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瑾
【摘要】專業教學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想要更健康有效、更持續地推進新的教育體系,就得不斷實踐,總結經驗,從而探索出正確的教育方法。課程思政的提出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相結合,讓立德樹人理念深入人心,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的培養。本文從課程思政角度探討了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
【關鍵詞】課程思政? 老年護理? 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R-4;G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8-0057-02
一、課程思政對于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的重要性
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的畢業生走向社會后,所從事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管理與服務,該方面的從業人員除了要有必須的專業技能外,還需要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因此,學校在發展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的過程中,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更應注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讓學生具備好的職業道德。課程思政的加入,讓學生對老年服務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看待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更加客觀專業,能夠更清晰地展望該專業的發展前景,明確自己從業后需要面對的服務對象特點,自己所需提供的服務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尊老、敬老、愛老的高尚品德,使學生保持了對該行業和崗位的熱愛,從而能夠不斷研究和完善工作流程,改進服務,做到精益求精。
二、課程思政相關概念
1.課程是思政教育的基礎。在設置專業課程時,通常要結合實際需求,課程的設置也存在一定的規律。而課程思政是學校要把專業課與思政融合到一起共同推行,二者具有相同的優先級。
2.思政是課程教育的重點。思想政治內容與專業課程的整合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實施的基礎,專業課程的內容通過加入思政元素從而實現德育目標,無論是專業課程還是思想政治課,其最終目的都是教育人,而二者是可以互相融合,相輔相成的。
3.教師是課程思政的落實關鍵。想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僅僅依靠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大批具備良好道德觀和價值觀的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
4.學生是課程思政中的受益人。課程的實際作用就是讓學生的知識水平得到提升,讓學生的思想趨于成熟。本專業課程內容與老年人生活息息相關,在課程思政開發過程中,應結合實際需要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以指導學生樹立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觀念,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
三、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現存問題
1.缺乏實踐應用。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目的就是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讓知識對現實生活產生作用。只有經過實踐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這樣不僅可以鞏固理論知識,還能在實踐中獲得滿足感,讓學生意識到該專業所從事的工作是重要且光榮的,進而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保持服務熱情。然而,當前多數學校在教學中并沒有開展老年保健與管理的實踐課程,只將授課重點放在理論傳輸上,因此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缺乏熱情,對課程沒有正向概念,這不利于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
2.考核體系尚須完善。目前,大多數課程的評估方式為期末考試。雖然這種傳統的總結式評估方法可以大致評估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期末考試形式只能籠統地展現學生的情況,無法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些學生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缺乏日常的知識積累,即使考試成績過得去,實際的專業水平以及職業態度都無法從試卷中體現。就目前情況來看,多數學校都缺乏一個規范科學的考核機制,考核結果能夠體現的問題并不全面,教師的教學狀態不夠飽滿。
四、課程思政視角下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探究
1.推動針對性教學發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指導,讓學生對專業和自身角色有深刻的體驗和理解,了解自己專業所從事工作的特點,明確未來工作的形式以及未來工作的性質,才能準確定位自身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責任義務,從而形成職業道德意識。在老年保健與管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及時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選用小班教學的形式,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在專業教學中加入思政教育,進一步提高教學的總體質量。
2.豐富教學模式。心理輔導,注意側重。在教學中,將學生分成小組開展心理輔導。通過學生自我剖析,讓學生對自身的興趣、能力、性格有所了解,能夠認知到自身的優勢與不足,也便于教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引導,幫助學生增加自信,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能夠讓學生發揚優勢,補足短板。
此外,還要對老年保健與管理的教學形式進行創新,將思政教育通過新形式與專業知識進行融合。例如,通過數字化教學法,利用媒體技術將老年服務內容進行體現,并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能夠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與使命,從而提升職業道德素養。
