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清
【摘要】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大國,我們的祖先為后輩們留下了無數的文化瑰寶,其中尤以古詩詞最為光彩奪目。古詩詞語言簡練傳神,短短幾個字、幾十字就凝聚了古代文人對生活、對祖國山川,對個人境遇的真情抒寫。它代表著語言藝術的最高境界,字字珠璣,句句含情,音韻和諧,節奏感強,讀起來妙趣橫生。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見識少,知識面窄,很難理解古詩詞中所表達的內涵和主旨,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理解詩意,品味古詩詞語言的美感。本文將以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書中的五首古詩為例,談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關鍵詞】多媒體? 古詩教學? 直觀形象? 創設情境? 升華主題
【中圖分類號】G623.2;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0-0094-03
一、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古詩文的教學對于傳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少年兒童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文學藝術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古詩詞的時代背景與現代相距遙遠,再加上古詩詞意境深遠,一些字詞古今意發生了很大變化。與現代文章相比,古詩文用字、用詞奇特,語句簡練,省略了較多的字、詞等,這樣就增加了小學生對古詩文的陌生感。而且,古詩文讀起來也不順口,不像現代文章讀起來具有生活氣息,有親近感。它增加了學生的朗讀困難,再加上學生對古詩文中個別字詞的不會讀,對字、詞意思的不理解,在朗讀的過程中就會出現斷句的現象,以及語氣、節奏不正確的情況。古詩文除了學習字、詞及朗誦以外,還需要領會古詩文所表達的情感、思想及體會古詩文所展現的意境和主旨,這些方面都是古詩文的精神所在,可以讓小學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境的熏陶,提高小學生的文化修養及人文素養。
但是,小學生普遍的難以對這方面進行領會和體悟,對古詩文的學習也只處于字、詞的理解及背誦得層面。在以往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只能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本書。學生對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不清楚,對詩人也不甚了解,再加上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學內容又枯燥難懂,就極有可能在課堂上無用心聽講,做小動作,交頭接耳,使得課堂教學大打折扣,也使古詩詞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所以,很多老師都是讓小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來背誦古詩文,不僅學習效率低,而且到了真正默寫的時候又有較多的字不會寫,使背誦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還有一部分教師對古詩詞的教學,由于受教學輔助手段的限制,就單純地停留在作者簡介、詩詞大意以及每一句、每一字的翻譯上,不能深入地去了解詩詞更深層次的意義。然而,詩詞中的一詞一字都是經過詩人反復推敲而選擇的,不能體會其使用這些字、這些詞的用意,就無法把握這些精美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更不能把這種最深層次的感情以及意境傳遞給學生,學生自然也就對古詩詞產生不了濃厚的興趣。
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學生以現有的知識就根本無法適應。小學古詩詞課堂長期處于陳舊死板的教學狀態。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板書,學生記筆記,本該生機盎然的課堂變得死氣沉沉。孩子的天真沒了,笑臉沒了,幸福感沒了,想象力、創造力被抹殺了。老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教學效果很不明顯,教學成績提不上去,家長也埋怨。要解決這種現狀,就必須改變古詩詞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讓課堂鮮活起來,動起來。
二、多媒體手段的多樣性,優化了古詩詞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介入,其先進的應用載體集“聲、色、畫、樂、美、情、智”為一體,畫面色彩逼真,形象直觀有趣,豐富可感動態的畫面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真實畫面,使得學生置身其中,仿佛奇人、奇事、奇物、奇景就近在眼前,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以及探索古詩詞奧秘的進取精神。古詩詞也是中國古典文學中一朵靚麗的風景,無論是《詩經》,還是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這些優秀的中華經典文化,都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髓,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辛棄疾、文天祥,他們的名字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古詩詞博大精深,意蘊深刻,啟迪了一批又一批人的思想智慧。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啟迪了他們的智慧。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學生,通過誦讀古代詩詞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以及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多媒體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直觀的特點,可以通過文字、圖畫、聲音、動畫、舞蹈、歌曲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多種感官的刺激和影響,能夠迅速地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引起他們的關注,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喚起他們探究事物的求知欲望,從而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探究活動當中。古詩詞是有聲有色的語言描繪出來的生活場景。一個字,一句話,一首詩,就仿佛是畫家用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山水畫,能帶給人美的享受,能創造出美的情境。因此,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使用,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中、字詞的賞析中、在動感的畫面中感受語文的美。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趣
