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寶
摘 要:課堂教學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搖籃。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是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非常關注的問題,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一定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寓培養創新型人才于課堂教學之中。本文主要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性、精心設計練習、優化反饋與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旨在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體作用;課堂優化;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0-01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0.054
課堂教學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搖籃。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是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非常關注的問題。對此,我們一定要不斷更新原來的教學觀念,不斷改進不適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寓培養創新型人才于課堂教學之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學習的東西由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這種創造性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師的“教”是為了最終實現不“教”。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
一、面向全體學生,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他們也是有思想、有個性的人。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他們更渴望得到教師的理解、幫助和鼓勵。所謂對學生的理解,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我們要懂得兒童”。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懂得發現每個學生身上潛在的各種探索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把大量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口誦心惟;在學習新課時,教師要積極引導他們如何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唯有如此,這些天真爛漫的學生才有可能提出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又能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角。
學生的主動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幫助和指導;學生創新意識的產生,離不開扎實的知識基礎。在學生認知能力逐步提高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加強他們對數學規律性的認識。通過對各種數學題例的分析比較,學生能夠進一步找準關鍵詞、標準量、數量關系,掌握列式方法,提高解題難度和速度,并能夠找出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提升自己的學習興趣。通過上述有意識的教育教學,我們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呼之欲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一定要確定題的類型、數據,讓學生用身邊事編題解題,還要講授一點或幾點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新知識,推出一兩道難題,限定大家的做題時間,逼著學生去動腦筋,朝前發展。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技能,又培養了學生們學數學的濃厚興趣。
二、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參與是學生心理的需要,是認識發展的需要,也是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學習興趣的需要。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呢?在教學活動中,我注意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首先,教師要創造條件,給予學生說話、表達、質疑、提問的機會。例如,在應用題教學中,讓學生說一說數量間的關系、解題思路、解答步驟等;在計算題教學中,引導學生說出計算的過程、依據以及原理;在概念性的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說出概念形成的過程以及新舊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經過這樣日積月累、反復訓練的過程,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其次,課堂教學務必要實現民主化。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平等、相互尊重、暢所欲言至關重要,教師要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分析學生思維的得失,認真仔細地指導學生思維,要循循善誘,不能搞一言堂;學生思考問題、動手操作的時間要得到充分保證,不能被教師的講解所擠占,學生應擁有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優先權、話語權。只有這樣,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暴露所學問題、教師答疑釋惑的過程才能充分體現出來,這樣的課堂教學才算是積極的、完美的。
三、借助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
所謂遷移,就是已經學過的知識在新的情境中的應用,即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知學習的影響,充分利用知識遷移的規律,為學生學習探索新知“預熱”鋪平了道路。例如,在教學“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時,充分復習整百數的乘法口算和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314×35,強調了用乘數個位的“5”去乘,乘得的積的末位和個位對齊,再用乘數十位上的“3”去乘,乘得的積的末位和乘數十位對齊,從而歸納出“用乘數哪一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積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對齊”。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在乘數的百位上添上“2”即“314×235”讓學生主動遷移知識,動手嘗試計算,總結出乘得的數的末位和百位對齊,最后讓學生歸納小結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法則,同樣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精心設計課堂練習,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課堂練習是連接教與學的紐帶。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解題技能技巧的掌握,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消化程度、精心設計課堂練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尤為重要。
1.新:題目新穎。以“新”吸引學生,使之產生直接興趣。設計課堂練習既要注意“題型新”,如游戲、比賽、搶答等,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還要注意數據新、題材新,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例如,在教學100以內四則練習時,我設計了舉卡片,亮得數的游戲,讓學生每人自制一套0—9共10張卡片。我每口述一題,全體學生便舉起用卡片組成的得數,用眼一掃,便知每個學生的口算情況。比起“開火車”或“大合唱”(齊答)的方法有趣得多,有力地提高了習題的利用率,消除了答者緊張和多數輕松旁聽者或濫竽充數隨聲附和的弊端。
2.精:練習題要精,不能平均施力,要抓住數學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精心設計練習題,以重點、難點為主線展開練習。
3.活:練習題應盡可能生動活潑,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無窮魅力,不能出填鴨式的死題目,而應抓住學生易混易錯的關鍵題下功夫。通過對比、分析、啟發,我們能夠引導學生分清概念的異同點。分清是非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例如,在教學“乘法意義”時,我發現學生很容易把“相同加數”與“相同加數的個數”混淆起來。于是,教學中我用直觀圖形,以實物演示突出“幾個”和“相同的數”這兩個不同概念,讓學生分清哪個是“相同加數”,哪個是“相同加數的個數”,積極啟發學生觀察、分析,從具體的事例中弄清被乘數和乘數的意義,指導學生列出正確的算式。為了達到加深理解和現固的目的,我又編了一些乘加、乘減混合算式對比練習,如“3+3+3+3,4+2+1+3,5+5+5+4”等具有開拓思維的練習題,讓學生觀察、討論、判斷。通過上述練習,學生的思維呈現出活化狀態,他們在學習探究過程中感到了無窮樂趣。
4.巧:練習題要巧。練習題設計要針對主要矛盾練或比較性強的對比處練,或抓住薄弱環節練。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維的機會,凡是能通過學生動腦、動手解決的問題,教師應盡量放手。設計多種練習形式,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新穎、靈活多樣的練習形式,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練習內容精心設計,把練習內容以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故事活動等形式展現出來。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可設置幾個信箱,采取小兔送信的游戲,把分數值相等的分數分別送到信箱中。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可進行一題多解,看誰的解法多,誰就是“智多星”。在進行計算題教學時,可采取奪紅旗的形式,分組計算,哪組算得又對又快就奪得紅旗。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提高了練習密度。
5.實:學生作業要實。學生作業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的一種獨立的學習活動。它的作用是復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既要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又要適合全班學生的一般水平。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作業也應有所區別。對成績優秀者,可布置一些較難的補充題;對成績較差者可布置一些比較容易做的題;對個別后進生的課外作業應進行個別指導,講明解題的思路和方法。這樣使各類學生在獨立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都品嘗到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習的熱情。
練習題的設計要盡量在題中揭示知識的實用價值,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知識是有用的,學用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練習題的設計還要盡量貼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當教完求單價、數量、總價這三者關系時,我讓學生走進商場,幫助家長購物,觀察商品價格,學習開發票,使學生產生做題初趣已生、做題中趣愈濃、做題終趣不盡的最高境界。
五、優化反饋和評價
教與學、師與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要關系,學是核心,教是關鍵。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體現在處理反饋信息的應變能力上。教師要及時從學生的神態、動作、語言和問題解決的情況上獲取反饋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還要通過評價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堅定學習自信心,進而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學實踐表明,對于小學生應該多給予鼓勵。有時候,一句影響小學生自尊心的話,往往會使活躍的課堂驟然“降溫”。教師要想方設法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增進師生關系,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中接受知識。因此,反饋與評價,不僅是學生探索新知的需要,而且是調節師生關系的杠桿,關鍵在于教師經驗的把控上。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更新教學觀念,不斷學習積累先進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學會探索創新,在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學習,熱愛學習,做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吳美麗.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讀與寫(教師),2020(3).
[2]曹婷.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才智,2020(10).
[3]李生菊.有關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