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力偉

【摘要】混合式教學是落實“新工科”專業建設、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的重要途徑。針對以往“鐵路行車組織”課程教學中在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資源、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挖掘課程思政資源、更新課程教學內容、創新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思路。同時,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按照線上側重開展互動交流以鞏固知識為目標,線下側重開展知識講授以提出教學重點為目標的改革思路,并針對“鐵路行車組織”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效果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工科? 混合式教學? 學生中心? 教學模式
【課題項目】重慶交通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03019)。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5-0188-02
“新工科”建設是構建我國專業認證體系、完善工科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舉措。2018年,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要全面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先進理念,探索建立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標準、新模式、新方法、新技術、新文化。同時,《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明確,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積極推廣混合式教學,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作為國家重點打造的五大類一流課程之一,能夠借助信息技術實現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1],對于釋放學生學習潛能和創新力,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質量方面具備顯著優勢[2]。
重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專業2019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是國家特色專業。專業以培養交通運輸領域高素質工程與管理為目標,形成了以軌道交通、道路運輸為特色的培養方向。“鐵路行車組織”課程作為交通運輸專業的主干課程,涵蓋了與鐵路運輸生產實踐相聯系的基礎概念、基礎理論,包括“車站工作組織”“貨物列車編組計劃”“列車運行圖和鐵路通過能力”“鐵路運輸生產計劃”等幾大模塊,課程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借助智慧化教學手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創新,對切實提高教學質量顯得十分必要。
1.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
“鐵路行車組織”面向交通運輸專業三年級學生開設,共計2學分32學時。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受眾是學生,教學過程基本上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授課,教師通過課堂面授、布置習題、答疑討論,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由于“鐵路行車組織”課程內容復雜、重難點多,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理念陳舊:教學基本以課堂講授為主,課程氣氛普遍較為沉悶,特別是由于缺乏實踐環節的輔助,學生對鐵路貨運列車途中作業環節接觸較少。課程內容對前沿知識和代表性知識的獲取不足,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性不高,自主學習意識不強。(2)教學模式單一:傳統線下授課形式單一,無法兼顧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特別是受限于教學手段的單一,導致師生之間難以開展高效率和高質量的互動交流,教師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參與度[3],很難掌握每個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過程。(3)教學資源匱乏: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資源以教材為主,對前沿知識和工程實踐的內容涉及較少。同時,由于授課方式的局限性,網絡資源不能很好地進行補充,導致學生接觸的知識面較窄。特別是由于課程思政資源的不足,課程思政依舊帶有“刻意融入”色彩,無法很好地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4)考核方式僵化:課程考核過程中,往往以期末試卷考核為主,輔以平時成績的測查。同時,受教學手段的限制,課程考核側重知識記憶,忽略了對學生的解決復雜工程能力的考核。
2.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做法
2.1 改革思路
針對“鐵路行車組織”課程在傳統授課過程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教學團隊圍繞新工科背景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從課程思政資源挖掘與融入、課程教學內容更新與提升、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三個角度,開展課程內容與資源建設。
(1)課程思政資源:緊緊圍繞鐵路行車組織中的相關知識點,以“交通強國”背景下高速鐵路建設和運營管理特點為切入點,選取京張高鐵、京滬高鐵等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高速鐵路,突出高速鐵路行車組織對交通運輸專業人才戰略思維、管理能力、專業知識提出的新要求,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引領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2)課程教學內容:以高速鐵路與普速鐵路的區別為切入點,從車站工作組織的內容、列車運行圖的鋪畫、列車調度指揮的內容等三個方面,加強課程內容整合,補充相關工程案例,并通過線上學習平臺,結合視頻素材、文字資料,補充高速鐵路調度指揮等工作對交通運輸專業人員提出的新要求,以適應行業發展需要,不斷優化、拓展課程教學內容。(3)課程教學模式:依托線上學習平臺,建設《鐵路行車組織》在線教學資源,形成集課程大綱、課程章節、課程作業、課程資源、課程互動等為一體的在線教學體系。同時,利用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方法的深度融合,通過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資源和考核方式的變革,實現課程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
2.2 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流程
“鐵路行車組織”課程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開展,是以超星“學習通”為平臺。超星“學習通”客戶端是面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移動學習專業平臺[4]。通過建立“鐵路行車組織”在線課程,能夠將課程教學資源進行全面整合,特別是借助視頻、文字等資料,能夠擴展課程思政資料、前沿專業知識等教學資料資源。同時,借助“學習通”的在線互動功能,如選人、問卷、搶答、隨堂測驗等,能夠實現即時互動與反饋,對于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習效果,提升教學過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
具體而言,“鐵路行車組織”混合式教學實施流程如下:
(1)課前發布預習任務:教師通過“學習通”平臺推送課程微視頻,并借助電子課件、視頻資源以及設定的任務點,督促學生開展課前預習;(2)課中開展互動學習:通過“學習通”客戶端,采取面授+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線上資源,結合隨堂測驗、話題討論、投票等方式,實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3)線下進行復習答疑:根據課中的講解,利用學習通平臺布置作業題,考核學生的掌握程度。通過學習通線上作業批閱功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盲點,并進行答疑交流。
3.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成效
目前,“鐵路行車組織”課程,已依托超星“學習通”平臺建成課程資源庫,在最近一期課程教學中的在線瀏覽量超過11萬次。
表1 “鐵路行車組織”混合式教學資源庫
同時,通過開展混合式教學,學生平時成績的考核方式更為多樣,具體包括:
(1)視頻學習:通過設置視頻任務點要求,根據學生完成視頻觀看的比例,計算該項得分。(2)章節學習:根據學生對章節任務點的完成情況進行統計,達到一定的學習次數,可以獲得滿分。(3)課堂互動:互動類型包括參與投票、問卷、搶答、選人、討論、隨堂練習等,積分達到一定分數即可獲得滿分。(4)平時作業:以學習通布置的平時作業得分情況計算得到的平均分作為考核依據。
同時,相對以往課堂教學,混合式教學實現了:
(1)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以線上學習平臺為基礎,通過貫徹“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完善教學資源、教學設計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創新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2)課程評價方式的創新。改變傳統以試卷考試為主的考核形式,加大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與評價,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采用視頻學習、章節學習、課程互動、平時作業等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將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能力等因素綜合考查,從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度。
經過近一學期的運行,平時成績在綜合成績中占比達到50%。同時,開展混合式教學以來,學生線上互動參與率達到100%,學生參與過程性考核的效果顯著提高。
4.總結
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利用在線平臺開展線上教學服務,拓展了教學服務范圍。同時,借助在線互動交流,實現了學生學習過程的全紀錄,對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依據。在“鐵路行車組織”混合式教學過程中,通過貫徹“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有效挖掘了課程思政資源,豐富了教學內容,并實現了教學模式的創新。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學對于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實現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的有機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梁丹,趙秀紅.云端轉到線下,教學如何銜接[N].中國教育報,2020-01-10(1)
[2]王鈿. 混合式“金課”的內涵、特征及建設要素[J]. 教師教育學報,2011,8(6):70-76
[3]王步.新工科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7(28):114-117.
[4]郭慶梅,包華音,劉旭花,張文玉,張永清.基于MOOC與超星學習通的藥用植物學混合式教學探索[J].藥學教育,2021,37(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