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
【摘要】歷史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使學生形成時空觀念,了解歷史紀年、歷史大事年表等,引導學生能夠對獲得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史料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引導學生以史料為依據,對于歷史進行客觀的評判,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教師還要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下面,我從“一、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二、初中歷史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三、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優化策略”三個方面入手,就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 初中歷史教學? 歷史課堂提問
【中圖分類號】G633.5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7-0110-02
在歷史教學時,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通過課堂提問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具有啟發性,以教學目標為中心,提問要由容易到難,設計的問題要循序漸進,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下面,我就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進行分析。
一、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課堂提問有助于師生之間進行交流,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教師通過課堂提問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受到啟發,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教師運用有效的提問策略有助于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討來得出觀點,可以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二、初中歷史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目前,初中歷史課堂提問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的提問沒有激發學生的思維,在提問時提問學生“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問題學生在回答時不需要開動腦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有些教師提問的問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出的問題學生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學生很難給出回答。有些教師提出的問題指向性不明確,比如,“談談你對某個人物的看法”,缺乏指向性的問題,學生不知從哪個方面進行思考。有些教師的提問流于形式,事實性、記憶性的問題不具有思考價值。很多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學生回答遇到困難時沒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導致課堂教學的效率比較低。
三、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優化策略
(一)教師要重視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
教師要重視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可以促使學生邊思考邊學習歷史知識,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學習更加具有目標。學生在情境中可以學習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例如,在講《百家爭鳴局面》時,我借助多媒體展示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一些思想言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無為而治”“兼愛、非攻”“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言論的含義嗎?這些言論分別歸屬于哪個思想家的哪點主張?我們這節課來學習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學派思想家的主張。”學生帶著問題學習這節課,在學習完后,找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道家老子的主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兵家的主張,代表人物有孫武。“無為而治”也是老子的主張,他主張順其自然。“兼愛、非攻”是墨子的主張,墨子是墨家的創始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的主張,他反對非正義的戰爭,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本課,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促進了學術和思想的繁榮,促進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
(二)課堂提問要具有啟發性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教師要設計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歷史思維。教師善于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在學生思考時,教師要給予指導,促使學生積極進行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歷史問題,增強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例如,在講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這節課時,我先展示了一段漢武帝繼位后諸侯國問題的視頻,使學生理解到諸侯王勢力的強大以及漢武帝面臨的政治危機。我出示兩則思想和經濟方面面臨問題的材料,并使學生概括出問題。我提出問題:漢武帝是如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我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從政治、思想、經濟方面來說一說漢武帝解決問題的措施。學生回答:政治上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實行刺史制度,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使用儒士做官。在經濟上將鑄幣權收歸中央,鹽鐵官營、專賣等。
(三)提問要以教學目標為中心
教師的提問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進行設問,通過問題的引領引導學生了解課程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問題,提出的問題更有針對性,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教師將課程的重點、難點分解成容易理解的、具有趣味性的問題,驅動學生積極思考,逐漸掌握本課的重要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例如,《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這節課主要介紹了商鞅變法,以及都江堰的修建和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我向學生介紹了商鞅變法的背景,并引導學生讀課本,找到商鞅變法包含的內容以及作用,并提問: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商鞅變法?學生閱讀課本,找到了商鞅變法的內容,學生對商鞅變法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說:商鞅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也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所以會成功。有的學生說:商鞅變法得到了地主階級的支持,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有的學生說:商鞅具有改革的勇氣,敢于同阻礙變法的舊勢力做斗爭。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學生可以有重點地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四)提問要循序漸進
教師的提問要循序漸進,教師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進行提問,教師要對問題進行由易到難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隨著問題的深入得到發展。教師要增加分析型問題的提問,使學生通過分析來解決歷史問題。
例如,在講《隋朝的統一與滅亡》這節課時,我提出問題:隋朝建立前中國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我出示圖片使學生觀看圖片并說一說圖中的政權之間的關系。我又提出問題:隋朝為什么能夠統一全國?學生思考并回答。我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隋朝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都比陳朝更加有優勢。長期的分裂割據,人民也渴望能夠統一。我進一步提問:隋朝統一全國有什么意義?學生進行總結。循序漸進的提問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設計的問題要具有指向性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具有指向性,教師在提問時要做到具體,而不是讓學生籠統地談談對某個歷史人物、某個歷史事件的看法。教師要減少對問題的籠統問法,在提問時,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對問題提供多種思考方向,使問題的解答更加全面。教師在學生回答后要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歸納,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討論,減少與問題無關的討論。
例如,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節課我提出問題:唐太宗有哪些賢明的治國思想?他在位時實行了哪些措施促成了“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我把4名學生分為一個小組進行小組討論。學生進行討論并從經濟、政治等方面總結唐太宗采取的措施。在學習武則天時,我提出問題: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哪些?怎樣評價武則天?學生讀課本并進行討論。在學習唐玄宗時,我提出問題:唐玄宗和唐太宗在治國上有哪幾點相同的地方?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并總結。這節課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局面,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又如,在講《盛唐氣象》這節課時,我向學生展示了唐朝劉禹錫寫的詩詞《百花行》,并提問學生: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景象?學生回答:這首詩描寫的是長安城人們賞花的盛況。我補充:通過這首詩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唐朝前期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的景象。學生讀教材,并回答下面問題:1.唐朝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有哪些表現?2.唐朝的民族交往有哪些表現,原因是什么?3.唐朝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唐朝著名的詩人有哪些?學生讀教材,并回答:唐朝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曲轅犁和筒車,手工業出現了絲織品和陶瓷,商業交流繁盛。唐朝注重民族交往,主要表現為唐蕃和親,代表事件為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唐朝的社會風氣是開放的,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等。具有指向性的問題可以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加清晰,便于學生回答。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重視課堂提問,通過提問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通過歷史情境來吸引學生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歷史研究興趣。教師的提問要具有啟發性,在提問時以教學目標為中心,提出的問題要循序漸進,問題應具有指向性,而不是過于籠統,教師的提問要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使學生在回答時能夠結合所學知識并給出自己的觀點。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綜合的觀點來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水平,使歷史課堂因為提問而精彩。
參考文獻:
[1]朱麗娟.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21(6):155-156.
[2]張舒怡.基于歷史核心素養的課堂有效提問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19):10.
[3]戴榮婷.談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智力,2020(1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