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娟
【摘要】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是素質教學的內容,老師應該充分運用這一課程,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素養,培育他們正確的學習態度。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應培養好的守法意識、誠信性、規則性意識、國家觀念等,教師應扮演主導角色,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識、新理念。但由于教學思想相對落后,老師仍以課堂教學和講授的方式,組織了道德和法治兩種教育方式。教師的聽課方式,使課堂氛圍變得沉悶起來。道德和法治課的學生在上課時,很難對教學的內容有興趣,甚至因為教學的內容過于枯燥、乏味,從而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本文分析了當前初中教學的現狀,提出了以學生核心素養為重點的德育法治教學策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學、體驗式教學、分層教學、生活化教學等。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6-0054-02
一、前言
對初中生而言,道德與法治是隱性教育的內容,初中生不僅能在這門課程上學習知識,而且能夠在心理上獲得教育,從而逐步實現心理的成長。為了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老師首先要遵循自主性、主體性、開放和隨意等原則,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發展空間,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擁有健康的心靈,使學生充分地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到實際生活中去。《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應培養好的守法意識、誠信性、規則性意識、國家觀念等,教師應扮演主導角色,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識、新理念。但由于教學思想相對落后,從而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本文分析了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提出了以學生核心素養為重點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學、體驗式教學、分層教學、生活化教學等。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現狀
在素質教育推進的過程中,學校不斷重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但部分老師對這一點缺乏注意,認為僅有數學、語文、外語才能成為重點教學的內容。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只是簡略講解了一些教學理論知識,沒有激發學生對課堂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無法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這門課程樹立了正確的生活觀念,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育。[1]任課老師應該重視目前德育教學在課堂上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需求,不斷改進和完善德育教學的模式。
三、初中學生法治意識素養培養有效教學的對策
(一)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道德與法治教學,只有具備了核心素養,學生才能積極面對學習和生活。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教育。首先,教師應善于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在教育方面,應更多地運用榜樣和法治等手段,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總結經驗教訓。
(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為了提高教學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上的有效度,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老師需要組織小組教學。由于初中生性格較好,容易受到新鮮的事物吸引,而開展團體合作學習,讓他們互相討論、發表觀點,既能激發課堂的教學氛圍,又能激發他們強烈的團體精神,使他們能夠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理論知識,提高個人綜合素質。老師應科學地把學生組成一個個學習小組,每一個小組的水平接近一致,這樣可以保證每個小組的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積極地參加團隊活動。例如,老師可以將內向學生與外向學生劃分成若干組,這樣外向學生可以帶動積極的說話,讓他們在內向學生中發揮作用。在分組合作的學習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發揮自我引導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維、引導他們的學習自主表現,這樣可以加深記憶與理解所學知識,并從中得到領悟,進而讓學生認真地對待生活。在團隊學習的模式下,教師也應該不斷地滲透道德與法治的理念。
(三)開展實驗式教學
初中生道德與法治包括大量關于學生生活的實際內容,采用體驗教學的模式,可以使學生更多地動口、動手,更好地優化教學效果。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體驗性的教學是要求老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習活動,通過扮演角色和模仿,感受到不同人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從而讓學生真正了解道德與法治相關的內容。一般而言,教師可以根據課前的內容,設計課前角色扮演或仿效活動。在這一時期,老師扮演“導演”的角角,安排了內容,學生為“演員”,根據他們的興趣和喜好選擇了角色。體驗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感情交流,鼓勵他們闡述對問題的看法,并鼓勵他們闡述對問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將它轉化成解決人生各種現實問題的行為。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上,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附近養老院去看望老人,為老人捶腿、唱歌,陪他們聊天。通過這一體驗,讓孩子感受父母不容易,從而學會感恩。從而通過經驗式的教學,使學生具有正確的道德、法律觀念,從而使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形成正確的道德、法律觀念,達到教育目的。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中,理論聯系實際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針對學科的特點,教師應該注意對游戲、情景、體驗等課堂教學的選擇,使課堂成為故事演講、情景表現、師生互動游戲、行為能力展示等活動的場所。
(四)開展生活化教學
《道德與法治》教學,一切的理論知識都源于生活,并最終在實際的生活中得到應用,因此,對這門課程的生活性教學十分重要。學齡兒童的理解和學習能力比較弱,教師只是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來引導學生了解所學的知識意義。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培養心理質量、價值觀念、動機態度。
(五)開展思維教學
德育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過程就是仔細分析現實和書本理論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對問題進行了推理。有些初中生由于年紀小,閱讀速度和分析能力水平都會因此受到很大的限制。德育教師平時應在理論和實踐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閱讀和思考的指導和訓練,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現實和理論中的數量和關系。學生學習時,要注意挖掘理論和現實中的一些隱藏因素和條件,篩選出關鍵性信息,排除具有干擾性的信息。如果在選擇題和閱讀中學生自己一開始就對問題沒有任何的想法,我們的教師可以試著讓學生重新組織和理解教學中教師給出的信息,這樣我們的學生就已經可以很快地找到了理清問題的方法和突破口。
四、更新教學理念,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并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要作為一名良好的思想引導者,組織學生有意識地開展認識探究,并從中獲取新知識與能力,所以,教師自己也要有創新精神,通過對教材的仔細鉆研,明確重難點,將知識內容有意識地組織起來,從而找到了課堂教學的突破口,從而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也通過對教材的仔細鉆研,明確重難點,并將知識內容有意識地組織起來,從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但在學校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如果老師的教法陳舊,盡管將知識傳授給了中小學生,卻不能培養他們發現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對新鮮事物的掌握也較差,不利于中小學生今后的健康發展。充分考慮到中國今后社會的大方向,學校不要再簡單地讓學生去學專業知識,要重視對中小學生探索精神的培育。
創設和諧輕松的教育情境,讓學習者形成足夠的求知欲。而興趣才是最好的教師,也只有學習者形成了強烈的興趣,才能夠進一步開闊自身的眼界,并根據自己所制訂的學業規劃主動地去實現,對教學的目的也就更加清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所以,創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情境非常關鍵,讓學習者在一個愉快的環境中都能形成興趣愛好,充滿激情,而且學習效率會高得驚人。通過教學實踐,創設多種教學情境。
1.課堂語言要藝術化,教師要用幽默詼諧的話語活躍課堂氣氛,用生動有趣的話語能夠讓學生產生想說的愿望,從而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并積極探求新鮮東西。創設這樣的課堂情景,關鍵在于細心挑選內容,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2.使用了多媒體技術。多媒體以其形象、生動活潑的表現調動著學生的興趣,所以,多媒體的運用能夠讓課堂上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從而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
3.熟練地運用實踐問題。法律教育和學生思想道德上的關聯非常密切,但在法律實踐教育中,老師所選擇的內容往往存在著明顯的時間滯后性,法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學生培育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積極建設者,而老師空洞的道德說教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生活有很大的關聯,影響學生的道德觀念,從而會產生對社會發展和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要充分運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以學生的興趣話題為切入點,營造濃郁的法律學習氣氛。
五、結論
在當前的現代初中教育中,如何引導學生擁有思維的方向是現代初中生教育工作的首要解決問題。例如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用題涉及的范圍以及生活知識面廣,相應的思想與思路往往會有些復雜。由于它們之間的關系,初中生很難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準確理清自己的思路,無法將自己所學的理論充分整合運用起來,從而靈活運用到實際的問題中。
為了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教師必須首先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從實踐出發,開展具有激發性的教學能力,把理論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從一點滴滴的做起,在無形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素質,使學生真正地掌握知識,最大程度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沈靜.讓學科德育煥發勃勃生命力[J].現代教學,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