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敏
【摘要】初中生物作為學生感興趣的科學學科,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如何有效提升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是每位初中生物教師一直努力想要破解的難題。課堂教學導入技能的應用,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維活躍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必不可少的一環。
【關鍵詞】初中生物? 課堂導入? 激發作用? 情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8-0110-02
課堂教學導入是在上課開始或學習新課程,進入新單元、新段落的教學之時,教師有效應用各種特定教學手段,以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動機,建立知識聯系的教學行為[1]。“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更是如此。因為學科特點,學生普遍在開始學習生物課程之初對初中生物課充滿好奇和興趣,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和難度的增加,學生的興趣和信心就漸漸失去了,這必然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如何有效提升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是每位初中生物教師一直努力想要破解的難題。課堂教學導入技能的應用,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維活躍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必不可少的一環。因此初中生物教師首先要從觀念上重視課堂導入的功能,并充分地實現它。那么,初中生物課堂導入的技能具體有哪些做法呢。通過理論研究分析了幾百個教學案例,總結出以下五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導入法
創設教學情境開展教學的價值已經得到廣泛而深刻的認可。但情境的選擇與使用主要來源于教師個人經驗,很多教師對于課堂教學情境素材的積累十分有限,常常在教學設計時陷入“無米之炊”的境況[2] 。初中生物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生活聯系緊密。教師要整合教材內容,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自然環境、生活實例來創設學生熟悉的自然和生活情境進行導入,讓學生感知到學習的親切感,并順利接通學習與自然、生活的聯系,形成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
生物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首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來創設真實的生物學情境。比如在學習《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單元,教師可以設計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到自然界中尋找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通過尋找植物活動來導入課堂,學生通過自然情境中的活動,親身體驗了區分各類植物的方法,再回到課堂上來學習這幾類植物的特征,一定會產生強烈的認知需求和動力,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又比如在學習“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教師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以“消失的動物種群”“人類居住地的變遷”情境來作為該章學習的導入,讓學生通過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開展學習,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也能激發學生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為接下來該章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初中生物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在生物教學導入中,教師應該建立起生物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為學生創建一個生活化的學習情境或故事情境。這樣一來,學生對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深有體會,也能進一步促使他們增進想要學好生物學知識的決心。例如,在學習《神經系統的組成》時,從神經系統損傷導致失明、癱瘓的案例入手,創設故事情境導入,讓學生在情境中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欲。在學習《激素調節》這一節內容時,基于糖尿病的高發和常見性,可以設計從胰島素與糖尿病的關系入手,通過生活化情境導入課堂。
通過創設情境導入,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融入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有利于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熱情。 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建立生物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同時加強生物學知識的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和應用。為學生學習生物學科打下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基礎。
二、實驗導入法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中學生物教學中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教師利用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或課外探究實驗導入新課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感性認識、產生興趣,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在初中生物的教學內容中,適合開展實驗導入的內容非常豐富。從利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動物細胞、單細胞生物、真菌、細菌,到觀察葉片的結構、觀察毛細血管的血流情況、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流情況等微觀實驗就有近十個。 直接觀察的實驗和操作性實驗就更多了,有數十個。比如觀察根尖的結果、花的結構、種子的萌發實驗、光合作用實驗等。將實驗觀察或實驗操作作為導入內容,讓學生先通過實驗進行探究,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或通過實驗操作觀察結果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得出的結論就是本節課要講的內容,從而導入新課。
例如,將在顯微鏡下觀察單細胞生物草履蟲或變形蟲的運動作為學習《單細胞生物》這節課的導入。學生通過實驗觀察,一方面已經認識了單細胞生物的基本構造,另一方面通過觀察微小生物的運動使學生對低等的生命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對后面的學習活動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實物展示導入法
生物學教學要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直觀原則,實物展示是直觀原則的最大體現,同時實物展示也可以說是初中生物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最大的特色。當教師帶著實物走進教室,往往引起學生的驚嘆,實物教學導入不僅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對生物學科的熱愛更是起非常大的作用。
有一位廣州某重點中學的初中生物教師,非常重視實物教學,比如在開展八年級上冊《動物的主要類群》這一章時,蚯蚓、魚、蝌蚪、青蛙、壁虎、鳥、兔子都是她帶到課堂的“道具”,學生對此“情有獨鐘”,生物課堂成了最受學生喜愛的課堂, 生物老師成了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生物學科也成了最受學生喜愛的學科。當教師帶著實物走進教室,就已經是最好的導入。學生對于實物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欲,那么接下來的學習就自然水到渠成。
四、生物標本,模型導入
實物展示的導入效果非常明顯,但是并非所有的內容都能夠有相應的實物可以進行教學。生物學科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有大量的生物標本、模型,標本、模型與實物一樣能起到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并激發學生求知欲的作用。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消化與吸收》《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血液循環》《尿的形成》這些章節的教學中,除了實物教學外,使用模型教學也是非常有幫助。 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積累,初中生物教師制作了豐富的教學模型來幫助提升教學效果,這些模型很多是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自研自制的,充分發揮了教師的教學智慧。而且教師自制和改進模型的腳步從來就沒有停歇,比如在2020年的廣東省生物實驗創新大賽初中組獲獎的創新實驗中,就有“消化與吸收模型”“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模型”等模型制作作品。標本主要是一些無法提供實物的動植物標本,比如有些學校有昆蟲標本、貝殼標本、貓頭鷹標本、蜥蜴標本等,是無法提供實物教學情況下的良好補充。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所展示的生物體結構模型或標本,能起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和喚起學生的探索欲等作用,對后續學習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
五、活動導入法
基于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初中生物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各種形式的活動來進行教學導入。在活動導入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課堂氣氛熱烈,課堂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導入活動的設計可以有多種形式,可以是游戲、角色扮演、比賽等。
比如,在《鳥》這一節課的課堂上,可以設計一個趣味游戲活動:讓學生用不同材質、不同厚度的紙張折出各種形狀的紙飛機并進行飛行比賽,看哪些“飛機”飛得更遠。提供改進的機會,在多次改進與試飛中,學生摸索出飛得遠的紙飛機的特點。從紙飛機的活動再引入到鳥類的飛行及與飛行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水到渠成,教學效果好。再比如,在《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一節的教學中,通過小組展開調查學生一天中的食物種類及其包含的營養物質進行活動導入;在《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的教學導入時帶領學生開展栽培平菇的活動;在《人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一節,開展游戲活動“摸一摸、嗅一嗅、聽一聽、猜一猜”導入,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體驗,產生了愉悅的情緒,自然為后面的教學活動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以上五點是本文提出的適合于在初中生物課堂中運用的導入方法。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一環,但也是常常被教師忽略的一環。很多教師認為導入環節是浪費時間,覺得用于導入的時間還不如用來多講一些知識點,多練幾道題目,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也有部分教師雖然能認識到導入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導入的技能,課堂導入過程存在情境素材簡單堆砌、過多使用負面素材、控制不了活動的開展,或過多依賴多媒體播放視頻來取代實物、模型、標本。另外,由于導入環節的教學設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需要教師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做好恰當的設計,實施過程也要求教師有更強的課堂組織能力。因此,生物課堂的導入環節往往是被高高提起輕輕落下的一環,很難落到實處。基于課堂導入技能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希望廣大教師都能做教學中的“有心人”,巧妙設計出與教學內容匹配的導入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讓學生能在有趣、有效、有利的課堂導入環節中,激發出旺盛的求知欲,體驗生物學習的成功和快樂,形成良好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俞如旺.生物學教學技能微格訓練[M].科學出版社,2019.
[2]董飛.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情境教學分析[J].新智慧,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