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薦舒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語文作為母語學科,走在了改革的前沿。因此,身處語文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也就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初中語文學科特點與教學實踐,合理地運用情境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起師生對文本的共鳴,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創新意識,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機。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課堂情境教學模式。
關鍵詞:核心素養 語文課堂 情境教學
所謂的情境教學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基于學生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借助圖片、音頻等多媒體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出特定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情境陶冶中進行認知、思考與感悟,學會自主學習。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情境教學強調的是教師設置情境時的情感意識和問題意識,教師需要設置一些能夠引起學生情感體驗或思考的情境,從而在最大程度地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問題探究意識的前提下,通過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不斷提升學生的問題探索能力及人文素養。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情境教學就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憑借自身的知識儲備與當下感受力,自主思考并體味文章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并獲得對文本創造性理解。同時,這也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所收獲的一種途徑。
一.初中語文情境教學的問題所在
1.情境教學備受忽視
新課改中提出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要多關注學生知識學習的內化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思維及方式習慣的影響,很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仍“重知輕能”,以尋求學生考試分數最大化作為自我價值實現的標準,較少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教學方式單一,認為情境教學會讓學生忽視對知識本身的掌握。其實,如此程式化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越來越大的抵觸心理,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進入初中后,課業負擔越來越重,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外部的壓力,其內在學習動機很難得到激發。教師自導自演,學生充耳不聞,課堂教學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長此以往,課堂教學會越來越乏味,嚴重影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成效。
2.情境教學缺乏嚴謹性
初中學生自然也是明白在課堂上需要師生配合,活躍課堂氣氛,師生互動良好時語文學習效率也較高。但是,由于初中語文教學課時較多且體系龐雜,教師在進行情境教學時,缺乏針對性,導致整體的教學效果十分不明顯。具體來說,就是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師的情境教學只限于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設備的利用上,沒有真正研究其與上課內容的關聯性。這和教師的情境設計不合理有關,同時也是自身對課堂教學的準備缺乏嚴謹性的表現,導致情境教學十分程式化。例如,如八年級上冊新聞單元有一課是《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機首次成功著艦》,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對我國海軍發展到現今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這超出了他們的現有知識范圍,完全是一塊陌生的領域。很多語文教師對該篇文章進行教學的時候,都會讓學生觀看這一事件的新聞播報實況解說視頻,但解說視頻中除了開頭“成功著艦”的鏡頭特寫之外,中間段還有播報員非常多的軍事領域的術語解說,與教學目標關聯不大,且占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由于教師未能對所選情境資源作必要的精簡,情境教學“虎頭蛇尾”,學生的注意力到后期分散嚴重,導致情境教學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3.情境教學存在的誤區
A.過度使用多媒體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已越來越普及,多媒體教學給教師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其產生的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如有些老師一味追求多媒體的運用,一堂語文課幻燈片、音頻、視頻,無所不用,學生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根本無暇顧及文本。一首首美妙的唐詩宋詞被做成卡通動畫,一個個經典的文學形象被塑造成電視中的明星造型,還有各種戲說演繹在消磨文學作品的嚴肅性與深刻內蘊。語文教學的詩意與想象不再,這些都很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B.拔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初中學生的心智尚處于幼稚與成熟的過渡階段,形象思維能力已全面養成,抽象思維能力正快速發展,這為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提供了幫助。如七年級上冊有一課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通常情況下,但凡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教師都會想要深挖一番,努力拔高文章的立意,如講述舊中國的各種歷史情形,來深化文本內涵。好像不把課程內容深度解讀,不渲染一個沉重的歷史背景,就是沒讀懂魯迅的作品。誠然,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文本,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塑造的應有之義,但是,剛進入初一的學生認知水平有限,這種過度解讀文本的做法無疑是人為地將經典文學作品束之高閣,帶來的后果自然是教師很努力,學生聽不進。這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嚴重的制約。
