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偉 宋利明
【摘要】課程思政已經成為高校課程教學的新要求,按照課程思政的要求,以“海洋情”為主線進行了《航海概論》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將課程思政的案例和元素有機地融合在課程教學實踐當中,探討了課程思政融合教學的方法,以期能夠在三全育人的全方位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海洋情懷和海洋意識。
【關鍵詞】航海概論? 課程思政? 教學思考
【Abstract】In the current college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as become a new requir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navigation with the main line of “ocean feelings” was explored, the cases and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rganically,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were also probed. In the all-round process of “three all” education, the students ocean feelings and ocean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cultivated.
【Keywords】introduction to navig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urse; thinking of teaching
【基金項目】 新時代背景下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教育部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復合應用型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A1-2018-15-001)。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8-0143-02
一、前言
為了能夠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全國教育大會的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馬克思主義學科為指導,全力協同構建其他學科和馬克思主主義學科協作一致,把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深入地融合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發揮學校層面、各種課程和各種資源等方面的綜合作用,實現課內課外結合、網上網下結合、校內校外教育結合的全過程育人,從而能夠構建全方位育人的體系。
在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要能夠將課程思政的內涵和要素有機地貫穿,能夠深入挖掘出專業課程所包含的各種思政要素以及各種思政案例,并進一步地能夠將這些思政要素和案例充分、有機地融入到專業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從而能夠體現出專業課程的思政內涵,能夠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完成課程思政。本文以我校公共選修課《航海概論》為例,摸索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如何能夠融入思政元素,從而完成在課程思政條件下的課程教學。
二、課程概況
《航海概論》課程是一門我校非涉海專業的全校公共選修課,也是我校海洋漁業科學與專業《航海學》課程群衍生出來的講述基本航海知識的課程。自從2016年開設本科課程以來,已經有7個學期,選課學生大約有300名之多。
針對《航海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正在持續進行,從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錘煉、課程的輔導、教學內容的設計、基于目標達成度和試卷定量分析的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課程綜合的和深度的教學模式改革和課程質量評價體系的完善。使得本門課程不斷地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完成自我革新,不斷地煥發出新的活力,能夠吸引我校非涉海類專業的學生選修本門課程。
三、課程思政的建設思路
針對我校《航海概論》的課程特點,結合我校歷史,制定了以“海洋情”為主線的課程思政的建設思路。
課程目標:①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初步掌握航海學的基礎知識,能夠掌握地理坐標、船舶航行的航向和航速、船舶航行的距離、船舶的航速與航程;②通過海圖識別的學習,具備查看海圖和準確使用海圖的能力;③通過助航標志的學習,具備使用助航標志和協助航行的能力;④通過對航線和航行方法的學習,具備不同情況下,準確地使用正確的航行方法的能力。
課程思政的目標:①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海洋意識,擴大學生的視野,認識到新時代下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感;②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掌握在各種復雜情況下的綜合分析判斷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決策能力。
最后根據課程教學內容,要設計好課程思政的契合點,以及課程思政元素或者課程思政融合進課程教學內容的方法和方式。
四、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
考慮到我校《航海概論》課程涉及到的內容覆蓋面比較寬,涉及到的航海知識比較多和授課對象為非涉海專業學生等特點,這就為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提供了較為豐富的選擇素材和思政案例。根據每章內容和涉及到的知識點的差異,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方面,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比如若干張圖片、若干個故事情節、典型的人物故事、典型的航海案例或者熱點新聞等作為思政案例或者思政元素的切入點。通過這些切入點,將課程思政和課程內容有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能夠激發教學內容的活力,激發課程思政的融合性,將二者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
具體到本課程《航海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和融合如下所示:
