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華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注重學生的卷面成績,在注重學生語文成績的同時,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一些改善。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初中學生? 教師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初中生的年齡小,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傳統的教學方式較為枯燥,不能滿足他們追求個性化的性格特點,教學方式需要適當改變,下文闡述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1. 結合時代發展對教師進行理論培訓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他們需要進行課前的備課、課中的講解以及課后的補充,同時,也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適當的改進。通過書本的方式進行語文的教學是原有的教學方式,但是基于現代初中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教學工具的進步,教學方式需要進行適當的改進。在改進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提升教師的積極性,幫助教師建立教學方式改進的理論基礎。
例如,很多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對于一些課文不進行講解,例如“慶祝舊歷元旦”。該文章,通過是否吃一頓年夜飯引出“一切屬于民族的東西,才是屬于中華兒女根本的東西”的主題,以及“對于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我們不能一味地批判自己的文化,接受外來文化,需要取其精華”的內涵。在進行理論培訓的過程中,需要幫助教師進行觀念的轉化,明白初中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成績只是一種體現方式,讓很多好文章可以被學生更好地學習。
2. 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活動
初中生的年齡相對較小,不能自主地進行學習活動,而且加上語文中很多內容比較枯燥,學生無法很好地進行語文學習,甚至對于語文學習產生了厭惡感。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提升語文學習的樂趣,幫助學生可以愛上語文學習,提升語文成績,最終提升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個人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講解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記》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文章創立的時代背景等客觀因素,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所學習和接觸到的文言文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達的意思,而且又由于當時文章創立的時代背景對于文章的理解是有幫助作用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播放一些有關于桃花源記的視頻,在這個共享資源的時代,可以輕易地找到人們基于《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對于桃花源樣貌的想象,通過這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桃花源記的內容,并且,這種方式更加符合現代中學生的興趣愛好,易于學生進行文言文的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些有關于當時時代背景的物品,例如一些打仗用的物品展示當時荒涼的場景,讓同學們可以更好地將陶淵明所描繪的一幅安然自得的景象和當時戰亂紛雜的現實社會進行一個對比,更加明白陶淵明是以虛擬的方式,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勞動、平等自由、道德淳樸、寧靜和睦的社會生活圖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中的美好社會,與當時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表現出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3. 采用個性化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只有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高,語文教學才能更加有效率的進行。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語文基礎水平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學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的性格特點進行教學。
例如,在講解《劉姥姥進大觀園》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個性化的教學。這篇文章選自四大名著《紅樓夢》,內容較為深澀難懂,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如語文成績、平時愛好等等綜合考慮,由于該篇文章不需要背誦,可以給學生們足夠的時間進行學習,讓小組成員選擇合適的方式,例如觀看該片段的影片、學習一些文章中較好的字詞句、進行情景劇表演等方式,只要學生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有利的內容,不論是真正地了解了故事情節,還是領略了用詞的方式方法,或是提升了背誦能力。通過對學生進行分組,讓情況類似的同學對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自主的選擇,幫助學生更有積極性地進行初中語文的學習,同時,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方式起到一個改善的作用,教師可以從不同的成果中發現他們所選擇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學生本人,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添加合適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更加有效率地進行初中語文的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水平。
4. 小結
綜上所述,初中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對教學方式進行適當的改變。在教學策略改進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的是教師觀念的轉化,通過多媒體設備可以幫助學生集中精力了,同時,可以適時進行一些個性化的教學策略,策略有很多種,需要結合實際進行運用。
參考文獻
[1] 道吉.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管理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2):146.
[2] 劉伯朗.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創新策略研究[J].讀與寫(上旬),2016(1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