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勇
【摘要】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有助于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這一點在新課程改革提倡的教學方式中也有所體現。親自動手制作并使用教具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更清晰地觀察知識的形成和變化,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針對自制教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做出分析,為相關行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 自制教具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9-0086-02
數學教學中,教具的應用十分廣泛,因此數學教師更應該根據課程要求對教具進行篩選,使教具在課堂中的應用效果發揮到最大。教具不單指教育部門統一發放的教學用具,也包括應用到數學知識的生活用品和有利于課堂教學的自制物品。學生的理解能力并不相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教師要根據這種情況擴大教具的選擇范圍,綜合考慮課程目標和學生學習能力,學會借助生活用品,讓教具在數學教學中得到有效應用[1]。
一、小學數學中使用自制教具的優勢
(一)自制教具能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
教學過程中,抽象知識永遠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專業的學具只能讓學生對抽象知識點產生模糊的印象,無法讓學生對知識點產生更深刻了解。如教學三角形的概念,傳統三角形教具采用直角和等腰直角等特殊三角形,讓學生對三角形的理解局限在這兩種形狀,而自制教具可以針對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三角形,讓學生對三角形的定義有重新了解。
(二)自制教具有較強的靈活性
低年級學生處于好奇心充沛的階段,因此會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自制教具產生好奇。為了方便教師重復使用,專用教具的質量和造價一般較高,教學過程中如頻繁損壞更換教具,會增加不必要的資金投入,而自制教具擁有高度靈活性,同時還擁有簡便易得的特點,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自制教具的制作較為簡單,材料也比較廉價,不僅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直觀演示,還能讓學生通過學習情況靈活拆卸和組裝,讓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教具,從而學習相關的知識。如使用較為精密的教具進行教學時,頻繁觸碰會使教師專用教具受到損傷,但大量購置學用教具又會造成資金浪費,這時就可以使用自制教具模型進行教學。
二、自制教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使用自制教具吸引學生興趣
文化水平較低的小學生還無法意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只有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具的制作可以切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制作教具時需明確一點,教師可以通過講解與指導輔助學生進行教具制作,但不能動手代替學生操作,在保證學生親自操作的基礎上,對制作細節進行補充[2]。例如對二年級課程《有趣的七巧板》一課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硬卡紙,在講授相關內容時現場制作較為直觀的教具,將教具的制作過程完整地展示給學生。制作過程中還要注意對教學內容的講解,如“這是一個正方形”“接下來我要剪出一個三角形”等。七巧板制作完成后要對學生做成果展示,使用七巧板拼出各種各樣的圖形,接著還要鼓勵學生親手做一做,拼一拼,教師可以將卡紙發放到學生手中,并布置以下任務,如“我們缺少兩個綠色的正方形,同學們能不能使用卡紙做出來呢?”“紅色的三角形像不像小狐貍的臉?同學們能不能試著把狐貍的身體拼出來呢?”用這類啟發性語言引導學生融入課堂,使其能夠積極地完成任務,學生在自己動手制作教具的過程中,既可以對平面圖形的特點有深刻的感悟,逐步培養起學生的空間觀念,又能夠提升學生興趣,達到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教學目的。
(二)使用自制教具傳授數學知識
受年齡限制,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多數情況下學生無法理解書本上的理論和定義,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對學生進行數感、符號感的培養,加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給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降低難度。教具的使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念,通過教具輔助教學能讓學生盡快理解課本知識。幾何知識是小學學習中的難點之一,學好幾何知識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空間觀念。例如在《圓柱和圓錐》這一課,教師可以通過繪制圓柱和圓錐的平面展開圖,裁剪后再拼合成立體的幾何圖形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空間知識教學。通過標注點、線、面的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圓柱、圓錐及平面展開圖之間的聯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能深化學生對空間知識的了解。盡管現階段多媒體教學應用非常廣泛,但它在幾何教學中也存在弊端,多媒體所展示的圓柱、圓錐與真實的物體存在一定差別,學生對幾何知識的了解本就不甚明確,這種差別更是提高了學習的難度,相較而言,自制教具的使用在這一點就存在較大優勢。教師使用自制教具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通過觀察、觸摸等方式,將圓柱或圓錐的點、面聯系起來,對圓柱、圓錐的特征產生深刻的印象。只有通過視覺、觸覺結合的教學方式,才能加強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形成良好的數學觀念。
