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永
【摘要】認知策略是學生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術,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出相關信息,從而更好地助力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記憶效率和認知效率,因此認知策略在學生的學習中尤為重要。教師也要認識到認知策略在教學中的意義,這樣才能在認知策略的指導下,優化和完善教學計劃,合理地將認知策略運用到日常教學中。本文主要以初中物理學科教學為例,探討了認知策略在初中物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途徑,希望可以為初中物理教學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初中物理? 認知策略? 學科教學? 實施途徑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課題名稱:認識策略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JZ1 90185(福建教育學院資助)。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89-02
一、認知策略的相關概述
認知策略來源于教育心理學,是學習策略中的一種,其基本功能主要概括為兩個方面,分別是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與整理和通過對信息的分類實現系統化的儲存和記憶。通常在教學中運用認知策略,教師會指導學生針對學習的知識內容,對知識內容進行簡單的加工,形成網絡形式的關系圖,助力學生記憶,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深層理解[1]。
認知策略可分為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其中復述策略主要運用的是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會自覺地維持在學習材料上,便于教師進行知識的輸送,例如在學習概念性知識或者標注重點內容時,我們會提醒學生進行畫線標注,這就是教學中常用到的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一般是將新知識與腦海中已經學習或者形成的知識進行聯系,從而加深對新知識意義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常用的做筆記、提問、生成性學習均屬于認知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而組織策略指的是引導學生整合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符合學生直觀形象思維,方便學生明確知識點與概念之間的關系,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便于學生日后進行知識提取。
二、認知策略與初中物理教學的聯系
要想有效地發揮認知策略的作用,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找到認知策略與學科教學之間的聯系性,經過深度鉆研教材,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其與初中物理教學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借助認知策略,指導學生高效學習,扎實學生的物理知識基礎,進而促進學生物理學科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認知策略的運用能夠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
應試教育理念在我國教育中根深蒂固,雖然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轉變應試教育思想,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還仍然殘留應試教育理念,它不僅存在于高中教學中,在初中教學中也依稀可見。其中物理教學也是如此,教師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將知識單方向的傳授給學生,缺乏與學生的有效活動,導致初中物理教學效率難以提升。在應用認知策略時,教師會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學習上的指導,強化與學生的交流,確保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
(二)認知策略的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物理科目不是中考的主要考查項目,加之物理的知識難度,大部分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薄弱,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不重視物理科目的學習,導致物理知識基礎薄弱,無法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認知策略的應用,注重的是學生對知識的加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記憶能力,強化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在運用認知策略時,教師會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現知識更深層次的規律性,從而使學生可以自覺的將新知識與學習過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在幫助學生排除學習困難,降低學習難度的同時,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運用能力[2]。
(三)認知策略的運用會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認知策略是學習策略的一種,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有效的規則、方法和技巧,在運用時,教師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然后指導學生掌握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有目的、有意識的制定有關學習過程的方案,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進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認知策略,教師會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加工、記憶和消化,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認知策略在初中物理學科教學中的運用途徑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積極進行角色的轉變,從課堂上的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和學習能力提升的促進者,還要發揮自身幫助者的作用,給予學生足夠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完善的學習認知,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運用認知策略前,教師要充分了解認知策略的含義與具體應用事宜,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從而更好地將認知策略與學科教學聯系在一起,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一)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接觸,在以往的教學中,過于重視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學”,導致教學活動成為了教師單方向傳授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學效率無法快速提升,教學質量也得不到保障[3]。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注重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增強與學生的互動,強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將“教”與“學”的活動協調起來,從而符合認知策略的要求,給予學生更加完善的教學指導。例如,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中,我們首先應該明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的條件,使學生知道聲速,初步認識聲音的傳播形式,與學生一起探究身邊的聲現象。教師可以采用“視覺聯想法”,增強與學生的互動,演示正在發聲的揚聲器上,有小紙人在跳舞,讓學生在直觀的視覺觀看中,理解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這樣的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再加上物理實驗教學,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鍛煉對知識的運用,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更好的確保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借助實驗教學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物理知識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需要教師兼顧實驗教學,引導學生通過物理實驗,驗證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一方面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經過學生假設、動手操作、探究、得出結論,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能夠合理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這才是初中物理學科教學的意義所在[4]。考慮到初中階段學生容易受到認知水平的限制,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活躍學生的積極思維。例如,在“液體壓強與流速關系”的實驗中,主要的實驗方法是向豎直放置的兩張紙中間吹氣。在開展具體的實驗前,教師要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猜想實驗現象,部分學生猜測紙張會被吹飛,另一部分學生則持反對意見,而實驗現象表明兩張紙靠得越來越近。出現實驗現象與學生猜想相互矛盾的狀況,從而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借助學生的認知沖突,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帶著“一探究竟”的態度,展開具體的實驗,分析紙張靠近的原因,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還會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強化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三)利用背景知識聯系生活實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新知識與已學習知識之間建立的聯系,離不開背景知識的積累,這就需要教師在新知識教學階段,把新知識與學生已經形成的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并結合生活實際,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的意義,還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學習認知,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運用能力,彰顯物理學科教學的價值和意義[5]。例如,在“眼睛和眼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景,帶領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的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相關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了解眼球的結構,讓學生知曉眼球是由角膜、晶狀體、瞳孔、虹膜、睫狀體、玻璃體、視網膜等構成的,其中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會經過角膜、房水,由瞳孔進入眼球內部,再經過晶狀體、玻璃體的折射作用,聚集在視網膜上,最終形成物體的像。與學生已經形成的凸透鏡知識的聯系在一起,然后學習眼鏡是如何矯正視力的,結合生活實際,深化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其能夠更好地運用到生活實際中,保護視力,積累生活常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習策略的合理利用能夠起到助力學生學習的作用效果,在實際的學科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認知策略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然后分析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教學改革的實施。發揮認知策略的作用,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技能,從而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陳韻玉.PBL教學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大學,2019.
[2]馬穎.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3]郭優.基于初中生物理認知障礙探查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研究[D].延邊大學,2018.
[4]陳澤旋.元認知策略在初三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大學,2020.
[5]戈曉燕.基于活動卡的元認知策略在初中物理電學實驗中的運用[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