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教育是當前優(yōu)秀人才的必須具備因素之一,許多小學早早意識到其重要性,不斷地加強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不止是在課內加強,課外依舊強化。課外加強對學校和學生還有家長而言都是一種壓力。課外加強一種是家庭自學,另一種是課外輔導,無論是哪種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都起不了作用。而且由于近兩年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叢生,教育主管部門近期再次強調要增強學校課后服務供給,用課后服務遏制校外培訓亂收費的現象。本文就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后強化重要性和策略出發(fā),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后強化提供方法和思路。
【關鍵詞】小學? 道德與法治? 課后強化?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65-02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后強化的重要性
(一)為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
小學生對于是非對錯沒有很好的觀念,常常會因為不知道法治而形成錯誤的觀念,從而在一時好奇中犯下嚴重的錯誤[1]。雖然,很多學生會在家庭教育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但是家庭的理念太過于單一,無法給孩子完整的、正確的世界觀。然而,強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后學習就給了學生很好的糾正自身認識,提升世界觀、人生觀養(yǎng)成的機會。小學階段是學生各種道德觀念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將學生的思想道德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對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和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現有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存在教學時長太短、知識涉及面太窄、對于學生的教育不深刻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因此,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行課后的強化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變成課后實踐活動,降低家長的接送負擔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作為一門課程進行課堂教學固然重要,但是要想讓學生真正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中,就要積極組織各種實踐活動[2]。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另一方面則能很好地將課堂活動變成實踐活動,增加學生在校的時間,降低“三點半”放學的現象,解決家長上班時間無法接送的后顧之憂。對于小學生來說,自主行動能力較弱,需要家長和老師的保護。而學生家長按照正常上下班時間是沒辦法接孩子放學的。而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后強化可以適當延長課后教學時間,課后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正常下班時間。這樣一來,學生家長能夠在下班之后接送孩子,為學生和家長都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教學環(huán)境。這樣的課后強化方式對于孩子來說增加了學習知識和玩耍的時間。對于家長來說則降低了上班焦慮,提升了幸福指數,是非常值得推廣的教學方式。
(三)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是非常嚴肅的,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神貫注,這樣的教學氛圍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壓抑的[3]。而道德與法治本身又非常重要,能夠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后強化本身就可以形式多樣,與課堂上的教學形成區(qū)別。在課后強化教學中,授課為輔,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復習所學的知識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學習,除此之外,為了學生更好地生活,教師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來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例如做游戲、看書、畫畫等。在這樣的課后強化學習中,學生可以積極探索學習的樂趣和道德與法治的應用場景,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基礎。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進行課后強化是提升學生學習多樣性,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方式。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后強化的策略
(一)提升教師素質和水平,建立資深師資隊伍
道德與法治本身是非常實用且具有綜合性的科目,對老師的知識積淀要求非常高。而且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老師要能將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交給學生一些實用的法律知識和正確的價值觀,這些都要求老師要有豐富的經驗。當前教學的教師因為教學工作多,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可以聘請資歷老甚至是退休后的優(yōu)秀教師或者社會志愿者。這些教師和傳統(tǒng)教師不同,教學模式也另類、有效,可以提升學生的知識接觸面和學習興趣。第二種方法不同于外聘,可以組織學校相關教師到不同環(huán)境的學校里面進行教學,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fā)揮好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場所在課后服務中的作用,讓學生享受到更多優(yōu)質的課后服務資源。同時,可以通過統(tǒng)籌核定編制,配足配齊教師,使學校師資得到充足保障。通過制定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保障辦法,將課后服務經費主要用于參與課后服務教師和相關人員的補助,推行教師“彈性上下班”制,加強對參與課后服務教師和人員的激勵。只有教師具有良好的素質和水平,才能提升教學質量,達到課后強化學習的目的。
