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華
【摘要】高效的課堂教學,并非教師講得如何精彩,也并非課堂的容量多么大,而是學生是否學得會,是否學得快。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以課堂教學問題為抓手,通過有效的互動,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教學問題,或者是教師預設的引導問題和思考問題,或者是學生在學習中反饋出來的問題,都是教學中的關鍵問題,突破了這些問題,也就實現了高效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樹立問題意識,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然后對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問題進行合理的利用,從而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問題? 課堂教學? 高效課堂? 師生互動
【課題項目】本文為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0年開放課題“‘讀思達’教學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師引導性語言的適切性問題研究”(課題批準號:KCX202008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0-0120-02
一、樹立問題意識
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樹立問題意識,教師有意識地利用問題引導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學生有意識地反饋自身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尋求教師的幫助,然后以問題為抓手,進行有效的互動,才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
(一)教師要樹立問題意識
教師要改變傳統單向傳輸的教學理念,樹立問題意識,通過問題導學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不論教師講得多精彩,如果學生沒有參與進來,最好的教學效果也無非就是復制了全部的知識內容,但卻并沒有深刻地掌握知識內容,也沒有形成相應的思維能力,更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就長遠的學習效果來說,學生只能依賴于教師的灌輸,教師灌輸的少、灌輸的頻率低,那么學生就學的少,更何況每次灌輸時,學生還未必可以做到全部復制。因此高效的學習,必然不是一種灌輸式的學習,而是學生形成學科思維模式和探究能力,可以舉一反三地進行思考,可以自主地探究解決問題,只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不必依完全依賴于教師,這樣才能實現高效的課堂。因此教師要樹立問題意識,通過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形成學科思維模式,通過問題導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有意識地設計各種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啟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也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積極地反饋自己的問題,并充分發揮問題資源的教育作用,梳理學生的思維和知識體系。這就需要教師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營造平等、民主、寬松、活躍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包容學生的個性化問題,積極對待學生提出的多元化問題。要使學生明確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有不懂的就要問,有不同的意見就要提,積極反饋,大膽質疑[1]。
要知道教師的態度和評價對小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小學生心里,教師是高高在上的,是有一定距離的。尤其是嚴肅的教師,學生被提問都會非常緊張,有問題也不敢問,不懂也不敢說不懂。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問題保持積極的態度,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問題。而且在學生心里,教師都是非常權威的,根本不會質疑教師說的話,會習慣性的不經思考而接受,因此教師要故意漏出破綻讓學生質疑,并肯定那些質疑教師提出問題的學生,從而使學生明白,學則需疑,當疑不疑,不曾學。這樣才可以使學生樹立問題意識,積極與教師進行互動,及時反饋自身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在教師的幫助下突破學習和思考中的瓶頸,實現高效學習。
二、合理利用問題
課堂教學問題較為多元化,教師要對各種問題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充分認識到問題資源的重要教育價值,通過問題激趣導思,解惑釋疑。
(一)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懸念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想要了解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產生自主學習的欲望。這種內在的趨動,可以使學生身心高度集中,迫切想要找到問題的答案,從而使接下來的教學都非常高效[2]。比如在北師大版三年級小學數學《千克、克》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挑選兩個體型懸殊的學生,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覺得他們倆個人誰重?學生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來,體型大的學生較重。教師再挑選兩個體型相近的學生,讓學生分辨誰重?學生憑感覺猜測,但卻并不能確定到底誰重。于是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想要知道到底誰重。教師就可以引出教學內容,怎樣來表示物體的重量?怎樣測量物體的重量?引出千克和克,引出體重秤。
(二)利用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
小學生本就缺乏自主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再加上對教師的話習慣性的接收,于是在學習中常常缺乏思考,雖然短期內可以憑借記憶力記住知識內容,但這種學習印象并不深刻,也不能真正掌握知識內容背后的思維邏輯。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常常設計一些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考。多問一些為什么,使學生發現問題,從而思考問題,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識。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問題思維,可以自主地思考知識產生的原因,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3]。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天平游戲》的教學中,教學活動是想通過天平游戲,使學生發現在等式兩邊減去或者加上同一個數,等式仍然可以成立,進而使學生掌握等式的性質,可以解簡單的方程。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就需要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發現等式的性質,而不是直接告知學生等式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在操作中自己經過觀察、思考和推理發現等式的性質,實現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一個天平,然后引導學生怎樣保持天平的平衡,學生都知道兩邊放上同樣重的物體就可以保持天平的平衡。教師引導學生在天平的左右側各放入5克的砝碼,天平的指針指在中間,提出問題:我們能不能用一個算式表示?該怎樣表示。學生說出算式5=5。教師繼續指導學生在天平的右側再放上2克砝碼,提出問題:天平現在還平衡嗎?想要恢復天平要怎么做呢?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在左側也放上2克砝碼。教師問:怎樣用算式表示?學生答:5+2=5+2。同樣教師繼續創設問題情境,把左側放入一個10克重的砝碼,右側放入一個x克重的砝碼,這時天平的指針指在中間,那么右側的砝碼多重,怎么寫出算式?學生答x=10。然后再在兩側各加上5克砝碼,天平保持平衡,提出問題此時的算式該怎么表示?學生思考后給出答案:10+5=x+5。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和操作實驗,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在上面的游戲中,你們發現了什么規律?剛才都是在往天平上加重量,如果天平兩邊都減去相同的重量會怎樣?使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后發現減去同樣的重量,等式依然成立,最終發現等式的性質。
(三)利用學生反饋的問題引導探究活動
在高效的課堂教學中,絕不僅僅是教師一味地提出問題,而是應該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誠然現在教師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設計問題時也充分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但教師的視角畢竟不是學生的視角,思維方式還是有所不同。教師認為很簡單的問題,很有可能學生在思維上就是轉不過彎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反饋出來的問題,很有可能是學生群體中共同面臨的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更多提出問題的機會。首先,利用平等友善的態度和積極肯定的評價來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要為學生創造更多提出問題的機會,把傳統教師講授教學的方式,轉換成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問題為引導,或者以任務為趨動,使學生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討論、合作探究來完成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會生發出很多問題,在這種寬松的環境氛圍中,學生可以很放松地發出疑問,討論疑問。三人行,必有我師,或者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很多問題在學生小組內部就消化掉了。這樣提出問題的人更加放松,不必擔心自己提出的問題會不會太幼稚,別人都會就我不懂?從而使得學生可以沒有顧慮地思考和提問。而解決問題的人思維能力更是得到了鍛煉,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激發。這種小組合作學習,使小組成員間的交流增加,促進學生間形成互相幫助的情感和團隊合作的意識。
當然肯定也會存在小組合作無法解決的問題,那么這個問題必定是有著極高的教育價值。一旦學生小組反饋出來問題,教師就要以這個問題為抓手,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最終促使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看似浪費時間,相比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教師直接給予答案肯定更快。但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內容本身,而是獲得了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維方式,獲得了實踐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一旦學生形成了這些學科思想和探究能力,那么以后的教學就更加高效。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核心素養能力就好比學生的器,打好這個基礎才可以更好地善其事。
三、結束語
高效的課堂,教師需要給學生更多思考、自主學習與探究的機會,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師生間開展積極的互動,以問題為抓手授之以漁,實現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從而構建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宋利娟.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體系的構建及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16(12):35-36.
[2]林家學.關于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策略之我見[J].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19(8):1.
[3]王芳.小學數學課教學中的有效設疑方法[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