古人善于煉字,語言簡潔,意境深遠,用“濃縮的就是精華”來形容古詩詞就更恰當不過了。比如《夜書所見》中的這一句:“瀟瀟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這一送一動寓情于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感思緒,這些物美深情的詩文,怎不會把讀者帶進這秋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癡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動凄涼心境,用形象生動的聽覺引發觸覺,意蘊延長,令人心馳神往。然而,古詩詞的跳躍性很大,字詞義難懂,它不像現代兒歌那樣一讀就懂。有的學生一遇到學習古詩詞,就開始望而生畏,“未見其文”便產生了畏懼心理。但借助電教媒體,通過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創設的情感,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讓課堂變得生動而有活力。例如,在教學《所見》時,我先試著用傳統的方式教學,發現同學們的注意力并不是很專注,讀上幾遍就覺得沒意思了。可當我一打開多媒體,那動態的畫面,憨態可掬的黃牛,活潑可愛的牧童,在樹上鳴叫的蟬,一下子就出現在了同學們的眼前。學生在課件的展播中一點一點進入了詩歌內容中。“野外林陰道上,一個可愛的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么開心事兒,他一路走一路唱,唱得既好聽又響亮,整個樹木都被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了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原來一棵大樹上,一只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在得意地唱歌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詩人葉紹翁看在眼里,并把它寫進詩中。看完動畫后,我趁勢提問,讓學生們說一說自己在視頻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牧童是怎么來到小樹林里的?他為什么突然就不唱歌呢?在一步一步激情導趣中學生結合自己在課件看到的畫面,紛紛各抒己見。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通過課件的展示,課堂變得生動而有活力。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眼前的美景令他們欣喜,而又激發了他們探索求知的欲望。他們大聲誦讀著“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老師在他們背誦的基礎上又交給了他們這首詩的手勢舞,學生邊誦邊舞。一節語文課,成了學生放飛自我的舞臺。老師教得輕松自在,學生學得認真專注,激情四射。
(二)形象直觀,感悟詩意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只有真正的進入詩境才能真正的“悟其詩、見其人”,猶如同古圣賢會面。但古詩詞的內容是隱性的,學生很難理解其中的詩意。以多媒體為手段,就可以將深奧的詩意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打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使他們順利進入古詩意境,感悟其詩意。
在《早發白帝城》的教學中,借助多媒體學生了解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當年,時年58歲的李白被流放夜郎,拋妻棄子,長途跋涉忽遇大赦,才得以歸家。回家時歸心似箭,內心激動不已,所以才有“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慨,一個“輕”字,既指船行之快,又有歸家時那種輕松快樂之感。在觀看課件時,學生了解到。“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討安祿山。不久,李亨繼位,史唐肅宗,玄宗又曾命令兒子永王李李磷領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寧,招兵萬人,自樹一職。肅宗懷疑他爭奪地,以重兵鎮壓,李陵兵敗被殺。李白曾經參加過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忤逆罪,流放夜郎。當他行至巫山的時候,唐肅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籠的鳥一樣,立刻從白帝城東下,返回江陵。”此詩寥寥數語,卻將詩人的坎坷經歷真實,如果沒有可見的演示,單靠老師一張嘴,根本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在詩人經受一番磨難后,終于即將迎來人生的另一種境遇,此時,他內心激動不已,“兩岸猿聲啼不住”,把詩人內心的興奮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學生在形象動感的畫面中,一起感受到了沿岸風景的美不勝收,詩與畫與景相互融合。學生們跟隨大詩人一起感受祖國山川的壯麗與恢宏,美妙的畫面,深情的講解,拉近了學生與作品的距離,促進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理解。
(三)美文美誦,提升情感
