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芳華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傳統文化的講解,不是一種淺層意義上的講解,而是一種對于學生來說自身修養的提升,讓學校教育回歸本真,讓學生提高修養。所以說,對于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不但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傳統文化的知識,提升修養,又可以讓語文教育回歸本真,更加生動有趣,同時形式多樣。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
學生在上小學的這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要在此階段奠定良好的文化知識基礎,同時還要為自身的修養、心理素質、文化素養、審美水平等方面奠定基礎。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從全方面的角度幫助學生進行語文學習,同時也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將傳統文化滲透在課堂中,讓學生能夠接觸并了解到優秀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化視野,奠定學生的文化自信,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積極面對生活。因此,本文有三種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具體應用策略,希望能夠為廣大同仁帶來幫助。
一、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方面多種多樣。古詩詞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重要的教學內容,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與社會哲理,既能夠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精準絕妙,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授時,對于古詩詞的講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是一個重難點。那么教師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首先要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使學生能夠與作者在古詩詞中創造的意境產生共鳴;其次要引導學生充分地感受其中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來源,我們所學習的語文,就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所以說語文是具有生活性的。在教師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要能夠激發學生對于這個學科的興趣。古詩詞的教學也是這樣進行的。
例如,教師在教學李白《靜夜思》這首詩時,整篇沒有奇異新奇的想象,也沒有精致優美的文字,只是用敘事的語氣來描述思鄉之情。但它有意義,耐人尋味,耐人推演,幾千年來吸引讀者如此廣泛。全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自己內心的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具有生動具體形象的月夜思鄉圖,抒發了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讓人讀過之后能夠深陷其中,此時也很容易烘托課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理解這首詩同時,教師們還可以擴展知識,使學生能夠產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隨著學生閱讀課外文學作品,學生的視野會更加開闊,眼界越開闊,進行語言理解的能力也越強。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課內閱讀是不夠的,應該是把學生指向更為廣闊的知識天地,同時豐富其情感世界。還可以在進行詩詞教學的同時挑選學生們感興趣的部分進行閱讀講解。再比如,在講古詩詞時,教師可以采用先進行有感情的閱讀,然后再通過幻燈片或者視頻,將作者獨自在月下思鄉的畫面展現出來,讓學生可以更輕松地將自己代入這情境之中,能夠更深切地感受到詩人的思鄉之情,不但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教學傳統文化。
二、進行豐富閱讀,積累傳統文化
文化的學習在于積累,厚積薄發方能彰顯文化的底蘊與素養,而我們積累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擁有一個強大的知識庫。積累的過程十分重要,因為學生在進行閱讀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文化知識。俗話說,看多了,也就越來越像了。就目前教師在進行語文課程的講解過程中,也就只是讓學生閱讀、背誦,只是限于書本中的內容,就是連教師的累積量也是不夠的。所以說,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適量的閱讀積累也是必要的,對于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來講,也是要進行背誦的。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可以先向學生不經意地透露自己的閱讀量,如筆者曾經閱讀并背誦過步根海的《魯迅為白莽做拉爾卡序》、湖南汩羅伏小衛的《紫藤蘿瀑布》……當學生在欽佩教師能力時,也會不自覺地模仿,主動地閱讀大量的文章。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中亦是如此,教師以“一桶水”的量傾注給學生,學生也會在不斷的積累中形成巨大的影響,從而對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與此同時,傳統語言教學從一開始就是積累起來的,從《三字經》《千字文》到“曾光憲”“文龍鞭影”,學生可以先閱讀再背誦,繼而理解與積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也要不斷地豐富自身的閱讀量,并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海量閱讀傳統文化的文章為基礎,不斷地積累傳統文化知識,從而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三、結合生活,滲透傳統文化
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有教師傳遞的傳統文化,但是生活是文化產生的源地,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在等待學生吸收與傳承。為此,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引入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傳統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獨特性,而在如今這個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有很大的影響力,對當今社會發展也有很大的沖擊力。傳統文化作為讓偉大的中華民族能夠團結一致,讓民眾們有一個精神的寄托和感情的紐帶,其傳承意義不言而喻,其教育價值潛力巨大。
例如,中國也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其產生背景各不相同,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核心觀念自然也不同。教師可以將傳統節日與生活現象進行融合,在課堂中向學生介紹多彩的傳統文化,既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奠定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清明節的時候,可以利用詩詞《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清明節的時候去掃墓,去踏青,懷念祖先。這些習俗都是中國獨有的,包括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也會有不同的習俗習慣。在教師進行課堂講解的時候,十分自然地與學生分享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現象,拉近傳統文化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的體驗感更加強烈,不僅很好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提升了自己的素養。
綜上所述,教師將營造課堂氛圍、進行閱讀積累、結合生活實際教學傳統文化來對學生進行教育,把對同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設為基本目的,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認識并了解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其獨特的魅力,不僅能夠樹立學生的傳統文化自信,對于學生的文化傳承也有巨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呂平.語文教學中實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J].文學教育(下),2021(01):166-167.
[2]姚婷媛.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小學生(下旬刊),2021(01):57.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洋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