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媛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靶F蠛献鳌绷⒆闶袌?,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教書育人模式成為新形勢下我國教育改革的一股浪潮。在這一背景下,大批在校實習生涌入企業并逐漸成為勞動市場的新生力軍。然而,目前我國現行法律制度對在校實習生這一特殊群體在勞動權益保障方面尚處于真空狀態,對于其學生和勞動者身份也頗具爭議,在校實習生實習期間合法權益受損事件時有發生且難以及時、有效救濟。為有效保護高校實習生勞動權益,推動校企合作穩定、可持續發展,完善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立法,構建完善的權利救濟路徑刻不容緩。
關鍵詞:校企合作;在校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03-0155-03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在校實習生概念界定
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企業利用雙方的資源優勢建立的一種互補型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背景下在校生實習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教學實習,即結合專業課程教學的一種實踐型教學形式,主要服務于課程教學。另一種是頂崗實習,即院校與用人單位達成實習協議,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學生到用人單位工作現場直接參與生產、服務過程,以完成一定的生產任務,掌握操作技能。頂崗實習的期限一般較長,從幾個月到一年不等,且在這一過程中,實習生一般要接受雙重管理。一方面,實習生需要付諸實際勞動來履行其崗位職責并接受所在企業和部門的日常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實習生尚未畢業,仍屬于在校學生,還要服從學校的教學和實習管理。由于教學實習過程中,學生不直接參與生產、服務實踐,且無須接受企業管理,不存在勞動權益保障問題,因此本文的研究對象在校實習生特指頂崗實習生。
二、在校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法律依據分析
目前,我國沒有就在校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進行專項立法,廣大在校實習生的合法權益保護尚處于法律空白。筆者查閱現行相關法律、法規,試圖為在校實習生勞動權益的享有及權利救濟尋求法律依據。
首先,我國《憲法》第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并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钡?3條進一步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國家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規定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被趹椃ù藯l規定,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均享有勞動權且與其相關的利益。在校實習生顯然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可以成為勞動者享有憲法所確定的勞動權益。
其次,《勞動法》第15條明確規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并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鼻翱顚趧诱叩淖畹湍挲g界定為16歲,也即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原則上不可以成為勞動者。從我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現狀來看,在校實習生年齡普遍高于16歲,可以成為用人單位招用對象。后款就勞動者年齡進行了但書規定,即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可以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但前提必須是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并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由此可見,勞動者可以同時在用人單位勞動和接受義務教育,也即學生身份并不必然排除勞動者身份。因此,《勞動法》第15條規定也間接賦予了在校實習生勞動者身份并享有《勞動法》所賦予的勞動者的各項權益[1]。
再次,《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37條規定:“企業、事業組織應當接納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學生和教師實習;對上崗實習的,應當給予適當的勞動報酬。”該條規定可以看作對在校實習生勞動報酬獲取權的肯定,而勞動報酬獲取權也是在校實習生勞動權益的重要內容。
以上法律規定雖未正面直接規定在校實習生的勞動者身份及勞動權益,但通過對以上法條的解讀可知在校實習生付出了一定的勞動,必然享有一定的勞動權益。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在校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的困境