第一章航海基礎知識。在講述航海基礎知識的時候,引入了鄭和下西洋案例。從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鄭和帶領船隊先后7次下西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航行途中順便拜訪了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作為中國古代最大規模、船只和海員數量最多、時間最長的海上航行,足足比歐洲的地理大發現早了近百年。其重大意義體現在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和海上貿易的序幕,尋求建立和諧共處的國際社會秩序;鄭和下西洋是一場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鄭和下西洋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第二章向位換算。在講述方向的確定與劃分、航向、方位和舷角的時候,引入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逐漸發現磁石的指北效應,從而將其應用到了航海領域,開啟了世界航海的序幕,促進了地理大發現和海上貿易。從而讓學生意識到中國古代發達的航海技術,激發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養學生要勤于思考和判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海洋意識。
第三章海圖。在講述海圖的時候,通過對海圖的講解,了解到目前大多數使用英版海圖,中版海圖僅在中國沿海使用,教育學生我們近代受到的屈辱,海洋強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也同時教育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眼光。通過對海圖識圖的學習,使學生充分理解到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辯證唯物主義精神,才能準確地把握海圖的可靠性,才能保障海上安全航行。
第四章助航標志。在講述燈塔的時候,采取多媒體的形式播放了《中國燈塔》紀錄片,講述了中國燈塔的建設和發展歷史。對于近代燈塔而言,從開始建設就采用了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技術等;但是卻被西方殖民者所控制,帶有較強的殖民色彩。而現代燈塔則是我國獨立自己建造的,擁有完全的權利。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修建了越來越多的現代化燈塔,尤其是在南沙建設的現代化燈塔,體現了我國的主權。這說明,只有當國家強大的時候,才能夠擁有主權和技術,才能夠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夠獨立自主地發展。
第五章航線和航行方法。在講述海上航線和航行方法的時候,通過觀看中影集團出品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電影,了解海上航線和航行方法,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弱國無海防,在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建設海洋強國的決心和意志力,認識到新時代下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感。
五、總結和思考
《航海概論》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體現了“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為實現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一次嘗試。以《航海概論》課程為基礎,充分挖掘其內在的思政內涵和思政要素,按照“海洋情”為主線,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各種思政要素融入課堂教學內容當中,培養了學生的海洋意識和海洋情懷,激發了學生為建設海洋強國和海洋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精神。
對于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是十分復雜和困難的。主要在于無法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想政治動態和價值觀的動態變化,也很難對比沒有添加課程思政內容和添加課程思政內容之后的教學效果的評估。對于課程思政質量的評價可以采取思政內容、思政教學方法和思政的價值指標等,設計表格,讓學生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將能夠促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進和完善,比如思政案例和教學內容的結合、思政授課方法和思政意義等方面,從而能夠不斷地提高思政教學質量。
今后,將加強與其他涉海類高校的相互聯系,吸取《航海技術》或者《航海概論》等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或者思政案例,來提高本門課程課程思政的設計思路、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設計、課程思政的教法和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等,共同推進《航海概論》課程思政和課程內容的無縫融合,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N].人民日報,2016-12-09,(1)
[2]王雪峰.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4):54-56.
[3]劉紅明.彰顯航海文化特色創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5):49-53.
[4]江定濤.海洋文化在航海類高校人才培養中的思政教育價值研究[J].交通職業教育.2014(1):15-17+20.
[5]鄭尚龍,楊神化,曹寶根. 航海技術專業“課程思政”融合教育探索——以“航海氣象學與海洋學”為例[J]. 航海教育研究. 2020,37(1):69-74.
[6]鄭尚龍,楊神化,曹寶根.航海概論“課程思政”融合教育的探索[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1(3):78-83.
[7]鄭麗娜,潘奕雯,李晨希,姜慧.高校《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設計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5):55-56.
[8]李文娟.“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航海類高校“原理”課的創新建設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20,37(2):88-93.
作者簡介:
李玉偉(1984年-),男,山東省梁山縣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漁具理論和漁具水動力學研究。
宋利明(1968年-),男,教授,博導,主要從事漁具理論和漁具水動力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