3.注重具體實踐應用。養老和管理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工作服務中具備更高的技能水平,同時有工作的熱情與責任心。換句話說,就是既要有職業水準,又要有職業道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理論部分的講解,更要讓學生意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因此,要積極開展實踐,提升學生學習實踐與實際工作場景的相關性,盡量貼近現實生活,在實踐中利用實踐場景融入思政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工作的責任以及貢獻,從而提升職業道德素養。
4.拓寬人才培養視角。教育的宗旨就是立德樹人,職業院校肩負著為社會輸送專業人才的重要任務。當前,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多數職業院校將重點放在培養人才的專業技能,忽視了人才的職業素養。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只具備技能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需求,因此職業院校要將人才培養的視野放寬,眼光也要長遠。
學校可以與養老服務機構加強合作,采取實習、社會實踐等方式,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節日活動,讓學生能夠實際到養老服務機構去,以便學生與老人進行互動,與工作人員進行合作。通過社會實踐縮短學生與老年人之間的距離,深化學生的職業觀念,既能夠提升學生的服務技能,又能夠讓學生的敬老助老意識得到培養,從而促使學生的職業素養得到提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專業素質實踐,它也是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學習的螺旋式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5.完善素養考核機制。要想培養出具備綜合素質強,職業素養高的學生,學校還要對學生的職業素養的考核機制進行完善。除了傳統的期末考試,還要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日常考核,讓考核更加多元化,也讓考核結果更加科學。要得到更加科學準確綜合全面的考核結果,首先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既讓評估體系更加趨于普遍和標準化。除了建立評價體系外,還要打造一條標準化的反饋渠道,能夠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能夠了解學生的內心動態,有利于及時糾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完善與優化教學體系。
6.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塑造良好的職業素養。培養職業道德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是一個持久的工程。在職業道德培育中,學生既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體和客體,同時也是教育的動力源泉。學生是最具有可塑性的群體,因此老師要善于挖掘學生自身的能量,讓學生能夠進行自我思考、自我學習,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不斷加強對自身專業的認同,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要滲透職業素養教育,讓學生在校的學習內容更加立體。通過這種不間斷的引導,讓學生對自身以及所學專業與工作都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從而認同專業價值,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與道德品質。
7.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目前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還不具備強大的師資力量,要想讓學生的職業道德得到有效提升,師資力量的培養極為關鍵。高職院校要多途徑吸引高水平的教育人才來開展職業教育,同時要提升原有師資的整體教育水平。此外,還要加強校企合作,如學校與養老機構和醫院各部門的合作,可以引進高素質的行業專家以及來自醫院、養老院的專家作為兼職教師,擴充學校教師資源與人才隊伍,突破現有的教育瓶頸。
8.結合職業發展需求開展課程思政。第一,設定計劃,提高素養。在職業培訓過程中,學校必須將職業教育、德育等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評價納入實踐計劃,課程中除了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有明確規定外,還應明確學習內容,加強思想道德和職業素質教育。此外,要以分數的形式創建行為檔案,收集學生在老年服務活動中的表現以及服務對象的真實感受。同時,學生有義務每學期至少參加10個工作日的老年人服務活動或老年人服務項目。第二,嚴格執行考評制度。為了保證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開展,學校應該嚴格執行預設的考評制度,要根據相關的評估標準對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進行評估。通過落實考評機制,使學生能夠對實踐活動更加重視,從而在實踐過程中對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更加注重,使學生的言行舉止在實踐中不斷得到規范。第三,明確職業需求。學校可以聘請外部公司的專業人員,以便根據公司和機構的實際運營需求對學生的培養提供建議和指導,以提高學生對崗位和服務的理解。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已經有許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需要的人才,使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保持學生的專業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就通常情況來看,專業素質是指專業的內部標準和要求。職業素質是每個職業必須具備的素質和職業規范。學生在養老和管理領域應具備的專業素質,包括老年人保健與管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良好的“仁愛”精神以及好的服務理念等。由于這一事項的起步較晚,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培訓總體上處于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較為良好的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劉曉燕.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新探索[J].文教資料,2010(3):178-180.
[2]王薇.淺談高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的培育路徑[J].科技經濟導刊,2020,28(14):9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