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靜 千曄 李淑英 王遠 苗智穎
【摘要】醫學微生物學作為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橋梁學科,可為學習臨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傳染病、超敏反應性疾病和腫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立足課程思政的現代課程觀,醫學微生物學課程重新認識、重新定位和重新塑造了教學目標,在知識性和能力性目標之外,還將“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強化科學思辨的意識、秉承仁心妙術的理念、發揚創新進取的精神”的課程思政目標融入其中,構筑“四位一體”的思政格局,使枯燥的醫學知識與人文、科學、倫理、道德有機整合,構建了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關鍵詞】課程思政? 醫學微生物學? 四位一體? 思政格局
【基金項目】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項目“2018年中西部地區高等教學法出國研修項目”;河北省教育廳科技重點基金項目,編號:ZD2020340;華北理工大學杰出基金項目;華北理工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Y1862-35)。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9-0042-02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應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全過程,通過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開創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1]”“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2]”,“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3]”。本文將對醫學微生物學課程中“四位一體”思政格局的構建作如下闡述。
一、醫學微生物學“四位一體”思政格局建設的意義
《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是醫學體系中的一門重要課程,是臨床、麻醉、醫學實驗技術、影像、口腔等專業本科二年級開設的必修課程,也是中醫、中西醫、護理、制劑、藥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作為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橋梁學科,課程孕育了豐富的思政元素,承載著思政教育的使命,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職業素質培養的良好陣地,聚焦育人本質,有利于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四位一體”的思政格局
《醫學微生物學》共分為細菌學、病毒學和真菌學三大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各個教學單元的內容特點,選取融入更切合教學內容的課程思政教學元素,并配合相應的教學活動設計,促進知識、能力和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同步有效達成。
思政目標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醫學微生物學》講授的細菌、病毒種類繁多,知識點分散,各異,而每一種細菌和病毒的發現都是一個長篇的艱辛的科研探索之路,古現代中國科學家對醫學微生物學的貢獻都載入了《醫學微生物學》的史冊。在開始講授這門課時,采用圖片展示、啟發式、引導法、講授法引入古代以及現代中國科學家的發現,比如北宋末年(11世紀)劉真人就有肺癆由蟲引起之說;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指出,患者的衣服蒸過后再穿就不會感染到疾病,表明已經有消毒的記載;古人早已認識到天花是一種烈性傳染病,我國在明隆慶年間(1567—1572),人痘已經廣泛使用,并先后傳到俄國、朝鮮、日本、土耳其、英國等國家;以上事例彰顯了民族自豪,激勵后人前仆后繼。我國著名的沈善炯院士,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學有所成,回國報效祖國,他讓中國成為繼美國、英國、意大利后世界第四個金霉素量產國,徹底打破了美國對抗生素的壟斷;此外,20世紀30年代我國的病毒學家黃禎祥開創了病毒體外細胞培養技術,擺脫了人工繁殖病毒靠動物,雞胚培養的原始落后的方法;1955年我國微生物學家、病毒學家湯飛凡首次分離出沙眼衣原體,也稱“湯氏病毒”,導入這些中國學者的貢獻,極大地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發愛國主義情懷。講授科學家的故事時,適當引入翻轉課堂,讓學生講他們所了解的中國科學家的故事,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習醫學微生物的興趣。
思政目標二:強化科學思辨的意識
在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細菌的生理、細菌的感染與免疫、細菌的遺傳與變異、病毒學總論等微生物總論基礎知識的講授中恪守和諧共處的理念,“強化科學思辨的意識”的思政目標。這部分的知識核心是講授細菌以及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長繁殖特點以及感染與免疫、遺傳變異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結構與功能具有相互聯系性,細菌和病毒的形態與結構特點決定它們的致病性,與人類相處過程中一些病原微生物與人類之間的斗爭與和諧共存,病原微生物為適應生存會發生多種形式的遺傳變異。微生物的世界同樣存在物質的平衡與統一。
該部分更多地應用圖片展示、啟發式、引導式、提問式教學法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細菌等微生物在與人類共存中的作用以及只有很少一部分細菌屬于病原微生物,而醫學生的任務就是掌握對人類有害的細菌進行防治,而大部分細菌都是與人類和諧共處的,只有維護好細菌與人類的和諧的生物鏈,恪守和諧共處的理念,人類才能更好地與微生物和諧共存。例如在講授細菌的感染與免疫時,細菌二重感染的發生與臨床上濫用抗生素有關。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意義,不破壞機體的菌群平衡,維護物質的和諧統一,恪守和諧共處的理念,才能保證機體生物鏈的平衡,才能維護機體的健康!
