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中的Section B 2a—2e課文為例,展示了如何在網課背景下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并進行了教學反思。
【關鍵詞】核心素養;網課;初中英語;讀寫課
【作者簡介】羅歡歡,廈門一中初中部。
隨著電腦設備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課已經成為信息時代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大中小學都利用網絡平臺,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進行了線上授課。其間,產生了各類問題,例如:學生上網課專注力不夠、老師無法及時監管、常規課堂活動無法進行等等。因此,探索網課授課背景下,如何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的。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明確提,由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要素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框架。“核心素養”既是學生發展的目標,也是教師教學的追求。筆者以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3“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中的Section B 2a—2e課文為例,探究在網課授課下,初中英語閱讀課的教學模式。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為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3“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中的Section B 2a—2e課文,授課形式為網上直播,授課軟件為“云視訊”,授課對象為七年級3班47名學生。
2.教材分析。本單元的話題為“日常上學的方式”,這個話題貼近學生生活,容易喚起他們對語言材料的興趣。2a—2e為本單元的閱讀,要求學生能夠預測語篇信息、獲取信息和對信息進行歸納總結。這部分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掌握與交通出行相關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并實現口頭輸出。
3.學情分析。通過Section A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與交通出行有關的詞匯與表達,但是僅僅停留在詞和句的層面上,不懂得如何在語篇中實際運用,還不能夠熟練地在“交通出行”這一主題的語篇中獲取具體信息、結合語境理解信息并利用所學表達自己的上學方式。
4.設計思路。本節課的設計思路為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語篇框架。其后進行知識遷移,學會用語篇框架以及課文中的重點句型來談論“在家上網課”這個話題。學生通過這一話題的探討,體會學習機會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努力讀書。
5.教學目標。
(1)語言能力。在語言能力方面,學生能夠在閱讀中學習并掌握重要詞塊,如“cross the river”“ride a bike”“go on a ropeway”“play with my classmates”“run quickly”“dream come true”等。
(2)學習能力。在學習能力方面,學生能夠通過觀察文章版式和插圖來預測課文和內容,并且能夠從泛讀到精讀,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
(3)思維品質。在思維品質方面,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捕捉重要語言線索,得出文章的框架。在此基礎上,將這個文章框架用于描述“在家上網課”這一新話題,并能夠進行口頭輸出,體現出思維的創新性。
(4)文化意識。在文化意識方面,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比自己和偏遠地區學生的學習條件,了解到他們上學的艱苦,從而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條件,更努力地學習。
二、教學設計
1.視頻導入。學生觀看視頻《艱難上學路》,并回答教師的提問“How do the students get to school?”。
【設計說明】通過觀看視頻引出話題,學生對課文的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消除他們在線上正式閱讀過程中的陌生感,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順利引入閱讀任務。
2.讀前活動。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回答教師的提問“They are going to school on a ropeway. Do you think it is easy for them?”。
【設計說明】該問題能夠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合理的推測,并在之后的閱讀中確定目標,指導學生了解課文的話題和梗概。
3.讀中活動。(1)學生快速瀏覽文章,特別是每段的首句,找出文章的最佳標題。
【設計說明】從理解篇章入手,要求學生運用所學語言和知識,瀏覽并捕捉重要語言線索,對所讀文章獲得一個總體印象。閱讀任務的設計著眼于提高學生全局性的閱讀理解能力。
(2)學生閱讀第一段,按要求找出文中“who”“why” “how”的信息并填空。教師可以隨意抽幾位不同層次的學生,這樣可以了解對應層次的學生是否能理解文章并找到正確的信息。
【設計說明】指導學生通過細節閱讀,分段找出重要信息。
(3) 學生用2分鐘記憶“who”“why”“how”的信息并在提示下背誦并回答問題。2分鐘記憶后,學生以搶答的形式搶答問題。
【設計說明】線上授課的特殊性使得教師對學生的監管無法如線下授課那樣直接、及時,學生也容易走神,因此需要教師將文章重點以不同形式反復呈現,并帶動學生在不同的課堂活動中不斷操練。搶答的提問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4)學生閱讀第二、三段,按要求找出文中信息并填空,進一步思考這兩段告訴讀者什么信息。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對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信息點進行梳理、提取和重新整理,能夠推斷出文章第二、三段的中心思想,提升了他們歸納總結的思維品質。
(5)教師提問兩位學生1號、2號,讓他們總結這篇文章的框架,并讓其余學生在“云視訊”的“群聊”內,按“1”表示支持1號同學,按“2”表示支持2號同學,或者以文字的形式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課堂討論。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對文章框架的搭建,不久能夠理清文章脈絡,而且也為最后的口頭輸出作好了鋪墊。
4.讀后活動。(1)學習完“Crossing the river to school”的課文框架,讓學生結合實際來談談現階段的“Taking online class”。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列舉可以從哪幾個方面談論該話題。
【設計說明】“Taking online class”這一話題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通過創設真實的語境,讓學生將所學進行遷移,幫助他們自由、實際地運用語言,真正學會用英語做事。
(2)學生通過看圖說話的形式,結合話題操練重點句型,例如“I can take online class_______ at home” “My teacher is like a _______ to me”“It's my dream to______. Can my dream come true?”。
【設計說明】教師將長難句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語法訓練,進而要求學生在一定語境中掌握語言表達方式、詞組和詞匯。
(3)學生能在圖片的提示下復述出“Taking online class”的篇章。并逐漸減少提示,讓學生在僅給出文章框架的情況下也能談論在家上網課的經歷。
【設計說明】通過整節課的層層鋪墊,學生已經能掌握與話題相關的詞匯、短語、句型和文章框架了。在最后這個環節,學生通過口頭輸出和教師的在線反饋,通過“做中學”實現對知識的及時鞏固和內化。
(5)教師引導學生比較“過河上學”和“在家上學”兩幅圖,讓學生思考從這些艱難求學的學生身上能學習到什么。
【設計說明】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學生通過對比偏遠地區學生的艱難上學路和自己舒舒服服在家上網課,產生巨大的反差,從中認識到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當珍惜當前寶貴的讀書時光,從而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5.教學反思。教師采取從整體到部分、自上而下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環環相扣,層層鋪墊。通過“頭腦風暴”“課堂討論”等多種課堂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并且將所學進行知識遷移,使學生能夠用語篇框架以及課文中的重點句型來談論“在家上網課”這個話題,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暈樣既實現了對閱讀文本中基礎知識的鞏固,又實現了對相關內容的拓展和強化。本節課還通過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增強了學生珍惜當下,努力學習的文化意識。另外,此次網絡閱讀課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對課文的解析不夠透徹。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只停留在文章框架,對文章的知識點掌握還不夠熟練。因為網課時長較短,只有35分鐘,因此,教師在設計本節課的時候,將重點放在了對文章框架的歸納和總結上。
(2)沒有兼顧各層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程度和學習能力,沒有設計分層任務,這就容易讓本來專注力就差的差生上課分心。
三、結語
網上授課并不會隨著疫情的結束而結束,相反,它是信息化時代英語課堂的一種新模式,將會在未來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這就要求所有教師與時俱進、不斷進步。本文在初中英語線上教學如何貫徹新課標精神以及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方面提供了具體的課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為初中英語線上教學實踐提供了一些方向指導。
參考文獻:
[1]陳玉卿.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金曉添.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英語“30+15”網課教學模式探究[J].英語教師,2020(12):151-154.
[3]金長生.網絡形勢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研究[J].速讀(上旬),2019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