(一)在校實習生實習法律制度缺位
目前我國并未針對在校實習生這一龐大群體進行專項立法,且現行勞動立法和教育立法中也未就在校實習生勞動權益進行明確規定。關于在校實習生所享有的勞動權益只能從現行法律中予以推測,且一旦發生權益糾紛并無明確的救濟路徑。因此,學校和用人單位作為校企合作的雙方主體在約定實習相關事宜時多從自身利益出發,實習生到用人單位實習只是對校企合作背景下實習協議的被動執行。在這種“簡單粗暴”的合作模式下,校方往往對實習生“一放了之”,在較長的實習期內,對學生的管理松懈,更多地依賴于用人單位,而由于在校實習生“非正式員工”身份,往往淪為用人單位的廉價勞動力,這就為廣大在校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權益受損埋下了隱患。
(二)司法實踐否定在校實習生勞動法意義勞動者身份
19世紀初,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拉開了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序章并直接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的勞動立法熱潮。建國以來,針對我國勞動力市場逐步完善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我國相繼頒布了一系列單行勞動法規、規章,并形成了以《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為核心的勞動基本法。目前我國已經在勞動合同、報酬福利與工時休假、勞動安全與保護、社會保險、勞動爭議解決等諸多方面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立法體系切實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在校實習生作為憲法意義上的勞動者是否可以適用我國當前勞動立法?針對這一問題,盡管學界有分歧,但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判案主要從勞動關系這一角度否認了在校實習生勞動法意義上勞動者身份,排除適用現行勞動法律、法規。即在校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雖然付出了客觀意義上的勞動,但其與用人單位之間并未形成勞動關系[2]。而《勞動法》明確規定了其調整對象是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勞動合同法》則強調其適用范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司法實踐否認在校實習生勞動法意義勞動者身份,無疑使得在校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難以尋求勞動法律規范支持。
(三)法律救濟方式存在缺陷
由于在校實習生實習法律制度缺位且在校實習生不受勞動法調整、保護,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勞動權益受損只能參照民法中關于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救濟的相關規定。
1.違約責任的適用前提是合同的成立,即只有合同當事人才可以互相追究對方的違約責任。然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實習協議通常都是由學校與用人單位簽訂,實習生并不是實習協議的當事人,無法根據實習協議主張用人單位的違約責任。校方雖然可以應實習生要求向用人單位主張違約責任,但在校企合作“校熱企冷”的現狀下,實踐中很少會因個別學生權益向用人單位追責,這就導致違約責任救濟渠道難以及時有效維護實習生的勞動權益。
2.實習生勞動權益受損的前提下,雖然可以以用人單位侵犯其權益為由主張侵權責任,但侵權責任以過錯責任為一般歸責原則且遵循“誰主張、誰舉證”,因此實習生需在侵權之訴中承擔舉證責任,提供證據證明用人單位存在過錯。然而,實習生相較于學校和用人單位本就處于弱勢地位,再加上自身法律意識淡薄很難通過此舉維權。在實踐中,校方和用人單位為了規避可能承擔的實習生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往往在實習協議中約定由用人單位為實習生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當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可通過商業保險獲得賠償。這種救濟方式實現了責任的轉移,避免了實習單位與學校之間的互相推諉,且操作起來靈活方便因而在實踐中應用廣泛。然而,商業保險救濟渠道顯然存在救濟面過于狹窄、救濟方式單一且難以完全彌補損失等缺陷。
四、校企合作背景下,在校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完善建議
(一)健全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法律制度
《憲法》雖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的勞動權做出了原則性規定,且勞動法對勞動者享有的權利及救濟途徑進行了細化規定,但無論是教育法還是勞動法,并沒有就在校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進行明確規定。因此,健全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制度首當其沖。鑒于在校實習生本質上仍屬于學生身份,勞動的目的及其所創造的價值與正式員工客觀上都存在一定差異,若將實習生納入勞動法范疇賦予其一般勞動者所享有的權益及救濟機制,雖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社會管理成本,但明顯增加了用人單位的成本且會在單位內部造成事實不公平??v觀域外實習生勞動權益保護法律制度,大多國家和地區就一般勞動者和實習生進行了區別規定。如美國《公平勞動標準法案》規定,雇主在取得特別許可的前提下,可以以低于最低工資標準雇傭全日制學生,且工作時間每周不得超過20小時。我國臺灣地區的《勞動基準法》中規定,技術生應當年滿15周歲且應當對雇主簽訂書面訓練合同,合同需要對訓練期間的勞動保險、生活津貼、訓練期限、雙方權利義務等做出明確規定[3]。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則在專項職業教育立法中將實習生作為特殊勞動者給予其基本的勞動保護。筆者認為,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立法實踐,在現行的職業教育法或勞動法中就實習生應當享有的權利及救濟途徑進行特別規定,健全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法律制度。
