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君霞
【摘要】陶藝作為我國社會實踐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促進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社會文化融合發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據此,本文以小學美術陶藝校本課程的開發及實施為討論方向。第一部分為文獻綜述,通過對知網、萬方及維普等網絡資源數據庫及圖書館紙質報刊檢索有關小學美術陶藝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總結,詳盡闡述了小學美術陶藝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性;第二部分為討論階段,著重討論了小學美術陶藝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中的原則;第三部分為實踐階段,以中街小學為例,論述了小學美術陶藝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的實踐。
【關鍵詞】小學美術? 陶藝校本課程? 開發與實施? 應用與分析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1年平涼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專項課題《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編號:[2021]PLMYZ046。
【中圖分類號】G623.75?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4-0160-02
素質教育深化推進下,我國小學美術教育有了跨越式發展及實質化變革,美術領域長期發展過程中,陶藝作為我國具有民族特色及民間風情的工藝在我國藝術發展及實踐中發揮著重要價值及功能。陶藝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深入民間的理論教育及實踐傳承,而美術陶藝校本課程的開發成為我國學者及教師積極探索的高發區域。
1.文獻回顧
對知網、萬方及維普等網絡資源數據庫及圖書館紙質報刊檢索有關小學美術陶藝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的相關文獻中發現,我國對小學美術陶藝校本課程的開發多以高中、大學為主,鮮有論及小學美術陶藝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的研究。通過研究可以得出,雖然美術陶藝校本課程的開發在我國學術界的討論呈增長態勢,但相對于研究小學領域的陶藝校本課程開發較少,同時相關理論概念界定較為模式,導致教師在開發小學美術陶藝校本課程中存在理論解釋力不足等現象。
有學者就陶藝工藝制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他表示陶藝工藝是一種較為抽象的藝術現象,小學生思維處于固化階段,較為常見的表現方式即依托固化思維模型延展后續思維活動,在具體設計及制作過程中產生瓶頸桎梏,為此,教師應將陶藝課程設計內容直觀化、簡約化,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更好把握陶藝技法的精髓,另一方對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陶藝微課程具有實質價值[1]。
2.中街小學美術陶藝校本課程開發實踐
2.1趣味主題引領探究
發展陶藝校本課程應在堅持遵循“寓教于樂”理念的基礎上,重點體現為確立趣味教學研究課題,保證課程以趣味化的方式激發學生對陶藝課程的興趣。情趣主題的設定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學生的特點,根據小學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制定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創作主題;二是主題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容易提起學生的興趣。
2.2多種技巧的自由選擇
技巧作為陶藝教學及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引導學生在課程中掌握陶藝技法及加深學生對陶藝技法的理解是校本課程開發核心環節。一方面,課程校本的開發不僅要符合學生認知標準,另一方面要融入多種技巧及技法,讓學生在參與課程教學中自主選擇,提高教學課程自主性及開放性的同時,加強學生陶藝參與積極性上具有現實意義。
2.3不同學習領域的融合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陶藝校本課程年級和性格特征,也就是根據現實情況合理安排課程,使學生獲得持久的美術效果研究興趣[2]。陶藝是一門“造型·表現”學科,教師在陶藝方面對學生進行相關的研究,陶藝造型知識的基礎上,運用各種陶藝造型技巧,創造出有趣的陶藝作品。
3.中街小學陶藝校本微課程教學實踐
小學陶藝教學流程設計對陶藝教學氛圍及教學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因此唯有制定科學且合理的教學流程,才可保障教學方案有序實施。從宏觀角度上來看,在陶藝校本課程的教學流程設計中,應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流程實施等內容進行綜合確定,具體如下:
3.1對教學目標進行設計
課程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前預習及準備情況分析課程教學重點,并在實踐課程中根據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及學生具體掌握情況進行綜合確定。此次設計過程中,主要以技能掌握、自由創作及能力拓展三個目標進行,通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陶藝理解,應在具體目標上進行量化處理,通過多元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直觀體驗陶藝技法[3]。
3.2 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
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將直接影響校本課程開發及教學的實質教學,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摒棄傳統的單一理論知識傳輸,圍繞陶藝制造的特殊性,通過知識、活動、技能及體驗多個方面融合,構建科學陶藝教學課堂。
3.2.1 對技能方面的掌握
技能掌握是陶藝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引導學生相關技能認知的核心過程,在此課設計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及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此環節的教學設計主要以基本手法及塑造方式為主,并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的基本形狀進行教學,教學活動設計如表1所示。
3.2.2 采取自由創作
自由創作是此次教學實踐的重點,同時也是教學實踐的難點,自由創作不單意味著學者對課程知識學習總結與概括的體現,更意味著學生對制造方法理解及融合自身思維的自主創作。具體活動設計如表2所示。
3.2.3 對能力方面進行拓展
能力拓展是此次教學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力拓展的廣義即學生對既有事物認知的延伸及對事物認知概括的具體化教學,其狹義泛指根據學生不同喜好及協調能力的差異進行差異化調整。此次教學設計主要以狹義觀念為主,根據學生在陶藝制作中技能存在的不足進行完善。
首先,學生通過完成后鼓勵小組間相互評價,在點評與思考過程中學生會不斷推敲陶藝制作中存在的不足,進而通過不斷推敲及完善,以此拓展學生的制陶能力。其次,根據學生能力的差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師給予的任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縮短學生之間的差異,能力較強的同學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幫助能力較弱的學生制陶,進而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激發學習興趣,有效地縮短了學生之間的差異,而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學習內容,也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建立全新思路,拓展學生陶藝技能發展,將小組合作學習發揮最大價值。最后,組織小組進行相互點評,引導學生發現小組制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時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制陶能力,教師可設置相關作業內容鼓勵學生合作完成,一方面可進一步提高教學作業的實效性,同時對促進學生陶藝技能理解及審美能力等方面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4.結論
綜上所述,利用陶瓷校本課程構建小學藝術高效課堂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趣味性與實用性,在培養學生美術操作技能和實際操作技能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陶藝校本課程教師要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課堂價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整體進步。
參考文獻:
[1]沈欣輝.初中陶藝校本課程開發的行動研究[D].揚州大學,2021.
[2]秦奕東. 基于核心素養的廣州第四中學陶藝校本課程的研究與實踐[D].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19.
[3]何玲萍.立足學生發展? 彰顯學校特色——陶藝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7(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