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型城鎮化發展和建設的背景下,城鄉規劃的專業教育應該立足當今乃至未來的人才需要,注重對可持續發展觀、創新力、理性力和協同力的提升,并且將這些能力的培養滲透到重要的設計課中。居住區規劃課程是城鄉規劃專業的重要設計課,在居住區規劃課程中,明確教學目標,在理論教學中增加對可持續發展觀和相關技術方法的介紹,課程內容上從傳統任務書型轉向主題型以激發創新力,在課程設計中始終強調理性的規劃設計方法,并通過對過程的控制提升學生的協同力。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居住區規劃? 可持續發展觀? 創新力? 理性力? 協同力
【中圖分類號】G642;TU984.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9-0194-02
一、新型城鎮化帶來對人才新的需求
中國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和城鄉規劃建設的轉型已經成為新常態。如何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實現當前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是當前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1]。同時,在新型城鎮化發展和建設的背景下,城鄉規劃的專業教育應該立足當今乃至未來的人才需要,因為,我們的學生將成為未來領導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力量。為培養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培養應注重對可持續發展觀、創新力、理性力和協同力的提升,并且應該將這些能力的培養滲透到重要的設計課中。
居住區規劃是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設計課程[2-3],首先,將創新力、理性力和協同力明確為教學目標,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增加對可持續發展觀和相關技術方法的介紹,課程內容上從傳統任務書型轉為向主題型[4],在課程設計中始終強調理性的規劃設計方法,并通過對過程的控制提升學生的協同力。
二、面向新型城鎮化人才需求的教學目標
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培養必須先具有先覺性,而理性力、創新力和協同力+可持續發展觀正是新型城鎮化人才所需具備的能力。
(一)創新力
突破傳統城市化現象帶來的思想束縛,為實現新型城鎮化,利用居住區規劃和景觀設計課程中的已學知識,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世界先進經驗,創造性地解決居住區規劃中的現實問題,建設高品質的生存環境,使城市與自然、歷史文化、人的需求更好結合。
(二)理性力
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理性分析總結問題,并挖掘城市規劃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另外,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性,以此,在規劃論證分析的過程中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前面提出的觀點后面都要回應;二是后面得出的結論前面都有鋪墊。
(三)協同力
城鄉規劃是一項公共政策,在編制過程中非常強調與各級政府、各部門和公眾的溝通和合作。因此,學生的協同力對勝任未來工作非常重要。課程設計以小組合作共同完成,通過與組員們充分有效的溝通交流,使團隊產生合力,實現每個組員的共同成長。
三、提升可持續發展觀的理論教學
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居住區規劃的基本理論,更注重對有關永續發展的理念和方法的介紹。這些新理念和新方法是以案例的形式介紹給學生,這樣的方式比較生動、容易理解和印象深刻,也更容易轉化到學生的課程設計中。
(一)新理念
國際國內不斷涌現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比如雨洪管理、步行和自行車系統的規劃設計等。在雨洪管理方面,介紹了德國慕尼黑大學做的大連軟件園規劃,規劃首先對場地的坡度、坡向和徑流等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強調保留地形特點,根據徑流的特征優先保護和建立了有利于雨洪蓄滯的空間格局,并且形成越往山頂建筑體量越小的空間特征。在步行和自行車系統的規劃設計方面,重點介紹了西歐國家的先進做法,極大地促進了居民選擇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出行的優先權。
(二)新方法
在居住區風環境、日照條件的模擬等新方法方面,介紹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城市住宅研究中心在區域、城市和街區等各種尺度下的探索經驗,并且詳盡介紹了在順德市三水區的規劃研究經驗,包括建筑布局的朝向與主導風向的角度到底多少可以取得最好的通風效果,建筑密度到底多少可以取得最好的采光效果等。另外,對Airpak軟件如何進行日照和空氣污染模擬進行了初步的介紹。
四、激發創新力的主題型教學內容
