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發展與蛻變中,互聯網+是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也是互聯網思維發展的重要成果。互聯網+的產生,不僅加快了經濟改革步伐,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而且可以有效緩解就業問題,為經濟發展注入全新的活力。同時在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要不斷探索和分析如何優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培養出更多創業和創業能力較強的人才,滿足社會進步要求。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院校? 創新創業? 教育模式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9-0087-02
一、前言
隨著互聯網戰略的實施,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與互聯網有機融合成一體。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需要積極探索如何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本文將闡述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意義、現狀和建設措施,相關觀點僅供參考。
二、互聯網+視域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重要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我國經濟模式發生了較大變化,互聯網+作為創新創業重要途徑,是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必不可少的動力[1]。而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場所,必須準確評估和預測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做充足的創新創業準備,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一)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就業和發展
隨著我國大學生數量增加,高職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加大,這也大大增加了就業風險。而在互聯網+視域下積極建設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創業精神,發展學生良好的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質量,有利于和諧共生發展措施的落實。此外,用創業的方式提升互聯網+的價值,再用創新創業形成強大的造血功能,在互聯網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不僅可以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創業難的問題,而且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平等發展的機會。
(二)有利于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大學生經常接觸互聯網,對網絡操作步驟、網絡環境非常熟悉。因此,他們是引領時尚潮流的重要力量。許多大學生將互聯網視為重要的精神家園,他們利用互聯網的互動性和即時性在互聯網上娛樂、學習和工作[2]。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明顯加快,由于電子商務具有商業模式不斷變化、技術持續更新等特點,因此是大學生創業的首要選擇。從中可以看出,在當前眾多領域中,互聯網是學生創業的首選,同時這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有著顯著作用。
三、互聯網+視域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一)片面認知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
我國提倡群眾創新創業,然而,大學生仍然無法正確認識互聯網+視域下的創新創業,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很多大學生誤認為互聯網創新創業就是做微商,在網上賣產品[3]。一些高職院校認為,互聯網+視域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運用網絡技術的能力和業務能力,忽視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
(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基礎不足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基于互聯網平臺,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時間較短,創新創業教育整體發展乏力,存在諸多隱患。例如,在互聯網+的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傳統上是落后的,教育模式過于單一,教育課程不系統,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條件較差等,因此無法形成一個具有較強針對性、實踐性和高效性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三)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政策落地率較低
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幫扶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這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是實際上創新創業幫扶政策僅僅有一定的指導性,信息渠道不通暢,缺乏合理的實施措施等,這導致大學生面臨創業難的問題,這將阻礙一些優秀創新創業項目的發展,不利于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
四、互聯網+視域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特點
(一)教育主體年輕化
現階段,高職院校主要培養與專業對口的、自主創新創業的學生,從中可以看出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有較強的指向性。創新創業教育活動貼近社會實際,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創新創業實踐機會,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更加樂于自主學習和研究創新創業活動,并且這些活動具有明顯的特色。隨著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多元化特征日益明顯,創新創業過程有效性不斷提升,活動方式也變得更加靈活多變[4]。學生作為重要的創新創業群體會利用互聯網+來降低創業成本支出,注重在網絡模擬環境下積累專業化的創新創業活動技能和經驗。
(二)教育平臺數字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普及范圍的不斷擴大,高職院校更加注重網絡化數字平臺的應用,并注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普及創新創業教育知識,注重構建學生普遍參與的創新創業教育制度。首先,互聯網+平臺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在直觀的環境下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有序進行。其次,互聯網+平臺更好地結合了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課程,可以指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最后,互聯網+平臺為學生創造了個性化的創新創業空間,促使高職院校圍繞學生興趣愛好和個性需求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五、互聯網+視域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建設措施
(一)創造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文化環境
在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需要廣大民眾的支持和參與,在社會中營造尊重創新、尊重知識的環境。社會全面理解互聯網+視域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信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實踐活動中。社會組織、企業、機構可以通過使用結對幫扶的方式,指導大學生解讀政策、創業,為大學生提供一定的幫扶資金,共同努力推動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的有效開展[5]。受幫扶的大學生要將創新創業成果回饋給社會,樹立互聯網創新創業的好榜樣。積極推廣互聯網創新創業內容,利用網絡媒體、新聞報道等形式,加大創新成果和創新企業宣傳力度,有效結合企業創新成果和企業家優秀事跡,講述優秀創業故事,從而創設一種尊重知識、人才、勞動的、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環境。
(二)開展有針對性的階段創新創業課程
現階段,為科學實施互聯網+視域下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根據學生的成長發展習慣、發展特色等創造有較強針對性的階段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引導學生形成全面的職業發展規劃,建立完善全面的課程體系。一方面,高職院校要保證選取課程內容的科學性,重點關注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建設工作,讓學生對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內容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讓學生正確認知創新創業過程,從根本上改變學生錯誤的創新創業理念。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聯網+優化配置網絡教學資源,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需求,提高網絡資源與學生的匹配性,創設階段創新創業教育課程。
(三)建立完整的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要構建順應時代需求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保持體系的及時性、科學性、針對性,培養更多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創業人才[6]。增強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強化教育部門促進創新創業教育有效發展的責任和使命,從而加快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步伐。同時要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系統性,樹立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正確觀念,在人才計劃制定、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式安排、教學管理制度設計等多個方面有效融入創新創業人才理念,并且將這一理念融入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等實踐活動中,積極建設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獎勵制度、評價制度等,以此增強學生與教師參與互聯網創新創業動力,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實效[7]。此外,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基本類型等,充分發揮辦學優勢,在有效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的基礎上開展多種類型的互聯網創新創業活動,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更加完善的實踐平臺。
(四)培養大學生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綜合能力
在互聯網+視域下的創新創業中,大學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善于創新、積極創新也敢于創新。在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下,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舉辦創業設計大賽和技術創新大賽,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大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到有較強創造性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中,以社團為單位開展教育講座、創設沙龍等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作用,挖掘大學生自我教育和自助服務潛力,提高創新創業綜合能力[8]。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與國家振興和國家發展息息相關,是培養大學生素質的中心。對于大學生來講,要積極學習全新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不斷探索和創新,在成長成才中有效貫穿創新創業精神,并不斷發揚良好的創新精神。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視域下,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可以拓展高職院校的辦學空間,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培養大學生的互聯網+創新創業能力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為此,高職院校應重視互聯網+視角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建設。
參考文獻:
[1]孫婷.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構建[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1(2):16-19.
[2]古凌子.探討“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J].財經界,2020(5):98.
[3]方燕.“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0(7):36-38+44.
[4]史曉仙.“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風,2020(35):147-148.
[5]王致蘭.“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教學模式初探[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20(4):47.
[6]魯欣.“互聯網+5”:打通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基于旅游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模式構建[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20(9):32-36.
[7]周丹.“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6):28-30+64.
[8]王佳卉.“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構建研究[J].消費電子,2020(3):72+41.
作者簡介:
聶寧宇(1982年11月-),男,漢族,湖南永州人,本科學歷,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