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波
【摘 要】近年來新課程標準改革方案的不斷推行使得傳統教學模式受到了沖擊。國家及各地區政府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基礎教育學段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特別強調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小學鍛煉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勞動與技術課程重要意義及教學策略進行深入探析。
【關鍵詞】小學;勞動與技術;高效課堂
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大力推行使得教師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奠基的重要階段,其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更是十分重要。因此,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相關理念是毋庸置疑的。
一、小學階段開展勞動與技術課程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政治社會等都擁有了更好的發展機遇,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是日益提升。基于此,基礎教育學段所學習的知識內容也有所調整與升級。在此情形下,教師對個人教學方法與教學思路進行反思就十分有必要,一方面要確保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調整能夠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形勢,另一方面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特點與心理、精神需求。國家教育部在新課程標準改革方案中提出,勞動與技術是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而誕生的基礎教育學科,該學科的操作性十分突出,有助于學生勞動習慣與勞動品質的培養,與此同時勞動與技術學科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其實踐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當前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增加,學生理論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應該有所加強。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技術性交流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使學生更具創造性地面對各種實踐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引用各種渺小的技術現象或提出耐心尋味的技術性問題引導學生對此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例如勞動與技術課程中常進行的試驗項目等,經過教師適當的引導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其學生的探索興趣與求知欲望,有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由此可見,小學階段開展勞動與技術課程不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問題,首先,在學校教育質量評估方面的偏向性較大。目前來說,多數學校對于調研評估工作開展的標準還是以學校教學的軟硬設施及相關學科的成績測評為主。其中對于學科成績的測評多數學校僅對主要學科的測評結果十分重視,對于小學勞動與技術課時較少的小學科來說重視力度并不夠。還有部分學校只是在教學計劃中設計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的有關內容,但并沒有真正投入實踐。其次,學校勞動與技術課程開展的誤導性較高。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十分活潑,基于此,國家教育部及教育廳為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及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舉辦了多種技術創作比賽。很多學校將關注點置于學生比賽結果方面,置于是否在早期對學生進行了勞動與技術教育并沒有進行反思。在此情況下,學校本身進行素質教育的進度被逐漸夸大,從而對教師綜合素質培養的重心產生了誤導作用。最后,新課程標準下的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存在被排斥的不良現象。前文提到,多數學校對于勞動與技術學科的學習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很多教師或學生認為在小學教育階段設立勞動與技術課程并沒有實質作用,再加上小學勞動與技術融入小學課堂教學時間較短,其教材內容還有待補充。因此,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通常與其他課程產生排斥作用。即便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也是采用極為隨意的方式對其內容進行簡單陳述。除此以外,小學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其他課程教學活動開展占用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時間的現象。基于此,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并不理想。
三、小學勞動與技術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一)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對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對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對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來說至關重要。前文提到,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潑,容易受到啟發,與此同時其對于周圍新鮮事物的感知能力也較強,并對此充滿好奇。因此,教師可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過程中將自身教學經驗與周圍各種教學資源結合起來,通過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將學習好奇心轉化成為長久的學習熱情。就勞動與技術本身而言,“勞動”和“技術”無疑是該學科整體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例如在鍛煉學生勞動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前往養老院等社會機構,幫助他們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與他們共同玩耍等。這樣一來,小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勞動的真諦,達到鍛煉自己的目的,還能夠在勞動過程中懂得尊敬長輩、愛護老人的道德教育觀念,有助于小學生綜合素養的快速提升。除此以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某種事件進行回憶,如爸爸媽媽下班以后最先做的事情是什么,媽媽在家里主要負責什么工作等,之后引導學生與父母進行角色互換,做一天小主人對家庭處出現的各種事情進行處理。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滿足小學生角色扮演的好奇心,也能夠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體會爸爸媽媽的不易。
(二)建立健全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育機制
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與教師教學方法自然是息息相關的,但其與學校相關制度的建立也有一定程度的聯系。首先學校方面應對小學教育階段勞動與技術發展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義有清晰的認知,在注重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全面提升發展戰略的同時還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忌在教學過程中形式化教學。學校領導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負責人需要定期向教師宣傳普及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育的相關教學理念,促進教師群體的共同進步,從而為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育機制的建立健全奠定基礎。除此以外,學校方面還應用對國內外有關勞動與技術先進的教學素材進行引進,幫助教師豐富教學內容,確保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傳播的同時還可以引用生活中有趣的想象或實驗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等進行調動。前文提到,國家教育部及地區教育廳會定期舉辦與勞動技術課程教學有關的比賽活動。教師可根據學生在比賽過程中的表現對教學方式等進行調整,并給與比賽成績好、比賽過程中表現良好學生一定的精神或物質獎勵,從而激發其創造性思維的延展。另外,教育評價機制的建立也是促進教育機制完善的重要部分。新課程標準改革方案實施背景下更強調教師對學生進行的積極評價,從而給予學生更多地鼓勵,為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與全面發展增添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個體感受引起重視,做到對學生的活動過程進行跟蹤與系統觀察,對于在實踐勞動過程中表現出色的學生給予鼓勵與贊美,從本質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三)轉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高效課堂的建立不僅僅在于小學生勞動意識與勞動觀念的培養,更重要的以此作為鋪墊對其創造能力進行培養。前文提到,現階段盡管新課程標準改革方案已經開始推行,但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真正對新課程標準的含義進行理解,因此依然實行傳統教育模式。高效課堂的創造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擺脫傳統教學模式對其教學思想等的限制,通過教學觀念及教學思想的轉變,使教學過程足夠貼近生活。除此以外,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漸增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進行情境創設,從視覺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其好奇程度。以不倒翁的制作為例,很多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都見到過不倒翁,在他們看來不倒翁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十分神奇的事情。此時教師要求學生自制不倒翁會使部分學生感覺十分困難,無從下手。基于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與不倒翁或不倒翁制作有關的視頻。視頻觀看結束后讓學生對自己的收獲及所發現的神奇事件進行分享,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梳理不倒翁制作的主要思路及關鍵信息。這樣一來,學生對于不倒翁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設計。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可進行觀察巡視,對出現困境的學生進行適當提醒。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與不倒翁有關的動畫片,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不倒翁設計原理的理解程度,刺激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出現。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高效課堂的發展需要依靠教師、學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想通過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培育,教師首先需要對該課程存在的意義等有明確的認知,能夠清楚地看到該課程在小學階段的重要作用并根據該階段學生的思維特征對教學方式等進行調整。除此以外,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小學勞動與技術高效課堂的建立創造了更多的條件,多媒體設備的使用也為小學勞動與技術高效課堂的建立提供了便利,刺激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增加,從而真正做到素質教育相關理念的貫徹落實與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育作用的發揮。
【參考文獻】
[1]裘銀珠.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中學生探索意識的培養策略[C].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0年南國博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0:1062-1065.
[2]朱圓圓.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策略[J].教育觀察,2020,9(19):120-121.
[3]李春蘭.多媒體在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0,22(08):177.
[4]朱圓圓.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有效合作學習探究[J].教育觀察,2020,9(11):132-133.
[5]張玉珍.小學勞動與技術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5(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