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慧
【摘要】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教育問題雖然有所改進,但依舊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高中數學教學的現狀,針對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培優”策略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高中? 數學教學? 培優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9-0082-02
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全球經濟已經開始呈現出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為了保障我國的社會經濟能夠平穩、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即人才資源。人才資源是當下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而全能、高素質的人才能夠為社會經濟提供更好、更強的發展動力。為此,在經濟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教育事業的發展尤為重要。隨著新課改的推出,我國教育領域迎來了新的變革,在素質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我國各教育單位開始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重視“培優”工作的發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三令五申要求教師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為主”的教育原則,針對新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需求,最大化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新的教學模式下,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1.高中數學教學的現狀
高中數學,較之于初中數學和小學數學來說,其學習的難度較高,對學生的邏輯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要求較高,同時要求學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為此,在高中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注重數學理論知識的培養,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但是,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我國現階段的高中數學教學依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1]。
首先,教師方面。即使在新課改的素質教育觀念指導下,依舊有大部分的數學教師無法轉變教學思想,這其中主要是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導致部分教師無法第一時間轉變教學觀念。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教師會依照應試教育觀念的指導,在教學方式上,堅持采用“填鴨式”的教學,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以自身為主體,針對教材的內容,對數學知識的重點、難點、要點進行詳細講解,學生只能被動的對這些知識點進行強制性的記憶。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在滔滔不絕地講解著教材內容,學生在忙于記憶的同時早已無暇對這些數學知識進行思考,這就導致整個課堂教學的氛圍極其壓抑、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就開始降低,甚至在課堂教學中出現打瞌睡、開小差等情況。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邏輯性思維能力、知識的運用能力難以有效的發展,從而阻礙了其數學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不僅影響了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還阻礙了“培優”教育工作的開展[2]。
其次,學生方面。在高中階段,學生的思想意識、學習習慣、智力發育都基本處于成熟的狀態。在這個階段的學生,其自尊心較強,同時處于青春期的叛逆階段,部分學生會由于家庭因素、同學影響或者是教師的言行舉止,而出現叛逆的情況。例如,由于家庭因素,導致學生的心理狀況不穩定,出現不愛說話、不愛交流、不愛互動甚至是抑郁等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上課時無心聽講,下課時寡言少語,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既不求助教師,也不和同學進行探討,最終導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此外,同學和教師的影響,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也非常大。有些不愛學習的學生并不僅僅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他學生的影響。例如,在上課期間,身邊的同學有些打瞌睡、有些做于學習無關的事情,這些行為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認真聽講的學生,久而久之,好的學生也會在枯燥的學習環境下,被其他學習行為差的學生所同化。另外,教師在日常的言行舉止,對于學生的影響也非常大。部分學生對于一門學科的喜愛程度,有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教師的影響,在學生的意識里,教師的個人魅力直接影響了該學科的魅力。
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學生數學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阻礙到“培優”教育工作的開展[3]。
2.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培優”策略
2.1 基于學生和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想要完成“培優”的教育工作,首先就必須引導“培優”對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正“培優”對象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讓“培優”對象從主觀上接受數學,并主動地對數學知識進行思考和學習[4]。
首先,指導學生正確的認識數學,激活對數學的學習熱情。數學知識的魅力,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并不是像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只存在于題海之中。高中數學知識,蘊含了符號、邏輯推理、圖例、協調、統一、對稱等等,這些知識點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5]。因此,在教導數學知識前,數學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正確的認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既源自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不僅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同時還能夠在推理的過程收獲成就感。例如,交易過程中貨幣的加減乘除,售貨過程中的盈利虧損,還有行程和時間的關系,順流和逆流的行船時間等等,這些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無不透露著數學的魅力。數學教師需要充分地利用這些生活現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正確地看待數學知識的學習。
其次,基于學生和學科的特點,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高中學習的過程中,只有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善于觀察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學習習慣和思考方式。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過程、家庭背景、智力發展都各不相同,這就導致,即使是在同一個教師的教學下,不同的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依舊有所不同。為此,數學教師必須基于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自身的特點,幫助學生優化學習方法。例如,對于一些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難題可能習慣自己獨立思考,或者等待下一次教師講解的時候,在根據教師的講解在進行解題,這種學習方式過于單一,數學知識是一項具有邏輯性、發散性思維的知識,單純地依靠自身的一種解題思路,或者教師教導的一種解題思路來進行解題,是非常不利于自身思維的發散的。因此,數學教師需要引導這類學生積極的、主動的和其他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優化自身的解題思路。
2.2 調整教學方式,制定科學的“培優”教學模式
“培優”教學和其他教學方式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培優”教學不是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學內容進行反復的機械式的講解,而是針對“培優”的對象,對其學習上存在的明顯問題,進行優化和改進。例如,有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差,不是學習能力問題而是學習態度問題;有些學生,雖然學習態度良好,但是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缺陷等等。因此,為了落實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培養”教學,就必須調整教學方式,制定科學的“培優”教學模式[6]。
首先,增強師生間的交流,建立學生個人學習檔案。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都是以填鴨式的理論講解為主,針對大部分學生易錯的題型進行統一講解,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在整體上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掃盲,但是針對個別學生卻毫無用處。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思路,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要深入到學生中,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并讓每一位學生針對自己做錯的題目,制作錯題集,教師在通過錯題集建立學生個體學習檔案,根據檔案來調整知識點的講解方式,可以利用引導法、情境教學、設問教學等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錯題中的知識點的內涵,從而逐漸減少學生的錯題率。同時,這種深入學生之中的行為,還能夠幫助教師和學生建立情感橋梁,讓學生能夠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地尋求教師幫助,進而落實“培優”教學的工作。
其次,增強個體輔導。在高中教學過程中,由于我國教育的機制,高考是所有教師和學生都無法回避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提升學習成績和應試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這就導致高中數學教師很難有充沛的時間來對學生進行逐一“培優”。為此,數學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建立的學生個人學習檔案,摸清每一位“培優”對象的情況,在日常的教學和題目講解過程中,針對不同類型的題目和問題,讓不同的“培優”對象一起參與進來,既能夠完成教學安排,又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題目和問題的理解,實現“培優”、教學兩不誤。
3.結語
綜上所述,“培優”是一項系統、長期的教學工程,在“培優”過程中,只有科學的制定“培優”方案,才能落實好“培優”工作。當今教師必須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提升對學生的關注度,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創新教學方式,轉變教學模式,為“培優”工作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趙愛玲.農村高中數學實施個性化教學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下),2019(8):101-102.
[2]周改.高中教學中“培優補差”研究思考[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13):107-107.
[3]冶美賢.小學數學教學中針對培優補差工作的幾點看法[J].文淵(高中版),2019(1):310.
[4]王開泰.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 中國新通信, 2020,22(10):212-212.
[5]高祥年.高中數學創新能力與高中數學教學[J]. 課程教育研究, 2019(44):53.
[6]邵燕萍.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高考,2019(8):16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