思政目標三:秉承仁心妙術的理念
在球菌、腸桿菌、弧菌、螺桿菌屬、分枝桿菌屬、嗜血桿菌屬、動物源性細菌、以及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等細菌個論以及病毒個論知識的講授部分“秉承仁心妙術的理念”,突出講授各類細菌及病毒的形態特點、培養特性、檢查方法、防治原則以及致病機理,融入“仁心妙術的理念”的思政目標。學生只有牢固掌握各類細菌的形態特點、培養特性、致病機理以及檢查方法、防治原則,才能運用所學,把基礎理論知識聯系臨床實際病例,滿懷同情心、仁心在臨床上治病救人,行醫者之道,擔仁者之義。
該部分主要選取臨床上一些典型各類細菌的感染病例,應用啟發式、提問式、比較法以及案例教學法通過臨床病例的講授理解細菌感染的臨床表現,檢查方法,灌輸“仁心”治病理念,融入“妙術”的行醫導向。例如,引入破傷風的病例,結合角弓反張的圖片和小視頻,講授患者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的典型臨床表現,激發對患者的同情,體恤病人的痛苦;闡述感染破傷風桿菌的原因是由于厭氧環境的存在(又細又長的傷口)導致厭氧細菌破傷風桿菌大量增殖,其致病機理與破傷風痙攣毒素封閉抑制性神經遞質有關,檢查方法以及防治原則主要是結合病史進行診斷,破傷風抗毒素的緊急治療使用以及破傷風類毒素的預防使用,從而加深學生對破傷風桿菌的認識和記憶。講授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職業操守和妙術行醫的信念,增加學醫的動力,強化責任的擔當。
思政目標四:發揚創新進取的精神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源泉,打造創新社會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迫切需要。在《醫學微生物學》通篇所列及的細菌、病毒以及相關的實驗技術、防疫措施都是國內外科學家發揚創新進取的精神,獨辟蹊徑,經過求真、探索、科學實驗而發現和發明的。比如說1909年美國微生物學家Ricketts在研究落磯山斑疹熱時首先發現的立克次體。第二年,他不幸因感染斑疹傷寒而為科學獻身。1916年羅恰·利馬首先從斑疹傷寒病人的體虱中找到,并建議取名為普氏立克次體,以紀念從事斑疹傷寒研究而犧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學家普若瓦帥克。1934年,我國科學工作者謝少文首先應用雞胚培養立克次體成功,為人類認識立克次體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糖丸爺爺”、“最美醫生”、“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的顧方舟老先生,傾其一生,用制作“糖丸”的方式給嬰幼兒研發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為2000年世衛組織認定我國已經徹底消滅了脊髓灰質炎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講授相關素材時,應用啟發式、提問式、圖片展示以及翻轉課堂使學生體會老一代科學家們創新進取的可貴品質,以及在今后的科研攻關中,應當傳承使命與責任擔當,繼續發揚百折不撓的精神,比如講到霍亂弧菌耐藥性增加,對治療帶來困難。疫苗的療效尚待觀察時,鼓勵醫學生在今后的科研攻關中發揚前輩科學家的創新進取的精神,勇挑重擔,為人類的健康做出貢獻!
三、結語
本研究目的是挖掘醫學微生物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有價值的思政元素整合融入教學過程,使之與教學內容相融合,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實現“四位一體”的思政目標,從而培養有情懷(愛國主義)、有專業(科學思辨)、有溫度(仁心妙術)、有擔當(創新進取)的卓越好醫生。同時醫學微生物學“四位一體”思政格局的構建為其他醫學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可借鑒的模板。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9(1).
[2]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3]王忠國.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有機融入專業課堂之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 2019(8):1-3.
作者簡介:
鄧海靜,女,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醫學微生物學及人體寄生蟲學的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器官纖維化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