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巖
摘 要: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融入生活化元素,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并運用知識,同時促進其核心素養發展。因此,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小學數學教師開始尋找“生活化途徑”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結合策略。文章從該背景出發,先對小學數學教育工作面對的阻礙和生活化教學優勢進行了簡單介紹,又圍繞“如何落實生活化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帶來一定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生活化;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0-01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0.052
一直以來,具備“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優勢的數學學科都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結構中占據著不可動搖的核心位置,是學生必須從小重點學習并努力學好的一項知識。但是,數學本身又具有極高的邏輯性特征和抽象性特征,這與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具象思維和邏輯性欠缺等特點是相悖的。這無疑加大了他們對知識的學習和運動難度,在無形中造成了“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低效”的問題出現。這也就意味著,以“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目標,面對傳統教育存在的阻礙,教師必須立足于新的課程標準,積極尋找更加合適的教學手段,“融入生活”由此躍入他們的視野,“運用生活化途徑講授知識、設計教學活動”已然成為首要選擇。
一、小學數學教育阻礙及生活化教學優勢
縱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存在著學生不愿積極學習、不主動思考知識并參與實踐,致使核心素養發展受限的問題。究其原因,與教師教學理念過于刻板、未緊跟教育形勢的變化采取更加合適、新穎的手段引導學生學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基于生活化途徑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本質上就是一個“創新”的教學過程,是新穎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摒棄自身對于“任何形式的教學創新都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認識,進而不斷在新的認識指示下探尋“生活化教學”之策,最終借助小學生更熟悉、更符合其思維結構的“生活化手段”講授知識、引導學習、組織實踐。如此,在教師從現實出發有意呈現的“熟悉的環境”“容易理解的語言”和“豐富的輔助學習素材”支持下,學生必然會更輕松地把握知識、獲得良好體驗、建立強大自信,最終在始終“正向”的單一素質成長中達成核心素養的積極發展[1]。
二、基于生活化途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培養發現數學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這是不可否認的。小學教材總結并呈現給學生的數學知識,大多數也都源自對生活的觀察。通過持續、有意識地觀察生活,在日常的一舉一動、一事一物中發現數學存在的痕跡,并將其與教材知識結合起來,學生不僅可以遷移生活經驗,帶著對新知的簡單理解更好地學習教材內容,更是能夠對“學數學的價值”產生更科學的認識。這樣一來,認識的轉變促進行為的轉變,在觀察中獲得收獲,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發現數學”的樂趣,他們必然會更加積極、主動地觀察生活,并在觀察中逐步將自身發現數學、發現知識的能力提升到新的層次之上。長此以往,以“對數學更多的發現”為支持,他們自然能夠實現“更豐富的學習”,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指日可待。這也就意味著,基于生活化途徑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引導他們觀察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二)課堂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進入狀態
對于小學生而言,相較于單一地面向教材文字的“理論化”學習,以“動態或趣味情境”為支持的“情境化”學習往往更能讓他們進入學習狀態。簡單來說,即便小學數學的難度處于最低層次,但也具有一定抽象性,而小學生的各項思維能力正在發展,顯然不能很好地借助抽象思維迅速進入到分析理論知識的學習狀態當中。此時,若教師可以創設出一個較為直觀、真實的學習情境,借助對真實情境的直觀感知和具象分析,他們便有更多可能更好地進入“學”的狀態。因此,從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本質特征出發,教師可以考慮運用相關元素創設生活情境。這樣一來,情境是學生所熟悉的,知識的呈現方式是活潑生動的,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再是枯燥的文本分析,反而更多的是動態思考、趣味探索,他們自然能夠更迅速地進入狀態并對知識展開深入思考,無論是效率還是收獲,都必然會有所提高,其核心素養的發展也就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
(三)營造話題討論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如果說情境的創設和呈現能夠讓學生更迅速地進入“學”的狀態,那么以情境為基礎,不斷設計更加貼近生活和教材的“生活化知識話題”,營造“知識討論”氛圍,必然會讓課堂更加輕松,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新知的學習興趣。而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發自內心地對知識感興趣,無論面臨多少阻礙,他們都能堅持不懈地積極學習,進而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能力素養。這也就意味著,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有必要結合生活元素制造討論話題,進而借助話題討論營造更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如此一來,在輕松的氛圍影響下、在話題討論中,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地圍繞“新知是什么”“新知怎樣學”等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在他人的表達影響下對相關內容形成新的認識。伴隨著討論的逐漸深入,他們對知識的認識更加清晰,自然會產生越來越強烈的深入學習興趣。此時,教師的教學工作就更容易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也就更容易實現。