打破傳統的任務書型的教學內容和形式,結合實際場地特征和最新發展趨勢,由教師確定養生養老、低碳生態、休閑旅游三個主題,每兩個組選擇一個主題。每個主題居住區規劃的研究內容、規劃重點、空間設計要求不同,一方面避免了傳統居住區規劃教學模式下方案雷同的問題,另一方面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創新力。(1)養生養老。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將決定養生養老社區的功能結構和空間形態,項目策劃時要考慮為不同行動能力的老年人所需配置的服務設施,空間設計上更強調無障礙設計,建筑內部設計更強調適應老年人的使用需求。(2)低碳生態。場地內山、林、湖、果等生態要素齊全,環境優美,如何在最大程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創造宜人、低碳的生活空間,最大限度地使用綠色建筑,積極推進綠色市政等是關鍵。(3)休閑旅游。旅游房地產的特點和優勢在于它是旅游業和房地產業的無縫嫁接,具有更好的自然景觀、建筑景觀,同時擁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和極高的投資價值。如何充分發揮場地的資源條件,并通過設計提升地產的整體價值非常重要。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盡可能地保持學生的創新精神,尊重學生的思維;盡可能地保持他們的理念、布局和構圖中的特點及有益部分,僅引導他們根據規范、現狀等客觀因素去判斷、思考、分析、比較、推理,進而作出決定或調整,提高方案的可行性。
五、理性的規劃設計方法
借鑒著名學者卡爾斯坦尼茲和俞孔堅[5]的理性方法,建立一個邏輯嚴密、層層推導的規劃設計方法,即一個從模糊的目標(主題型居住區)——假定目標(頭腦風暴)——搜尋目標(戰略分析)——明確目標(項目策劃)——呈現目標(空間布局)——評價目標(給決策者參考)的過程。
(一)戰略分析
這一階段,每個主題仍然是很模糊的目標,需要建立一個由時間軸和空間軸構成的坐標系,通過戰略分析,尋找目標(即項目定位)。時間軸,沿著每個主題的社會發展規律,以及發達國家發展的軌跡,尋找、判斷、接近和預測要尋找的目標;空間軸,每個組將從全球、全國、區域及地方等各個不同空間尺度上尋找主題社區的位置,尋找其與城市功能布局、產業分布、交通聯系及信息聯系等關系,以明確其目標與定位,功能與結構。
(二)項目策劃
對已確定的戰略目標進行內容的明確化(項目策劃)。分析各主題的組成元素之間的關系,如養老養生主題居住區將分析養老住宅、醫院和老年護理中心、健康會所等之間的關系。通過這些分析,確定一個相當清晰的項目(元素)內容清單(包括社區規模與公共服務配套)。
(三)空間布局
1.建設條件分析及選址
對場地的地形地貌、交通可達性和服務設施等建設條件進行分析,并根據各主題的項目清單中建筑的選址要求,確定主題社區的最佳位置,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平面布局。
2.目標的呈現
基于前一階段的成果,進行各元素間空間關系的分析,研究其物流、能流、人流及信息流的分析以確定各景觀元素的空間格局,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功能體關系示意圖(Bubble Map):明確功能體之間的上下、左右關系。
第二步,功能分區圖(Zonning Map):明確功能在空間上的總體分布。
第三步,結構設計(Structuring Map):明確交通、建筑、開放空間、綠地系統等格局。
第四步,平面設計(Illustrating Design)。
(四)效益評估
對方案進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分析,為決策者提供足夠的信息輔助決策,從而更好地體現規劃師的中立地位和技術支撐作用。經濟效益可根據投入產出模型分析;生態效益根據生態經濟學等各種方法分析;社會效益充分考慮社區對周邊區域的社會影響。
六、通過過程控制培養學生的協同力
在學生課程設計過程中,強調組內的分工與合作,不僅將任務分解成便于理解和完成的小任務,并且要將過程分納入學生綜合成績評定中去,不能光憑最后的成果圖來定學生成績。這樣才能督促學生努力完成各設計階段,同時也促進了課堂秩序的規范化、設計質量的提高。
(一)形成實力均衡的分組
以理論教學階段的隨堂測驗成績進行分組,即第1~6名分配到不同組,第7~12名再分配到不同組……,形成實力較均衡的6個組。這樣避免了任其自由組合,有人沒組,后期再由老師介入強制安排而產生的游離狀態,或強強組合造成的不同組之間實力相差懸殊的狀況。
(二)將大任務分解為幾個專題
將整個居住區規劃中的重要環節提煉為項目定位、項目內容策劃、建設條件分析及選址、投資效益評估等4個專題,明確每周任務,增強他們的時間緊迫感,并給他們每周的作業進行打分,建立獎懲機制。
(三)引入規劃院資深人士前來指導
在初步方案階段,請規劃院的資深人士為學生的成果進行點評,從實際從業人員的視角對初步方案提出修改意見,提高課堂的嚴肅感和儀式感,讓學生了解甲方的需求。
七、教學效果總結
從一個學期的實踐來看,學生對居住區規劃已經產生的很大興趣,熟悉了居住區規劃的過程,了解了居住區規劃所包含的內容,學習了居住區規劃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居住區規劃所需要的技能,提交了比較有創意的規劃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性和理性分析能力有所提高,組員之間有了較好的互動和協作。
參考文獻:
[1]劉佳.基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現行城市規劃實踐的思考[J].安徽建筑,2014(3)
[2]彭茜.關于居住區規劃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10(20)
[3]喻明紅.關于城市規劃專業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的教改探討,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研討會,2009
[4]徐苗.從住區到社區:學科調整背景下對居住區規劃課程的思考.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規劃教育:2014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年會論文集,2014
[5]俞孔堅.多解規劃[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
作者簡介:
宋云(1982年-),女,滿族,遼寧鐵嶺人,高級規劃師,碩士,研究方向:創新地理和交通地理。