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新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全民閱讀”成為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目標,顯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本文立足于此,闡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學科特點和重要性,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旨在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方向,更好地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閱讀;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0-00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0.035
語文是我們的母語教育,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小學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啟蒙階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語文興趣,奠定學生語文基礎的重要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關鍵,對提升學生語言知識技能和語文素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讓學生逐漸成為課堂的主體,閱讀教學也越來越被重視。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新課程改革下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改革成為我們共同探究的課題。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特點和重要性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特點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語言型學科,不僅是學生語言思維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是學生日后學習發展的基礎。此時期的小學語文閱讀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基礎性特征,小學語文教育從學生的拼音基礎到識字、句子等,逐漸到中高年級對段、篇、章等閱讀,讓學生逐漸學習閱讀中的修辭手法以及描寫方式等。所以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閱讀的開展是學生提高認知能力、鍛煉表達能力的關鍵因素。第二,人文性特征,人文性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無論是閱讀文本的歸類還是文本中句子的含義,都有充分體現。我們常說“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語文閱讀文本不僅是一種知識的傳遞,而且是一種人文素養的傳遞。第三,工具性原則,語文是我們的母語教育,同時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起到交流、互動等作用,同時也要更好地起到傳播文化、傳承精神等重要作用。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全民閱讀”的開展實施,閱讀儼然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在小學語文中強化閱讀教學,其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鑒于語言的基礎性,可以通過語文教學,來不斷提升學生語言水平,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語言理解能力。第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實施,從人文的特點上看,漢語不僅是我們的母語,更是我們五千年文化的傳承,所以閱讀教學的開展,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不斷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另一方面通過閱讀教學來更好地拓展學生閱讀面和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為學生日后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三,從工具的角度看,語文教學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學科的學習都是以學生閱讀能力為基礎,所以在小學語文中加強學生閱讀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從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語言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社交、表達、書寫等能力,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不斷提升和發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盡管新課程改革已經在我國各學段教學中開展實施,人文教育也逐漸替代了傳統的應試教育。但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難以在一時之間正確轉變。所以在教學目標上還是更加注重學生語言技能的發展,而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以及情感目標上的提升。這也就直接導致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忽視學生主體性和參與性,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嚴重影響閱讀教學效率。
(二)教學內容片面
從閱讀教學的內容上看,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都是以課本教學為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單調的教學內容不僅會影響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還會影響閱讀教學中的“語文味”。何為語文味?我國語文教育家程少堂曾經對語文味解釋道“語文味即是語文的靈魂,是語文課堂的支柱,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境界”。就目前來說,片面、單一的教學內容并沒有真正將語文的靈魂發揮出來,相應的語文的精髓也沒有展現,學生對語文閱讀的學習也只是表面。再加上語文的學科特點,難以將語文閱讀知識和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事物以及各學科之間的知識等相結合,從而影響學生語文思維的有效發展。
(三)教學方式缺乏靈活性
從教學方式上看,應試教育下,灌輸式講解是教師教學中常用的方式,不僅教學方式枯燥、單調,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教學方式死板、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師生互動,從而導致了學生在閱讀學習中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形成了教師“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方式。久而久之學生在被動的學習狀態下,不僅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會不由自主養成一個“等吃”的學習習慣,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以及學生思維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四)課外閱讀難以發揮實效
課外閱讀作為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輔助教學模式,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隨著學生年級的不斷升高,學生的心理也逐漸發展,包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概括、表達等都逐漸有所提升,課外閱讀便成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就目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來看,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很多教師和家長忽視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課外閱讀教學也難以發揮實效,從而影響小學語文閱讀的有效發展。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創新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讓人文教育逐漸深入身心,同時也給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強調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知識技能,還從思維教育和情感等方面來進行目標設定和教學。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實踐和創新。
首先,要明確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來為學生制定知識、能力和情感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發揮學生主體性。一方面,從傳統教師為主宰的課堂教學中脫離出來,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來進行閱讀教學,從而逐漸引導學生從“要我學”向我“我要學”轉變,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在閱讀教學中的學生參與,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從而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最后,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和課堂的構建者,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也決定著整個教學的發展方向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除了要充分認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自身的道德素養和專業素養也是非常關鍵的。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完善自身修養,培養自身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為學生做好學習模仿的榜樣,全面提高學生閱讀效率。
(二)拓展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決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關鍵,針對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局限性,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有效拓展:第一,立足于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意義和內涵。引導學生在理解和記憶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第二,立足于文本來充分拓展和文本內容相關的內容,通過文本的擴展,讓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擴展內容來對文本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文本的基礎上,為學生擴展歷史相關的知識,讓學生可以將語文知識和歷史知識相結合,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第三, 教師要注重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系。俗話說“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教育,和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在拓展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將內容和生活更好地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加強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更好地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效率。第四,教師要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實踐,課外閱讀作為拓展教學內容中最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鍛煉學生思維,提高學生閱讀思維水平。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推薦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需要立足于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三)創新教學方式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各種弊端,要想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還需要從教學方式上進行有效創新。首先,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隨著情境的深入來逐漸啟發鍛煉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通常教學情境的構建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生活化教學情境,知識和生活本是密不可分的,小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非常少,很多時候對文本的理解不足。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產生共鳴,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入手,加強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第二,多媒體教學情境,信息技術下多媒體教學成為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同時多媒體教學中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新穎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閱讀效率。其次,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層次化教學、小組合作等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聯系,讓學生通過層次化教學、小組合作等來實現思維之間的有效碰撞,同時也能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促進,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取長補短,共同提升。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游戲、辯論、分角色扮演等各種教學形式來加強學生參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讓閱讀教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同時也促進了閱讀教學的有效發展。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能夠從明確教學目標、拓展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方式幾個方面來進一步創新和改革,立足于人本,全面提高小學生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召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與策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2]王敬平.如何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J].西部素質教育,2019(4).
[3]張瑩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及促進方式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