多媒體具有生動靈活的特點,讓學生放飛想象,培養了學生語言的美感,能讓學生在文化藝術的氛圍中感受美、領悟美、表達美、發現美,加深了學生與文本的交流,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詩與樂同根同生,都是藝術的洗禮。優美的文字,深情并茂的吟誦,會讓人陶醉其中,增強感染力,可以把學生帶入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美文美誦中受到美的作用,受到美的熏陶,升華情感。在指導朗讀《望洞庭》時,學生通過觀看課件,感受到洞庭湖的微波不興,平靜秀美,景色秀麗。在美妙的音樂欣賞中,眼前就出現了這樣的畫面:“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合,湖面風平浪靜,如同未磨的銅鏡,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潔白銀盤里拖著一枚青螺。”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課堂上余音繞梁,是美的精神盛宴。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跟隨悅耳的配樂和學生一起朗誦,讀到動情處,有的孩子甚至激動地手舞足蹈。通過配樂朗誦,學生感受到了詩歌的氣勢、節奏、情感,感受到了詩人對洞庭湖的無比熱愛之情。在師生的教師范讀、生生齊讀、比賽讀、男女對讀、分組讀、個別讀、分角色表演讀中,孩子們很快就理解了詩意,讀出了抑揚頓挫,體會到了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有一個孩子平時都不愛站起來讀書,那天的課堂上,居然自動站起來背誦了那首詩,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后來,他變得越來越愛在課堂上讀書了。參加學校誦讀比賽的時候,還得了個二等獎,語文成績更是提高了一大截。這就是精彩有趣的課堂帶給同學的自信,豐富多彩的有聲課堂,讓孩子的個性更活潑了,更加熱愛學習了,讓他成為了有情趣的人。
(四)動態逼真,挖掘內涵
古詩內容短小精湛,詩人將自己的生活體驗都融入了一字一句中。詩是詩人情感的升華,“以詩言志”可謂博大而豐厚。然而,沒有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單憑教師的一張嘴,是無法呈現古詩的博大精深的。在古詩教學中,一個字就是一個畫面,一個生活場景,一段兒心路歷程,一段兒豐富的人生體驗。教師恰當地運用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其內涵,克服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讓古詩生動而有趣,活色而生香,以《望天門山》為例。李白于725年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通過課件的展示,學生在動態逼真的畫面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以及詩人自由灑脫、無所約束的個性。李白作為古代杰出詩人的代表,他個性浪漫,喜歡飲酒,廣交朋友,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吟詠祖國山河的詩作。一個“望”字統領全篇,將詩人目之所見用幾十個字就寫得精彩紛呈,也使詩人那種灑脫隨性、放蕩不羈的性格立馬躍然于紙上。讀其詩,如見其人。仿佛此刻,詩人一邊捻著胡須,一邊在吟詠詩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精彩的課件帶領學生領略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在畫面中感受美、欣賞美、陶冶美。拓展了學生思維,達到了情感上的共鳴。
(五)再現經典,傳承文化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五千年燦爛的華夏文明史,使得每個孩子還在娘胎時,父母就開始進行胎教,給他每天吟詠古詩詞,小孩子啟蒙時,誦讀古詩詞更是家常便飯。家里來了客人,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背個古詩,實在是每天都會上演的家庭情景劇。古詩詞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歷史悠久而彌新。一個人在他兒童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具有智慧和價值的文化經典,可以奠定她一生高遠的智慧,為她優秀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礎,成為她一生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食糧。消化和理解這些文化根基,就要從小做起,從小培養孩子親近經典文化,陶冶孩子的品格。
古人講究詩的畫面感,每首詩都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感。古詩詞的教學就像在培養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在培育一棵依河而立的垂柳。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的作用,就可以使課堂氣氛濃郁,書香彌漫,達到“有心栽花花更艷,無意插柳柳成蔭”的效果。課堂上,只需輕輕松松點擊一下畫面,學生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動態的美景,逼真的形象,動聽的音樂。尤其把古詩詞編排成文藝節目,既豐富了學生的課間生活,又傳承了經典文化。
近些年,每年的五六月份,全國各省市縣都會組織中小學生舉行經典誦讀比賽,在節目編排中,古詩詞占了相當大的部分。有一年我們學校將《采蓮曲》編排成舞蹈,學生邊唱邊舞,整個舞臺充滿了古典氣息,仿佛一群活潑可愛的采蓮姑娘,邁著輕盈的步伐從盛唐緩緩走來。演出結束后,幾乎全校同學都學會了唱《采蓮曲》舞。陽光大課堂的時候,我們還將它改編成韻律操。一首古詩,不僅可以讀,還可以舞,可以唱,這樣的古詩教學,既傳承了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又提升了小學生的審美意識,拓展了他們的思維,讓學生在古詩詞的熏陶中學會了知書明理。
教師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在形象直觀、有聲有色的動態畫面中,感受到了古詩詞語言的美,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使他們擁有了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并能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想,調動了他們的生活體驗。那婉轉優美的音樂,悅耳動聽的課文錄音,具體可感的時代背景,了無痕跡地把學生帶入了一種美妙的詩詞王國,使學生入情入景入鏡,真正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參考文獻:
[1]《古詩詞賞析大全》文化出版社2002年
[2]《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8:1-50
[3]王明杰.淺談多媒體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3)
[4]丁淑輝.淺談借助多媒體進行古詩教學[J].信息教研周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