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穎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教師通過科學地滲透傳統文化內容,進一步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利于培養綜合素質,能有效地為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提供保證。基于此,在開展教學實踐研究過程,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創新研究,結合學生學習實際,不斷設計更加完善的教學方案,從而提高傳統文化在課堂中的滲透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 傳統文化?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129-02
一、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的意義
(一)幫助初中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和整體思想
目前在實施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時,教育工作者更為重視對傳統文化的滲透。作為我國獨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傳統文化也會對后人形成較為長遠的影響。傳統文化主要是指歷史民族所形成的共同的、優秀的文化傳統,不但能夠提高初中生的思想水平,同時還可增強整個民族的向心力,從不同方面講均能夠發揮出較大的影響作用。中國文化主要以語言文化作為載體,因此語文學習便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與時代發展同步創新,成為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紐帶。傳統文化是思想的基礎,掌握傳統文化知識不但能夠提高民族文化的穩定性,同時還可優化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學科素養。
(二)幫助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我國的傳統文化主要包括較高水平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當代人去繼承和學習。初中語文教學內容中包含了較多的古典名篇,其文化內涵便能夠充分展現出古人的進取精神和仁愛的優秀品質。初中生的價值觀念尚未完全確立,同時該階段也是學生形成三觀的重要時期。將傳統文化知識滲透到教材中,便可讓學生了解屈原、譚嗣同等歷史人物的先進事跡,從而為學生樹立優秀的道德榜樣,使其成為學生學習和奮斗的目標。
(三)提高初中學生的文化底蘊和個人素養
在時代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學生也會廣泛接觸到更多的中外文化,在了解外來文化期間,教師也需同步向學生滲透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主要可分為詩詞、文學、民俗等不同類型的文化內容。初中階段是學生集中儲備基礎知識的階段,在此期間,教師更需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思想,并鼓勵學生進行學習和傳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引導學生形成了解傳統文化的意識。通過潛在的滲透讓學生形成文化思維,最終對學生的思想和道德產生積極的影響。雖然目前社會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但對于人才的培養仍需以素質教育為主,而我國的傳統文化便可明顯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修養。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具體措施
初中語文教材可作為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較為積極的影響。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便是文字。我國的文字具有豐富的內涵。一個漢字當中便能夠囊括較為深刻的道理,甚至讓人無法準確把握。對此,教師便可結合具體的漢字對學生進行深化講解,讓學生通過了解漢字來體會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教師在開展經典文化的教學活動時,主要可針對傳統的詩詞歌賦進行講解和傳承。學生可通過對上述內容的了解來更為接近傳統文化知識。在實施傳統文化的教學活動時,教師需側重向學生滲透精神文明,也就是禮儀方面的知識。
(一)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
全面提高教師自身文化修養是保證傳統文化在課堂中有效滲透的重要部分。在初中生的學習和生活方面,教師發揮著引導者和啟發者的作用,對學生的言行會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教師自身的行為會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首先,要加強教師自身的情感培養,提高教師教學能力,這樣利于促使學生產生繼承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如果教師自身具有更為豐富的情感,能夠體會到歷史人物的情懷,并能夠更為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意識得以提升,那么就能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利于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教師情感意識的提高,有助于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將自身豐富的情感滲透到教學活動中,發揮影響作用。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啟發之下,對傳統文化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其次,教師也需主動參與專業技能的培訓活動,通過不斷提高教學水平,能為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提供保證。在實踐課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鼓勵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讓學生認識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意義,這樣學生便可自主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當中,不斷優化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全面提高學生自身文化修養,利于加強語文教學水平,能構建高效課堂,從而提高語文課堂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力。
(二)挖掘與延伸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
