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軍偉
【摘要】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對于立德樹人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為學校和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指明了方向。本文以《橋梁施工技術》課程為例,探討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學,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 橋梁施工技術
【課題項目】本文為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20—2022年度交通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探索——以“橋梁施工技術”課程為例》成果論文。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8-0182-02
一、背景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這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舉措。通知中用九個段落解答了為什么推行課程思政,課程思政要達到什么目標,怎么推行課程思政三個核心問題。這三個問題最終都落腳在學校這一主陣地。因此,抓好課程思政建設,使公共基礎課、專業課等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發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目前各個學校都在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筆者所在學校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一是成立以書記、校長為組長的課程思政工作組,全面領導課程思政工作,研究部署和組織實施具體課程教學建設及課程教學改革。二是制定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方案,先后實施開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實施情況問卷調研、組織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每個專業遴選核心課程打造精品思政課程等一系列舉措。三是大力宣傳課程思政,在校園內宣傳欄、電子屏、黑板報、廣播、網站、公眾號等宣傳陣地都能看到課程思政的影子,嗅到課程思政的氣息,“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校園內每個課堂都有耕種課程思政的土壤。
二、橋梁施工技術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與教學的融合
《橋梁施工技術》是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公路與城市道路、公路施工與養護等相關專業的一門主干專業課,內容包括橋涵的基本知識、橋梁下部結構施工、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的施工、拱橋及大跨徑橋梁施工、橋面系及附屬工程施工、涵洞施工。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對目前我國各種類型的橋涵施工有較深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施工實例,使學生掌握基本構造、施工方法,為橋梁施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橋梁施工技術》課程內容繁多、專業性強,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識圖能力和力學知識儲備,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屬于專業課中難度較大的課程。同時,《橋梁施工技術》課程可挖掘的思政元素較多,我國有著悠久的橋梁歷史,也是當今的橋梁大國,橋梁建設中處處體現了技術革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工匠精神。針對上述分析,圍繞《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的課程思政五大方面建設目標和內容,筆者挖掘提煉了課程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并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中有效融入。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融入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是一股銳意進取、一往無前的磅礴力量,也是一種上下求索、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橋梁不再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而是一種寓意跨艱難險阻達到勝利彼岸的精神。從一代代中國橋梁建設者接續奮斗到改寫世界橋梁建設格局,從“中國制造”的橋梁現象到世界文明創造的“中國奇跡”,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充分詮釋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這一論斷,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向世界宣告中國夢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
通過橋梁建設領域的知名專家典型事跡,引導學生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培育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以中國橋魂茅以升為例,茅以升不僅是一名杰出的橋梁專家,他一生學橋、造橋、寫橋、教橋。他主持設計和建造了錢塘江大橋,開啟了中國人獨立自主設計和施工大型現代化橋梁的新局面。同時,茅以升還是一位愛國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他在革命年代下定決心走“科技救國”之路,在美國學成后,毅然回到祖國,投身科技報國的事業中去,建造了一座座橋梁,出版了一部部橋梁著作,培養了一批批橋梁人才。他66歲申請入黨,91歲實現夙愿的入黨故事可歌可泣。此外,還有李國豪、方秦漢等等橋梁大師,都是生動的思政素材。以他們為代表的一批橋梁大師鮮活的事例告訴當代學子愛國不是空洞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愛崗敬業,把愛國精神體現在對國家盡責,具體的工作和學習中去。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唯一文明沒有間斷的國家。中國橋梁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西周、春秋,可以說是中國文明史的寫照。從距今1400多年,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橋——趙州橋到世界第一拱橋——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再到2018年建成通車的“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橋梁反映了中國幾千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遷,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巨大貢獻的有力證明。通過橋梁發展史的學習,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憲法法治的融入
橋梁建設作為國家基礎建設的組成部分,通常具有投資大、工期長、人員多、社會影響廣等特點,例如港珠澳大橋因其超大的建筑規模、空前的施工難度和頂尖的建造技術而聞名世界。這種超級工程一旦出現工程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社會影響往往不可估量。將工程中偷工減料、野蠻施工等給國家帶來巨大損失的案例融入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在工程建設中樹立質量就是生命、安全生產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理念,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自覺抵制工程建設中的違法亂紀行為,做一名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五)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的融入
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相輔相成,理想激勵遵守道德,道德護航實現理想。引導學生立志成為一名橋梁設計、建造領域的大師、工匠,增強職業自豪感,在建設交通強國國家戰略中實現個人價值。教育學生樹牢職業道德底線,培養認真負責、踏實敬業的工作態度,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過深水基礎施工難點,培育學生刻苦鉆研,分析和解決橋梁施工中的技術問題能力;通過高橋墩滑模施工、爬模施工、翻升模板施工等施工方法,培養學生技術革新、技術進步的精神,敢于面對學習和工作帶來的挑戰;通過智能張拉、智能壓漿等新技術,培養學生應具有開闊的知識視野和多學科融合發展思維方式;通過大跨徑橋梁養護與運營、裝備制造、新技術、新材料等前沿技術,使學生認識到新型橋梁工業化時代到來的廣闊前景,樹立作為一名未來橋梁建設者的自豪感和責任感;通過交通強國國家戰略,激發學生學知識強技能的熱情,實現交通強國、科技報國直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美好夙愿。
三、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三方共同參與。學校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出制度定方案;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挖素材做設計;學生融入教學活動中,勤思考有感悟。圍繞上述三個主體,課程思政的建設可以從以下角度展開:
(1)加強組織領導。學校是落實課程思政的主體,由書記、校長組成領導小組推動落實,成立學校課程思政工作組,統籌推進學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
(2)強化工作考核。把教師落實課程思政建設情況納入日常教學巡查,并在教學考核和年度考核予以體現。
(3)完善激勵機制。在教學競賽、課題申報、教學成果評比等方面增加課程思政類的項目,給課程思政研究的老師提供更多平臺,將課程思政成果作為評優評先、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
(4)豐富教學內容。從人才培養方案到課程標準,從教案到課堂,將課程思政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5)提升教學能力。一是組織專題培訓,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開設課程思政講座,幫助老師準確把握課程思政融入的尺度,找準課程思政育人角度。二是開展課程思政教研活動,通過教學觀摩、教學競賽、教學研討、集體備課等手段相互交流、資源共享,提升課程思政育人能力。
(6)建設示范課程。在學校重點發展、師資力量雄厚、人才培養顯著、特色鮮明的專業中打造示范課,優先選取已經是各級精品課程、金課的課程或者思政元素豐富的課程,例如本文所介紹的《橋梁施工技術》課程即是國家級示范專業公路施工與養護專業的一門省級精品課程,具有較好的開展課程思政的基礎。
(7)開展教學競賽。組織開展教學設計、說課、微課等形式的教學競賽,達到以賽促建的目的,形成全員參與的局面,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
(8)打造教學團隊。可以在教研室內部成立針對某一門課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集體討論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以及合適的體現形式。既避免個人能力不足造成課程思政走偏,又提升整個教學團隊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
(9)完善課程評價。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作為課程設置、課程標準和教材教案評價的重要內容,將課程評價與確定目標、選擇內容、組織內容、課程實施等納入交互模式,并實施動態評價和全程評價。
四、結語
《橋梁施工技術》課程的思政元素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并在教學當中不斷打磨,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
[2]曹惠.《材料力學》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合與實踐探索[J].科技視界,2020(30):10-11.
[3]劉云霞.高職院校行業英語課程思政的對策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2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