(二)強化學生對于日常生活的認知
小學階段是學生提升自我認知水平,建立生活獨立基礎的階段[4]。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年齡小,對于生活的認知不充分,所以需要良好的素質訓練來約束自身的行為。而小學道德與法治就是這樣的素質訓練。做好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后強化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感悟的過程。例如在學習消防知識的時候,通常小學生對于“火”沒什么概念,對于消防工作也不了解。雖然能夠在課堂上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但是要想建立良好的學習理念并且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還需要課后強化的作用。在課后,對于消防知識的學習就可以不用局限于課堂上。可以通過組織消防活動讓學生進行實踐,了解火災發(fā)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建立長久的記憶,最后轉變?yōu)樽陨淼哪芰ΑK裕M行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后強化學習能夠提升學生對于日常生活的認知。
(三)開展課后實踐活動,強化學習效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需要進行有趣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深化學習效果,其中最有效的就是開展課后實踐活動[5]。在課堂中還是主要教授專業(yè)理論知識,學生們也能在課堂中學習到一些正確的認知。但是道德與法治的學生不是為了滿足考試任務,而是在生活中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保證自己、家人或者朋友的權益。這樣的課程光靠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是不能夠讓學生完全掌握的。因此,在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要積極組織課后的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我愛我的學校》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意識到學校是大家的家,要從內心深處愛護并且尊重它。課堂上老師可以向小學生講述一些歷史上偉大的學校,告訴學生這座學校發(fā)生的故事和出現過的著名人物,號召大家向榜樣學習。在課后就可以帶領學生逛一逛校園,一邊逛一邊講解,讓學生對學校重新認識,提升學生對于學校的了解程度,從而生出敬佩和愛護之情。
(四)在課后強化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和行為約束意識
小學階段學生并不知道什么行為是好的,什么行為是應該被制止的,如果不及時地糾正這些行為,讓其自由發(fā)展下去就會在學生心中形成錯誤的世界觀,從而產生一些不合時宜的行為和思想。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和家長一味地進行勸導和說教是沒有用的。而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本身就非常有引導性,為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學習課程的時候,老師可以根據這一現象布置課后作業(yè)《別人眼中的我》,讓學生在課后換位思考,從別人的角對自己進行審視。通過這一課后強化教學,可以在生活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樹立良好的行為打下基礎。此外,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計劃生育的實施,每個家庭幾乎都是獨生子。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出來的孩子不僅沒有謙讓意識,還會降低對別人的共情能力,成為自私自利的人。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就可以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后強化教學,讓學生組成小組扮演家長和孩子。設計一些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日常情景,對于學生在表演中的不適行為進行指正,從而讓學生知道什么行為是值得學習的,什么行為是要改掉的。從而建立屬于自己的行為觀,并且在之后的生活學習中用這個標準來約束自身的行為。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后強化中學會約束自身的行為,樹立對世界和他人良好的態(tài)度,這對于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結語
小學是所有學習生涯中最長的一個學習階段。因此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會讓學生終身受益,道德與法治教學就承擔著這一責任。而課堂上時間和場地有限,只能學習到理論知識,對于知識的實際應用并沒有很好地實踐到生活中去。因此,要想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就要強化課后學習。老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狀態(tài)結合起來,建立屬于學生自己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將學習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應用起來。同時,進行道德與法治的課后強化可以克服課堂上沒有場地的困擾,在課后組織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通過角色扮演和氛圍營造,讓學生知道正確的行為和良好的世界觀應該是什么樣子,從而產生對他人的共情能力,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是學生未來更好發(fā)展的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條件之一。
參考文獻:
[1]鄔云禮.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后強化[J].教學與管理,2020(5):61-62.
[2]賴蘇銀.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德法融合的教學策略[A].全國科研理論學術研究成果匯編:社會科學(六)[C].2020.
[3]郭順洪.強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讀天下(綜合),2020.
[4]龔瑤倩.體驗,增強小學品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J].啟迪與智慧:上,2020(5):86-86.
[5]馬飛.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途徑[J].新課程(教研版)2019(4).
作者簡介:
賈淑花(1969年-),女,甘肅臨澤人,高級教師,大專,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