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閱讀引領寫作,寫作深化閱讀。“讀寫互進,言思相和”是語文核心素養精髓所在。閱讀時通過解讀文本語言理解思想感情,與寫作時為抒發思想情感而找到相適應的言語形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二者都要關注思維訓練與言語訓練。
【關鍵詞】 閱讀? 寫作? 思維? 言語
導語
無論閱讀還是寫作,其根本宗旨都是為了溝通交流,用語的規范是必須的。否則成員之間由于用語不準確難以表情達意。因此必須讓社會成員在閱讀和寫作中接受規范的言語訓練和思維訓練,為交流溝通搭起方便之橋。
尋找規范表達文本 帶著目標感去讀書
狹義的現代漢語指現代漢民族共同語言——普通話。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語音、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漢民族共同語。要學好用好漢語就必須遵循現代漢語語法規范。這些語法規范存在于典范現代白話文著作之中。
我們必須找到典范之作,學習體會其中蘊含的現代漢語語法規范。這首先是教材編寫者的任務,其次也是各行各業語言工作者的責任,其中教師的責任最大。因為如果教師沒有訓練學生規范地用語言表達思想情感,他們將會產生溝通問題,將影響學生在社會中的發展。作家畢飛宇說,“人總是要走上社會,人和人總是要交流,人和人總是要相互理解,人和人總是要相互協作——如何交流?如何理解?如何協作?訓練相近的、相似的思維表達模式和語言是一個捷徑。如何才能訓練相近、相似的思維模式和語言表達?寫作文無疑是一個有效的訓練手段。” 我贊同這個觀點,如果要做一些補充的話,那就是無論誰都能明白的,閱讀更是訓練相似思維模式和語言表達的訓練手段,甚至連相同的審美趣味都可以在閱讀相同的文本當中予以培養。總之,人類要抱團取暖才能活下去,而要有效地抱團取暖,前提是進行有效的溝通,而閱讀與寫作可以憑借其高效性成為代代相傳的訓練方式,這是人類祖先共同選擇的結果。當然相同的生產生活以及娛樂方式都可以有相同的作用,這里暫且不論。
教師在課內“授之以漁”,學習教材之外,學生用所學到的方法進行廣泛的閱讀和寫作,真正培養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正如劉勰所說:“凡操千曲后曉聲,觀千劍后識器,故圓照之相,務先博觀。”所謂的“圓照之相,務先博觀”,大致意思就是要想觀察到某一事物的所有表象,就必須觀察好所有事物。在閱讀方面,就是說,如果要做好對作品的分析批評,首先要博覽群書。
讀中外經典名著對形成語感、提升思維水平好處多多。語文老師開列合乎語法規范的作品為必讀書目,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諸如被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太史公的春秋筆法,至今依然是寫作楷模。
具體如何讀書呢?帶著目標感去讀書方能有所收獲。北宋大才子蘇軾“拉史書”,給后人留下一個很好的方法。馬伯庸先生在《跟蘇軾學怎樣“拉史書”》這一篇文章中提到蘇軾教誨弟弟蘇轍的女婿王庠的故事。蘇軾特意寫信,諄諄教誨。年輕人若想立志讀書,一本書要讀上幾遍。每次讀書只帶一個目標。比如,想研究古今興亡治亂和圣賢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盯著這個目標去讀,其他都不要去想。讀第二遍時,再設定新的目標,如了解事跡、故實、典章等,便受用無窮,比泛泛了解的人,不知高到哪里去了。這應該是“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的最好注腳。
閱讀短篇文章,我以為,至少讀三遍,可以從“寫了什么”“為什么寫”“怎樣寫”這三個方面來把握。第一遍,考察文章內容,看選材與主旨的關聯;第二遍,通過知人論世來把握文章寫作背景;第三遍,分析結構思路、語言技巧了解形式選擇的匠心。最主要的就是把握思想情感和語言表達,看二者是如何統一的,情感思想與表現形式之間如何水乳交融。
操千曲而后曉聲 練寫作手眼一致
如何練習寫作, 達到意到筆隨的程度?朱光潛先生在《談寫作》中提到要鑒賞文學作品,必須手眼一致,否則只會看出顯著的美丑,而于作者苦心經營處和靈機煥發處則不然。微言妙趣大則源于性情學問的融合,小則見于一字一句的選擇與安排,讀者如果不曾身歷其境,便難免忽略過去。文中援引莎士比亞的朋友.瓊森的話“只有詩人,而且只有第一流詩人,才配批評詩”。看來要徹底了解文學,要盡量欣賞文學,就必須自己動手練習寫作。
他還說,創作固然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像一切有價值的活動一樣,它需要辛苦學習才能做好。一要心口合一,二要寫自己認知限度內的事,多做一些實證工作,即使想象也要利用實際經驗。同時養成愛好精確的習慣;養成藝術家看實物的眼光,時時發現值得表現的情境;增進寫作技巧。初寫者從知道清楚的和易于著筆的入手。先訓練敘事繪態,再訓練抒情說理。
這些話啟人深思。寫作時先要觀察積累可寫素材,然后挖掘其中有價值的思想、情感。最后用恰當的語言形式予以表達。“情動于衷,而形于言”,這解釋了為什么寫的問題。選擇自己知道清楚的和易于著筆的材料,這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至于如何寫,有文采地表達,如何精確地煉字、煉句、組段成篇,為情感找到適合的表現形式,需要長期的積累,非一朝一夕之功。
閱讀與寫作,一個輸入,一個輸出,都藉由文字語言,內核都是情感思維。閱讀引領寫作,寫作深化閱讀,寫作高手方能深刻領會作者匠心獨運。讀寫互進,把握思維與言語的和諧,情感與形式的統一,有效地開展思維訓練和言語訓練,這也許就是智慧作文的滄桑正道。
作者簡介:魏慶暉(1971.5——)福建省古田縣人,古田縣第六中學高級教師,寧德市作協會員。
*福建省寧德市中學教育科學研究2019年度課題“基于語言運用和思維發展的高中語文‘讀寫結合訓練微型化教學研究”,立項批準號FJNDKY1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