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暉
【摘要】初中生物教學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理性思考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綜合素養,都可以在生物教學中得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當代教學改革的重點,需要得到學校以及教師的大力支持,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形成,并使其成為能適應社會建設需求的高質量人才。基于此,本文章對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在研學旅行中的有效滲透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 初中生物? 研學旅行? 有效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9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95-02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養是培養現代化人才的一個必備教育理念,旨在可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與終身發展的關鍵學科能力與學科品格。同理,在新時期初中生物教學中,也需要堅定不移地依照核心素養培養的內涵與要求,大膽地革新生物教學理念與方法,這是新課程下高效生物課堂構建的必備條件。因此,如何才能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理念融入初中生物課堂是當前值得深入探討的一個重要教育課題。
一、研學旅行的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項強制性的國家教學活動,研究旅行是一項課外教育任務,是綜合實踐課程的一部分。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聯系的一種創新形式,它是通過有系統地組織教育機構和學校,通過集體旅行、集體學習和聯合國外旅行而產生的。這樣的旅行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陶冶情操,激勵學習,促進知識和經驗深入融入生活,培養學生的精神力量、自我反省、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應把研學旅行作為深化社會經濟基礎教育、促進中學優質教育和建立教育機構、開設課程和深化課程、補充綜合質量評估體系和整合資源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作為突破、舉措、創新活動、促進現場研學旅行的一種手段。
二、新課改下培養初中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沒有積極參與到教學中
核心素養是由新課改提出的一個具體的要求,它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老師在開展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時需要遵守新課改提出的具體要求以及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但在這之中還需要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發揮其主體作用,由此才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滿足新課改及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但是,在現今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并沒有積極地參與到生物知識教學中,大多學生都處于一個被動的學習狀態,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注重知識灌輸
初中生物課堂上的教學時間非常有限,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識,往往會將這些時間全部用于知識灌輸,以加快教學進度。雖然這一教學模式,能夠拓展學生的生物知識面,但卻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導致許多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影響了生物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初中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時候,不僅需要形成基礎認知,還需要對所學習生物知識展開深層次理解,從而有效吸收相關知識,提高生物實踐能力。但在面對教師的大量知識灌輸時,學生往往無法形成全方面理解,僅僅能夠掌握其中的一小部分內容,這使得生物教學缺乏實質,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教學中沒有融合核心素養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課改發展對生物教學所提出的一個具體的要求,這一要求的提出對于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形成有著極大的作用。但是,在現今初中生物教學中,老師往往只注重對學生講授生物理論知識,對于核心素養的融合極少涉及,這就有所違背新課改的具體要求,致使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學生的能力及綜合素質自然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在研學旅行中的有效滲透
(一)注重目標效果,把握“游”字精髓
首先,教師應樹立行知合一、生本發展的理念,加強對學生主體的培養與滲透,滿足不同學生對游歷學習的主體需求,進而實現其學習共同體的發展目標。其次,結合教材特點和認知基礎,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展開生物教學的自然環境或游覽地點,如植物園、采摘園等,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觀察和了解植物的生長習性,進一步感受大自然與植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生物、感知生物的生命觀念,進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概念和基礎知識。最后,緊密貼合教情發展,細化目標,提升能力。研學旅行是一個不斷游歷、自我生成的發展過程,教師應將主題與目標相結合,線路與教學相結合,學情與教法相結合,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細化研學活動的認知目標,合理延伸與拓展,幫助學生更為全面、深刻地掌握學科知識,優化自身的發展體系,從而使學生達到多元發展、主體滲透的效果。
(二)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培養社會責任
在初中生物教學期間,可以結合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的話題,針對性組織學生參與一些課外實踐活動,讓他們可以在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知識形成深刻認知,逐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比如,可以組織全體初中生開展以學校食堂食物檢測、垃圾污水處理、河水質量檢測等為主題的一些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可以將自己所學的生物知識、方法與技能應用于分析和解決這些社會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同時課外實踐活動,也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強調實驗和教學實踐活動的作用
在傳統的生物教學中,教師往往不注重實驗的作用,并且沒有能夠在教學前期規劃中加入生物教學實踐活動。生物學作為一門感性的科學,不僅要求學生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上過關,而且也十分注重實驗對于教學知識延伸的作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對于課堂知識的延伸和內化,絕大多數教師更傾向于運用做題來完成,而在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核心的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課堂知識的延伸則更加傾向于通過相關的實驗來完成,通過親自動手實驗,不僅能夠對學生知識記憶的加深起到積極作用,而且能夠通過有趣的實驗來激發初中階段學生對于生物學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學實踐活動作為教學內容延伸的重要補充形式,其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也具有重要的補充作用。教學實踐活動作為除基礎知識和相關實驗以外的教學形式,以輕松的氛圍以及有趣的形式為特點,在課堂和實驗室以外對學生生物學知識的掌握起到了重要的幫助作用。
(四)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學生在生物知識學習過程中不難發現,不論是基礎理論知識教學還是實驗活動探究,都和人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為學生設計貼近生活的小事例,使他們從內心感覺更親切,更容易在日常的生活中發現共通之處,通過從生活到課堂,再從課堂到生活學以致用的過程,來真正解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例如,生物教師講授“環境的污染與保護”一課時,可以運用污水排放、亂倒垃圾和白色污染等一系列事例來開展課堂教學,通過這些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環境污染事例,使學生對環境污染有更深刻的認識,自主找出環境污染的原因,并且使學生形成自覺的環保行為和意識。
(五)小組合作探究
為了提高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活力,教師還需要為學生安排一些學習主題,如在學習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時,教師便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小組探究準確認識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如何發生的,其中又涉及了哪些必不可少的元素。小組成員可以結合這一主題進行思考討論,并將自己的觀點說出來,以拓展小組學習思路。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力迅速提升。當學生討論完成以后,教師可以要求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進行結果表述,然后對不同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他們的優勢與不足。對于錯誤較多的小組,教師也不可以過多指責,轉而需要讓這些學生了解到他們出現錯誤的原因,并鼓勵學生進行改正,嘗試著展開深層次的知識探究,以獲得更加全面的生物見解。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下培養初中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就需要老師緊跟時代的步伐,清楚認識到初中生物中的核心素養要點,然后采用科學、新穎的教學方法將核心素養融合到初中生物課堂中。通過對初中生物與研學旅行相結合,并從“游”“研”“學”“行”等方面展開有效滲透,不僅能提升學生對生物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還能使學生在認知發展、道德培養等方面得到加強,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實踐創新的發展觀念。因此,在今后的教育發展中,希望廣大教師立足學生本質,不斷創新教育策略,優化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洪美碟.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A4):131-132.
[2]鄧鋼印.淺談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教學的優化策略[J].考試周刊,2020(A2):115-116.
[3]楊春延.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教學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20(A2):133-134.
[4]王秋爽.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優化初中生物教學[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129-130.
[5]牛瑞.基于研學旅行的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培育[J].甘肅教育,2020(19):132-133.
[6]沈雪娟.生物學視角下中學研學旅行課程開發與案例研究[D].南寧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