(四)提出簡單生活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提問一直以來都是基礎教育課堂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活躍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另一個有效手段。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想要回答出正確的答案,就必須不斷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而這一思考、分析的過程,就是深度學習的過程,不僅對其掌握知識大有裨益,更是能夠促進他們思維水平的發展,最終加速核心素養的形成。但是,在過往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或是過于簡單,學生不需要過多思考就能將答案脫口而出,或是過于困難,在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造成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均對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大為不利。這也就意味著,以“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目標,教師有必要對提問的方式和內容進行優化,適當將生活元素融合進來,設計與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有關的、具有一定難度和思考價值的題目。這樣一來,學生一方面可以憑借生活經驗去理解題目,另一方面可以結合所學思考問題,其“解決問題”越來越深入,相關能力和思維自然會愈發向積極的方向發展,核心素養的深化也就不再是空談。
(五)科學組織小組合作,培養合作學習素質
新的課程標準認為,小學階段的基礎教育工作,不僅應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理論文化知識,還要培養其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素質素養。雖然在上述“生活化問答”數學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能力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這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以及“新課改提出的新要求”都是不謀而合的。但從實際上來說,“問答”能夠起到的積極作用還是有限的,學生極有可能在獨立思考中陷入思維誤區,進而阻礙知識理解、運用以及核心素養的發展。這也就意味著,除上述“生活化途徑”運用手段之外,教師還需要尋找更加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應用形式,圍繞生活實際設計需要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的課堂活動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課堂活動中,通過及時合作運用所學解決問題,在思維碰撞中,學生更容易獲得更有價值的學習啟發,也更容易將合作學習素質發展到新的層次之上。毫無疑問,伴隨著合作學習素質的發展,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夠更輕松地達成質的飛躍。
(六)設計生活實踐活動,深化獨立實踐能力
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踐,不斷在“做”的過程中運用學到的知識并檢驗“學”的效果,學生自然而然地能夠將自身實踐素養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之上。如此,他們的核心素養也就有了更多發展空間和提高機會。這也就證明了,秉承著“讓教學貼近生活”的原則,從數學學科“源于現實也終將應用到現實當中”的本質特征出發,在將生活元素引入課堂、提問并組織小組活動之外,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帶出”課堂,讓他們在生活中進行實踐[2]。這樣一來,無論是與生活之間的距離、還是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都被“生活實踐”大大拉近,“學”與“做”的空間被無限拓寬,他們的相關能力,尤其是實踐素質就能夠獲得更多提升,核心素養也自然能夠在“基礎能力提高”的支持下得到提升。
(七)注意及時總結復習,夯實基礎形成習慣
最后,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是——任何一個缺少總結的“教”或“學”都是不完整的,也注定是低效甚至失效的,無法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小學生的記憶力較為遜色,他們經常會在課堂學習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遺忘所學知識,這不僅對其核心素養發展毫無幫助,甚至還阻礙了其基礎知識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說,基于生活化途徑,想要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必須保證“教”和“學”的完整,給予“課堂總結”足夠的重視,及時帶領學生復習新知。如此,學生不僅能夠在及時的課堂復習支持下,循序漸進地跟隨教師的生活化引導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總結鞏固,更是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復習”學習習慣,并在后續生活中不斷主動復習舊的知識。久而久之,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他們的核心素養勢必會獲得更深層次的提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將生活元素融入數學教學活動當中、基于生活化途徑向小學生講授數學知識,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他們對數學學習無法提起興趣、難以理解并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現狀,促進其更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更深入地理解、掌握知識,同時提高其知識運用能力以及問題解決素質,對發展其核心素養大有幫助。教師應對此形成正確認識,積極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和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能力,并在課堂上不斷展示生活化數學元素,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的思維理解知識并鼓勵他們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知識,促進其核心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范宏偉.新課改理念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幾點做法[J].現代農村科技,2019(3):64.
[2]許麗冰.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現狀調查與策略研究[J].教育觀察,201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