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便是引導學生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因此,初中語文教材中便囊括了較多的傳統文化因素,如詩詞、文言文等。這便是直接運用文化載體來滲透文化內容的方式。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或文言文部分內容時,不但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字詞的含義,把握實詞和虛詞的不同用法,同時還需向學生滲透相應的文化背景,鼓勵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更為積極的認同感。如教師在講解《過零丁洋》時,便可向學生介紹文天祥被俘的歷史,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恐怕無法復國的不安感,同時在面對命運時視死如歸的精神,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詩人的愛國情懷和舍身成仁的民族氣節,從而受到詩人愛國思想的影響。
除詩詞和文言文之外,現代白話文章也可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如《白楊禮贊》便通過寫白楊外形的筆直來滲透白楊倔強的精神,實際上也是對北方農民和軍人群體思想精神的一種贊揚。在具體實施教學活動時,教師便可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想內涵,讓學生由白楊聯系到人的精神,受到正直、不屈不撓等精神的感染。
綜上,教師需更為全面地挖掘課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依據自身的文化素養進行有效的延伸,也可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前,先自主搜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在拓展認知范圍之后,學生便可結合作家的創作背景和具體的文本內容來深刻挖掘和體驗傳統文化的思想。
(三)借助多媒體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與教師單純為學生講解文章的字面含義相比,學生更傾向于在靈活和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去掌握知識。為促使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形成更為理想的滲透效果,教師便可嘗試為學生營造更有文化氣息的環境氛圍,讓學生擺脫以往單調和程式化的教學模式,置身于高效的氛圍中自主體驗傳統文化。為實現上述目標,教師可靈活運用信息化手段,以更為形象和直觀的方式展示教學內容。如在講解《水調歌頭》時,教師便可先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音樂,讓學生通過音樂來放松精神,細致體會音樂當中構建的意境,這樣學生便可借助音樂產生相應的聯想,提高學生對該首詩詞的體驗感。在具體講解詩詞內容時,教師也可運用信息化手段來搜集相關信息,輔助學生了解蘇軾在當時的政治處境。同時還可聯系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屏幕上展示出皓月當空的圖片,渲染孤寂的氛圍,這樣學生便將自己過中秋節的歡快和詩人寂寥的心境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能夠在信息化手段的輔助下理解詩人對月惆悵、思念親人的情緒,但又不會完全沉浸在消極的情緒中,反而能夠通過月的圓缺來體會到詩人的豁達心態。最后,教師還可運用音樂來襯托意境,鼓勵學生朗讀詩詞,進而體會到詩詞的韻律美和其中蘊含的思想。此時,學生便可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沉浸在學習氛圍中,深化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同時也會不斷提高對古詩詞的理解興趣。
(四)組織豐富傳統文化學習活動
教師除了利用課文內容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外,還可把握每個滲透傳統文化的時機,積極組織開展與傳統文化學習相關的活動。如教師可將每節語文課課前5分鐘為學生構建分享傳統文化的平臺。學生可通過成語的產生或者歷史名人故事的講解等方式來分享傳統文化知識,這樣不但能夠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搜集更多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信息內容,豐富知識儲備,同時還可通過傳統文化的視頻內容,如《百家講壇》中對百家姓、先秦諸子百家相關內容的講解來了解傳統文化。這些節目能夠有效輔助學生更為靈活地掌握傳統文化知識,體驗到其中的趣味性。學生可邊看邊學,更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與效果。此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參與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如結合經典古詩詞進行朗誦競賽,或者圍繞傳統文化主題開展的演講競賽等。學生還可對歷史人物角色進行扮演、表演情景劇,或者通過書法、舞蹈等方式來傳承傳統文化。通過教師組織多樣化的課外活動,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機會。學生通過不同的渠道接近和理解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內涵,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下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從而成為堅定的傳統文化繼承者和傳播者。
三、結束語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教師要借助有效的教學方法,科學地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研究,不斷構建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進一步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從而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通過以上分析,結合具體教學實際,從多方面研究了初中語文教學過程有效融入傳統文化內容的途徑,希望分析能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酈新軍.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措施探討[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1):286.
[2]張順良.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科技資訊,2020,18(29):180-181+184.
[3]譙健.淺析中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傳承[J].中外企業文化,2020(9):82-83.
[4]汪真軍.“互聯網+”視角下初中語文教學的傳統文化滲透[J].科技風,2020(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