(三)使用自制教具進行知識鞏固
課本囊括知識廣泛,但教學周期比較短,學生無法在有限時間內把大量知識理解透徹,這就需要進行鞏固練習,對知識進行深化,加深學生印象,減緩學生對知識的遺忘速度,順利進入到下一節課程的教學。無論是單調的重復教學還是千篇一律的練習,都會刺激大腦神經細胞進入抑制狀態,讓學生疲于聽講,甚至對課程鞏固產生厭煩,對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將會是重大打擊,這就需要教師在鞏固過程中用自制教具來提高學生的新鮮感[3]。例如一年級課程《有趣的圖形》一課,單純使用課上的學具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所以該課程后又設計了“拼一拼”“摸一摸”等小游戲,教師提前準備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圓錐等教具,讓學生嘗試拼裝城堡、汽車等不同模型,在拼裝完成后對學生的作品做出積極評價并引導學生聯系課程進行思考,如“好漂亮的城堡啊,不知道它是怎么拼成的呢?”“這輛車一定跑的很快吧,它的輪子是不是我們學過的圖形呢?”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加深了課堂知識在學生心中的印象,還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課堂中感受到快樂。知識的累積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讓學生熟練地應用才是教師應該關注的教學重點。數學知識取材于生活,所以也要求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教師可針對這一點再次對教具進行篩選制作,將學生的關注從課堂引到生活中。像在《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單純的講解教學無法讓學生感受到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可以通過自制教學模型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如使用彩色卡紙制作水果模型,向學生展示并發問:“我想把這一個蘋果分給兩個同學,怎樣才能公平分配呢?”引導學生回答出“一人一半”后,向學生解釋“對,一半用分數來表示就是,那么我想要分給三個同學怎么辦呢?”以此為例,讓學生把分數知識和生活問題處理聯系起來,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使用自制教具激發創新能力
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的階段,會對教師使用的自制教具產生強烈好奇心,有時還會模仿教師自行制作教具。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現階段的好奇心理,引導學生模仿制作教具,使其在制作過程中進一步了解課本知識,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教具進行改造與完善,從而增強學生創新能力?!遁S對稱圖形》一課的學習鞏固中,常會遇到圓形或弧形的圖案,這些圖案的繪制需要用到圓規等教具,考慮到圓規的尖端可能對學生身體造成損傷,因此在進行該課程練習時,可引進自制教具進行教學。常見自制圓規由兩根塑料直棍連接而成,同時在另一端分別設置吸盤及粉筆夾,以便教師在黑板上進行演示,學生對這一自制教具產生濃厚興趣,爭相使用不同材料及方法進行模仿制作。如,使用小木棍代替塑料直棍,或使用膠水對直棍進行連接,還有的學生使用繩索改變連接處距離,對不同連接距離下繪制的圖案進行探究。經此操作,學生對圓規教具產生更深刻的了解,進一步掌握圓形或扇形軸對稱圖形的繪制方法,同時通過對教具的模仿與創新,明確自制圓規連接距離與繪成圖案之間的關系,為日后圓的直徑、半徑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僅如此,模仿制作教具還能促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增強其創新發展能力,一定程度上加速高效課堂的建設,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說,自制教具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推動作用是十分明顯的,盡管自制教具的耐用性和準確性不如統一發放的學具,材料選取也不嚴謹,但自制教具能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增加不同的樂趣,也是獲得課本上未囊括的新知識的來源。所以,教師要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趨勢,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多使用自制教具,并引導學生獨立動手操作,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性,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為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創造良好的基礎,以此實現成功的數學教學。
參考文獻:
[1]凌忠芬.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應用自制教具[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82.
[2]劉仲翠.小學數學自制教具的研發及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6):40-42.
[3]李榮兵.例談自制教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