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佰順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技與教育相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多媒體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語文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多媒體教學的引入可以解決語文教學的難題,教師要合理應用多媒體進行授課,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針對基于多媒體環境下小學語文的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多媒體環境;小學語文;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0-01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0.073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課程,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學好語文是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進行其他科目學習的前提條件,語文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緊隨新課程改革的步伐進行創新,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為小學語文課堂注入活力,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教師教學觀念落后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習慣了將自己放在課堂的核心位置,一節課的四十五分鐘里都是自己在講,講解的內容只要局限是考試大綱要求的范圍,對于很多知識教師根本不會考慮學生能否理解,只是單方面認為自己講解的內容多了,學生在知識積累上達到了一定的數量,就能夠實現質的飛躍。有的教師認識到了新課程改革的趨勢,卻在思想觀念上難以轉變過來,認為自己采取的教學方式足夠優秀,很少進行創新和優化,“教師講學生聽”成為他們的主要形式,教師教學觀念的落后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有效性[1]。很多學校會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培訓學習,但是培訓學習卻流于形式,很難在根本上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這就使得小學語文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二)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小學時期的學生思維極其活躍,對于新鮮奇特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學生很難在一節課的時間里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再加上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過于枯燥乏味,學生處于一個十分被動的學習位置上,只能選擇接受。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給學生留出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得不到解決,問題越來越多,知識之間具有很強的連續性,這些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很多學生看來語文學科相較于數學而言比較簡單,學生在心里對語文學科的學習不太重視,認為自己上課只要略微聽一點,考試就能夠取得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結果卻不是這樣的,大多數學生數學可以考出一個滿分,語文成績卻普遍不理想,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不濃厚,甚至是不愿意進行語文學習,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語文教學的有序開展。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黑板加粉筆”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獲取知識都是依靠看教師的板書和聽教師的講解來完成的,這種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形式過于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缺少了興趣的引導,學生很難完全投入進來,積極進行思考和探索,這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極其不利的。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能夠彌補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多媒體作為一種科技發展的產物,可以將枯燥無趣的文字信息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呈現出現,多媒體具有極強的可視性和直觀性,能夠調動學生的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帶給學生感官上的多種刺激,從而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具有學習的動力,想要進行思考和探索,從而改變以往的被動學習模式,想要主動的進行探索,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
(二)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學習氛圍
灌輸式的語文教學使得課堂氛圍十分沉重壓抑,這對學生的學習是極其不利的,只有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學生才能夠充分理解課堂所學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構建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可以在寬松、平等、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及時和教師進行溝通,解決學生的疑惑,建立起平等、尊重的師生關系,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這樣的教學模式早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難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教師必須要進行創新,積極的引入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特征將語文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為語文課堂增添一絲活力,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和核心人物,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傳統的語文教學都是依靠教師的講解來傳授知識點的,如果一節課涉及的內容過多,教師需要不斷進行口述,這樣的過程不僅浪費課堂時間,還會顯得課堂十分枯燥沉悶,學生會感到學習壓力過大,語文學習充滿了疲憊,不愿意跟隨教師的講解進行思考,這樣的教學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媒體教學的應用,能夠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將重點知識進行整合,呈現在多媒體設備上,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知識的傳播更為廣闊,也能節約時間,在此同時還可以突出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找尋優質的學習資源,讓學生進行實踐練習,這樣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具體措施
(一)豐富教學形式、優化教學內容
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脫離單一的講解和灌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和枯燥,再加上小學生的學科基礎較為薄弱,理解分析能力不足,很多時候,教師已經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學生卻依舊不理解所學知識點。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可以將學生不好理解的知識變得容易接受,多媒體具有直觀性的特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時期的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很強的局限性,大多數課文都處于一定的時代背景和空間環境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無法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經常會將語文課堂和枯燥乏味聯系起來。多媒體的應用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真實的場景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重難點知識轉化成圖片、視頻等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2]。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漢字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對媒體采取形象化的教學方式,將象形字和形聲字這類理解起來難度較大的生字借助互聯網找尋圖片,讓學生能夠體會文字和實物之間的相似性,能夠根據圖片進行聯想和想象,從而理解象形字。圖片、動畫、視頻等形式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學生對色彩斑斕的東西很感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課文轉化成圖文形式來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和探索。
(二)立足學生實際,精心制作課件
正確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才能夠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如果使用不當或者是過度依賴,不僅無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還會影響到學生的注意力,使得課堂學習變得十分混亂,嚴重限制學生的思維,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合理的應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的有效開展需要建立在精良的課件基礎之上,在開展教學之初,教師必須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可以提前深入到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水平、理解能力等,還需要對小學時期學生的心理進行鉆研,在制作課件的時候要從最為簡單直觀的角度入手,設定的教學模式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不能脫離教材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讓枯燥的文字信息變得生動起來。例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時,其中有很多文字描述著海底的美麗和神奇,學生對于西沙群島的了解少之又少,對于這些文字呈現出來的場景很難具體的想象出來,這就使得學生無法領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在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在網絡上找出一些關于西沙群島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觀看,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會被西沙群島的美景所吸引,自然會對文章內容感興趣,能夠對作者筆下的西沙群島印象深刻,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由此可見,課件制作的重要性,教師要精心制作課件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注重課堂引導,開展師生互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教師要將學生放在課堂的核心地位,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自身的引導作用,不能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多媒體只是一種播放教學內容的手段,不能代替教師的講解和分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課堂互動的開展,在此過程中可以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打開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教師在問題的設置中需要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這樣逐層深入的分析,才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積極的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在遇到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選擇暫停播放,留出時間和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確保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實現多媒體教學的真正意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多媒體教學有著其獨特的優勢,教師要認識到當前教學存在的不足,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帶給學生全新的課堂學習體驗,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從而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胡京華.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價值及意義[J].學周刊B版,2012(11):163.
[2]郭越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利與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