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輝
摘?要:“國學經典”這四個字雖然簡潔,但是背后所承載的含義卻是綿長的。在小學階段,教師應當通過差異指導的方式讓學生實現個性誦讀,通過一日三誦的方式讓學生形成習慣,通過音樂的配備讓學生萌生情感,通過游戲競賽的方式讓學生獲得動力,從而暢享語文課堂的精彩。為此本文主要就國學經典學習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國學經典;小學語文;誦讀
一、創設情境,深入理解
由于國學經典的語言形式對小學生而言較難理解,若只依靠單一的反復誦讀方式進行教學,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這時候,情境創設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情境的創設可以從多媒體的運用、故事的串講和角色扮演等方面來落實。比如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 24 課《司馬光》,由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因此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于是,我在導入《司馬光》之前,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小段關于司馬光砸缸救人的視頻,視頻以動畫演示的形式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學生們津津有味地看著動畫,生怕漏過任何一個小細節。之后,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復述故事內容。部分學生繪聲繪色地講著故事,課堂氛圍一下子活躍起來。這時,我趁熱打鐵引入文言文《司馬光》的教學。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認知猜測關鍵字詞“戲、登甕、沒、皆、持”等的意思,學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接著我讓學生嘗試著逐字翻譯全文大意,大部分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學生課堂參與度大大提高了。最后環節的角色扮演,學生積極參與,一生扮演“司馬光”,三四生扮演“群兒”,一生扮演“落水兒童”,我重點指導“落水兒童”要表現出由剛開始的使勁掙扎到無力吶喊的樣子,突出當時情況的緊急。“群兒”要表現出慌張逃離的神態,而“司馬光”要保持鎮定自若的神態,拿起石頭使勁向大缸砸去。如此直觀化的對比,學生便能深深體會到司馬光是一個勇敢、機智、果斷的孩子。臨近這堂課的尾聲,我再次播放 Flash 動畫,要求孩子一邊觀看視頻一邊嘗試背誦全文,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我相信,這么一節有良好情境創設的課堂,一定會給孩子留下美好的回憶,激發孩子們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因此,情境的創設為小學語文課堂學習經典文化注入了活力,既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語文知識,又有助于學生理解古代圣賢所表述的思想,從而有助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
二、優化教學方法,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
在當前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轉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通過新的方式和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國學經典教學更適應現代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比如,為了有效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學習熱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入新的技術方法和手段,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聲音、語言、文字、動畫等多種形式的結合,為學生創設更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為了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解國學經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表演、朗誦等多種形式來讓學生參與其中,使得國學經典的教學可以轉變傳統的枯燥式教學方式,以一個更加直觀生動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避免因傳統的枯燥式教學法為課堂教學帶來的沉悶氣氛。大部分的國學經典作品,其作者往往喜歡先對周邊的景物進行一個描述,然后再逐步過渡到自身情感上面來,通過移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的方式來對自己的內心情感展開描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先讓學生去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景物,通過設身處地的方式去感受作者在當時情境下的內心感受,從而更好地理解國學經典。例如,我們在組織學生學習《黃鶴樓》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避免直接進行文章學習所帶來的枯燥感。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黃鶴樓的相關圖片和畫面,然后再為學生介紹一下作者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和作者當時所處的狀態,使學生對當時的創作情景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可以通過圖畫或者是動畫的形式為學生營造這樣一種場景:在枯黃的草木當中,一座木樓孤零零的佇立在那里,一只只黃鶴在天上飛舞盤旋,有一個人孤零零的站在木樓上向遠方眺望,而在身旁陪伴他的除了黃鶴,別無他物。通過這種畫面的展示,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秋天的悲涼以及作者當時的孤單。在學生對當時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當時的思想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文章進行進一步的朗讀和記憶,并通過這種反復朗誦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對文章的感悟,以及對作者當時情感的體會。這樣不僅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國學經典,記憶國學經典,而且可以使學生與作者達成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活動激趣,主動參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若想使國學經典文化的種子永久地植入學生心靈深處,活動激趣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有關傳統國學文化知識時,可以結合活動的形式體現出來,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主動參與到活動內容中。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輕松學習有關知識。筆者認為,激趣可以通過“經典詩文誦讀大賽”“故事分享會”“國學社團”等活動來實現。比如,我曾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六組“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時,為學生組織過一個與傳統國學文化相關的活動——“國學故事知多少”。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可以將自己在日常學習中所積累的國學故事講述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經典的國學內容,使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國學故事,能夠掌握更多的生活、學習的哲理。有的學生與大家分享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有的學生與大家分享了“孟母三遷”的故事,有的學生與大家分享了“元覺勸父”的故事……學生在此活動中,不僅收獲了許多新的國學經典故事內容,也對這些故事中反映出來的文化進行了理解與感悟,逐漸意識到我們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多么璀璨,認同并學習其中的文化精神。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標準的推進,國學經典引起了教師的重視,如何讓學生提高誦讀國學經典的能力,也成為教師思考的重要內容。所以,在未來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探索吟誦國學經典的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應用,以便學生在做好情感表達、語速控制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誦讀的節奏,從而實現誦讀能力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宋成麗.國學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研究[J].讀與寫,2020,17(24):46.
[2]肖梅蘭.淺析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融合國學經典的策略[J].讀與寫,2020,17(23):98.
[3]李晨.淺談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途徑[J].散文百家,2020,(26):30.
(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