二.初中語文情境教學的具體策略
1.樹立情境教學意識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這就要求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樹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初中語文教師可通過多向同行請教、集體備課、上公開課等形式,提升自身業務水平。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完善師資培訓渠道,加強對初中語文教師關于核心素養觀念的師資培訓,讓教師樹立專業發展的觀念和意識,以學生為中心,在教育教學中勤于自我反思,掌握終生學習的技能技巧。初中語文教師不僅自己要學會學習,也要教育學生學會學習。
語文是一門與日常緊密聯系的學科,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學創作也大多是以生活經驗為基石,結合作家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創作的。初中學生正處于獨立意識逐步覺醒的關鍵期,對周圍的人和事物都有著較強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在初中語文小說閱讀中應用情境鋪墊,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提升。”[1]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有意識地將文本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并以此為切入點,創設合理、科學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拉近與文本間的距離,充分感受人文學科的魅力,讓學生形成對文本的獨特感受。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充滿了童趣。草園中美麗的景色、美女蛇的神秘傳說、雪地捕鳥的歡快以及書屋中讀書的經歷,無不與初中生的日常生活有相似之處。在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完全可以采取圖片展示、情景述說等形式,由學生回憶童年生活,描述兒時趣事導入文本,讓學生對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產生共鳴,充分體會作者在百草園的歡樂和在書屋求學的枯燥,從而加深學生對魯迅成年后追憶這段兒時記憶的理解。這種情境教學的意識,不僅在短期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教學效率,而且從長遠發展來看,有助于培養學生挖掘文本內涵的習慣。
2.精心設計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還需要以教師的精心設計作為支撐,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有創新意識,要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成長機會,以提升其學習品質[2]。如《三峽》是一篇歌詠山水的優美古文,作者以時序的變換來描寫三峽山水的特點。某教師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礎上,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發動學生以導游的身份為大家介紹三峽的特點。學生一聽能做導游,馬上興奮起來,開始準備導游詞。活動開始后,學生暢所欲言,其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詩文鑒賞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又如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有一課是《核舟記》,文章內容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微雕藝術的高超水平,篇幅很長,翻譯起來十分枯燥,而翻譯又是文言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也是許多語文教師教學時的難點。這時,精心設計情境教學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有一位語文教師是這樣上的:這位教師先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核舟記》第三、四段中的場景再現并拍照留念,課上,教師出示圖片并分享:根據隨機抽取的一組照片,進行點評,比照原文,并說出依據。教師采取讓學生“找茬”的方式,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中進行思維的碰撞與交流,激發了學生積極思考,加深了學生對于文本的深層次理解。很顯然,上述的語文教師由于從不同方位、不同視角精心設計了一些能夠引起學生情感體驗或思考的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參與程度,自然獲得了對文本深刻的甚至是創造性的理解。
3.避免情境教學誤區
首先,情境教學應“量體裁衣”。教學形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對癥下藥”。教師在構建教學情境時要有明確的目的,要結合學情與文本做綜合判斷,如果過度應用或應用不當,就會適得其反,導致學生輕視語文學習。
其次,情境教學應與學生認知水平相吻合。語文教師應秉承新課改的理念,以學生為本,從初中生現有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出發,有所取舍,優化教學目標。對于課程標準,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行情境教學,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教學質量也能得到提高。
最后,在設計教學情境時,語文教師要當好學生的“引路人”,應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引導者與合作者,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要利用愉快的情境氛圍感染學生,關心并了解學生,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并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開展有針對性地教學,打造語文高效課堂。
三.總結
本文基于當前基礎教育改革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以初中語文情境教學作為論述對象,探究了情境教學的具體含義,并指出在情境教學中情境教學備受忽視、情境教學缺乏嚴謹性、情境教學存在誤區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樹立情境教學意識、精心設計教學情境以及避免情境教學誤區的具體措施,以便為今后初中語文情境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焦祖卿,呂勤.讓教學更開放[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38.
[2]趙雅琴.基于核心素養重建的初中語文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7(12): 40-42.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湖南郴州市第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