[1]。
比如,在指導小學生學習“乘法操作”的時候,老師可以嘗試設計系列類似問題:暑假期間,你到外婆家度假,有一天外婆因為一時走不開,委托你到附近的好又多超市購買三袋大白兔奶糖。聽到外婆安排給你的任務,你會想到什么問題呢?”小學生會從自己僅有的生活經驗中思考諸多問題,比如,“每袋奶糖的價格是多少?”“總價是多少?”“外婆會給我多少錢?”“從外婆家到好又多超市距離是多少?”“我需要多長時間到達?”等等。等待他們自己思考幾分鐘后,老師可點名讓他們說出他們的問題,并在黑板或PPT中跟進記錄匯總,對其中問的頻率比較多的問題,進行集中討論,得出一定答案,進一步充實場景。比如,假設一袋大白兔奶糖12元,三袋是36元,外婆會給你50元,你需要找回14元。至此,可繼續問學生還有什么問題嗎?思想活躍的學生還可能會問“剩下的14元是還給姥姥還是買塊雪糕呢?”老師可支持買雪糕的看法,并追問:“雪糕一塊多少錢,只買自己的還是也給姥姥買,家里的其他人要不要?”等等,依次類推,根據現實生活,不斷延展情景設置,持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推動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提高學習效果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構設民主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對外界萬物充滿好奇心,不過他們的生活經驗優先,智力發育相對局限,提出的部分問題可能偏于幼稚,甚至存在硬傷。因此,小學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鼓勵性因素,讓他們在任何場景下都敢于提出問題。同時,老師在點評學生提出的問題時,應該注意方向性及方法性引導,指導他們在思考提出問題的時候能更好地抓關鍵抓重點。其實,對此最重要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打造形成民主的課堂氛圍,激發小學生的民主意識,讓他們意識到提出問題是自然正常的情況,以規避克服他們的心理障礙。
三、教學內容創新,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雖然,小學數學知識及題目的難度都相對較低,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和其他學科內容相比,需要更為明顯的邏輯思維能力。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解答數學題目的時候,會遭遇到很多障礙。對此,老師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在課堂教學中注意發掘學生發現問題的潛力,指導他們創造性的解決他們的疑問,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如何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期間,老師可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從多角度進行測量,嘗試計算,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盡量控制自己的干預沖動,只是點滴性地給予點撥。在某個學生成功計算某個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后,可引導其他學生觀摩學習,繼而提出“可否計算別的物體的體積”,引導他們在既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動手練習,形成新的經驗,滋生新的結果,逐漸推動他們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實效高效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如果一開始沒有學生能成功計算,可以退一步先引導他們測量和計算膠泥揉成的常規形狀的物體,在完成后將物體揉為不規則物體,這時提出問題:“這兩個形狀不同的物體的體積有區別嗎,為什么?”“既然體積沒有區別,那下面我們該如何計算呢?”進而逐步拓展思維思考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和計算,引導他們鍛煉不拘一格地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沒有計算成功的情況下,還可以利用積木思維,提出問題“大家看看這個物體是否可以分解呢”,引導學生把不規則物體分解為若干常規形狀的物品,進而一一思考計算[2]。對此,一般而言應該存在多種分解思路,所以在學生得出其中的一種時,可繼續發問“還有沒有其他分解思路呢”,引導他們繼續創新思考,個別聰明睿智的學生甚至可能想出老師和教材都沒有慮及的思路。
四、注意密切聯系實際,創設更為科學的問題情境
小學數學老師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能力,需要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靈活設置各種問題情境,應該注意所設置的問題情境的實用性、科學性及有效性。具體 而言,在思考設計問 情境的時候,應該注意預設的問題難度適度,既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還要避免出現畏難心理;應該和前后的知識點存在密切聯系,利于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預設的系列問題,在提問次序方面應該由易而難,逐漸深入,邏輯上具有遞進特點,打造嚴密有序的問題鏈條,推動他們循序漸進地開拓思維,形成問題意識。在思考預設問題的時候,應該立足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根據具體實際情況適當拓展,引導學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中發散他們的思維能力。
五、結束語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質疑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提出疑問是充實知識的重要方式,小學生學習帶有邏輯思維要求的數學知識更需要具備提出問題的能力。對此,小學數學老師激發小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并推動學生形成提出問題的習慣,鍛煉學生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思考設計更為科學的問題情境,不斷培養學生提出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丁成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思考[J].求知導刊,2020(52):39-40.
[2]楊婷. 有了問題意識就夠了嗎?——例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提問能力的培養[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00(001):96.
(浙江省諸暨市應店街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