(二)明確各方定位,建立實習監管制度
當前我國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實習管理制度呈現出“學校虛位、企業缺位、政府失位”的特點,這也是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勞動權益頻頻受損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應當明確學校、企業、政府三方主體在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中的定位,切實強化實習監管制度。
1.校方應當明確其教育者定位,強化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意識,在實習的各個環節加強實習生管理工作。在實習協議訂立環節,為實習生爭取全面的勞動權益保障,并在實習生赴企業實習之前召開實習說明會,就實習生享有的勞動權益及救濟路徑明確告知。在實習生赴企業實習期間,學校應當與實習生建立成熟的實習交流機制和信息共享平臺,及時保障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各項勞動權益。在實習結束后,學校還應建立實習評價機制,針對實習生實習反饋決定是否繼續與該企業合作。
2.企業應明確其用人單位定位,一方面,應嚴格按照實習協議約定的崗位、薪酬、期限等雇傭實習生,且在實習過程中應當積極為實習生創造幫扶救助的工作氛圍。另一方面,在實習法律制度缺位的當下,企業作為“社會公民”應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參照勞動法積極踐行實習生勞動權益保護。
3.政府還應明確其市場守夜人定位,建立集體勞動實習備案制度,并加強實習中、實習后的企業抽查監督,將違法違規生產、生產安全環境不達標的企業列入黑名單,取消該企業接收實習生資格[4]??傊?,只有明確校、企、政三方定位,建立實習監管制度,形成多方位、一體化的監管格局,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才能真正得到落實。
(三)建立實習生工傷社會保險制度,分散責任風險
實習生相較于一般勞動者由于勞動技能不熟練、安全意識薄弱在實習過程中更易發生工傷事故。由于實習生不具有勞動法意義上勞動者身份,無法援引《工傷保險條例》獲得醫療救助和經濟補償。依據侵權責任法,學校和用人單位應當按照過錯責任原則對實習生的損害承擔連帶責任,實習生對于工傷事故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相應地減輕學校和用人單位的責任。在校企合作實踐中,風險規避意識較強的用人單位為了規避工傷責任風險,通常在實習協議中約定為學生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發生工傷事故由商業保險公司進行賠付。然而,商業保險遵循自愿原則,即是否參加、保險公司的選擇及保費高低等保險內容都由投保人、保險公司自行約定。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實習生工傷事故的責任主體、賠償金額等都具有不確定性,客觀上增加了學校和企業的責任風險,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筆者認為,我國可以建立實習生工傷社會保險制度,由高校和用人單位按照比例為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費,建立實習生工傷保險基金,對實習生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遭受意外傷害或職業病給予必要的救助和經濟補償[5]。當然,實習生工傷社會保險并不排除商業保險,我國仍應鼓勵用人單位在繳納實習生工傷社會保險之外,為實習生購買商業保險。
未來,隨著我國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仍將持續深化發展,推動實習生群體日益龐大。為保障在校實習生勞動權益,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亟須從立法層面明確實習生勞動權益并構建完善的權利救濟路徑;從行業監管層面,明確校、企、政三方定位,形成全方位一體化實習生勞動權益保障體系;從社會保障層面建立實習生工傷保險,保障實習生合法權益的同時分散各方責任風險。
參考文獻:
[1]? 黃璜.應當建立實習勞動關系制度——憲法視野下的高校實習生權益保護[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
[2]? 何春曉,楊長平.大學生實習期工傷認定被駁[N].人民法院報,2013-07.
[3]? 周賢日.臺灣地區技術生制度值得借鑒[N].中國教育報,2010-04.
[4]? 李輝彪,齊秀梅.實習生勞動權益保護制度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9,(3).
[5]? 陳紅梅.對高校實習生法律身份的新認識——兼談實習生勞動權益的保護[J].江淮論壇,2010,(2).
[責任編輯 百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